郵票圖案
郵票信息
名稱首都名勝 版別雕刻版(無背膠) 全套枚數5 全套面值0.32元 發行機構郵電部 雕刻者宋廣增、吳彭越、林文藝、高振宇、孔紹惠、李曼曾 | 志編號特15 整版枚數70(7×10) 發行日期1956-6-15 全套售價0.32元 印製機構北京人民印刷廠營業分廠 設計者邵柏林 |
郵票介紹
此套名勝郵票共5枚,選用了北海、頤和園、天安門、天壇和太和殿等五處北京古代建築名勝,力求反映出首都美麗的風光與悠久的歷史文化。
頤和園是中國名園之一,位於北京西郊,原為封建帝王的行宮花園,金貞元元年(1153年)完顏亮設為行宮。明時改建為好山園。清乾隆又改建,名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所毀。 光緒十四年(1888年), 慈禧太后移用海軍經費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被八國聯軍破壞,1903年修復。頤和園以萬壽山為中心,前有長廊、排雲殿、佛香閣等建築,面臨昆明湖,點輟清晏舫、知春亭、十七孔橋和諧趣園。西有桃柳夾道的長堤。園外借用西山、玉泉山之景,形成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布局。它是北京的遊覽勝地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在北京故宮西北側,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園林之一。它以北海為中心,面積一千餘畝,其中水域面積有583畝。遼、金、元三代建離宮,明、清闢為帝王御苑。園中亭台別致,遊廊曲折,有永安寺、濠濮間、畫舫齋、九龍壁、五龍亭等勝跡,瓊華島立於湖中。1925年闢為公園,1949年後闢為娛樂場所,是北京遊覽勝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 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原名“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毀,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九間門樓。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天安門高33.7米,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體現帝王“九五之尊”之意。“九五之尊”這個典故出自中國最早的經書《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天安門前有華表1對、石獅1對,體現了皇家的尊嚴和神聖。門前有漢白玉石橋橫跨金水河上,是天安門和廣場之間的通道。明清兩代,天安門一直是帝王發布詔令的地方。皇帝冬至到天壇祭天、孟春到先農壇躬耕、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安門仍然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地方。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天安門成了新中國的象徵。華表上的龍亦賦予了新的意義,它不再代表帝王的威嚴,而被用來象徵中華民族。
天壇是明清兩代用以祭天和祈求豐年的地方,在北京外城的東南部,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總面積為273公頃。其主建築為祈年殿、皇穹宇、圓丘等,建造在南北中軸線上,其間用寬30米、高於地面4米的大道相連,大道兩旁遍植柏樹,造成森嚴肅穆的氣氛。因中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所以主要建築平面以圓形象徵天。祈年殿為3重檐的圓形大殿,中央4柱代表4季,外圍兩排柱子各12根,分別代表12個月和12個時辰,它有3層漢白玉石台基,藍色琉璃瓦頂,高38米,直徑30米,是木構建築的珍貴遺產。圓丘為3層漢白玉石壇,其北為皇穹宇,回音壁即在此。天壇是我國現存精美的古建築群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3大殿中最大的,明朝初建時名奉天殿,後改皇極殿,清改太和殿。全殿橫闊11間,進深5間,外有廊柱1列,全殿內外立有大柱84根,面積2300平方米,高35.05米。屋頂是重檐的黃色琉璃瓦頂,檐下是彩畫的橫額和斗拱,為中國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明、清兩代帝王即位或節日慶典、朝拜大典,都在此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