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當今世界最著名的攜帶型防空飛彈系統,除了美國的“毒刺”、俄羅斯的“箭”、“針”之外,還有率先採用雷射制導方式的瑞典RBS-70系統。目前,共有13個國家裝備這種飛彈系統。RBS-70防空系統多次經過現代化改進,能及時適應現代戰爭對近程防空兵器不斷增長的要求,其最新改型能高效對抗現役和前景空襲兵器。
RBS-70與大多數輕型防空系統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率先使用雷射制導方式。RBS-70具有的雷射通道採用雷射指令制導方式,大大減輕了彈載電子設備重量,大幅提高射程,一些武器專家因此視其為近程,而不是超近程防空系統。雷射制導方式和模組式戰鬥部的使用,還可保障RBS-70系統不僅用於防空防禦,還可主動攻擊地面和水面目標。
研製歷史
20世紀60年代末,瑞典對防空設備研製情況進行系統研究,認為要想實施高效防空防禦,必須採取大量裝備Saab-37“雷”式殲擊機與近程防空飛彈系統相結合的方式。RBS-70攜帶型防空飛彈系統正是根據瑞典軍隊的這種要求研製生產的,博福斯公司大膽創新,決定採用雷射制導方式,從而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種配備雷射制導設備的攜帶型防空飛彈系統。
RBS-70系統的主要特點是遠程攔截來襲目標,具有較高的命中精度和殺傷機率,穩定性強,可高效對抗各種人工和自然干擾。採用雷射指令制導方式,能攻擊低飛到地面的目標,可在夜間使用,具備較強的發展、改進潛力。從最初開始,RBS-70就是作為一種整體系統研製的,便於日後裝配在各種輪式和履帶式底盤上,發展自行防空系統。
RBS-70系統的研製、生產開始於1967年,首批飛彈系統於1974年開始進行試驗,同時研製生產與系統配套使用的PS-70R搜尋和目標指示雷達。1977年,RBS-70系統開始裝備部隊,填補了L70型40毫米火炮與完善型“霍克”中程防空飛彈系統之間的空白,在瑞典陸軍中主要用於營連級部隊的防空防禦。
1981年,第一套RBS-70自行防空飛彈系統研製成功,使用“陸虎”越野車為底盤。之後,開始裝配在其他各種輪式和履帶式裝甲運輸車上。
從生產之初,瑞典就在進行RBS-70系統的改進工作。1990年,系統使用的防空飛彈Rb-70Mk0升級到Mk1水平,之後又改進為Mk2,並於1993年裝備部隊。2001年初,最新型防空飛彈“火流星”研製成功,開始服役。從1998年開始,逐步改進系統所有部件,採用新型數據傳輸標準,建立防空系統統一信息空間。
目前,瑞典生產了約1500套RBS-70攜帶型防空飛彈系統發射裝置,15000多枚各型飛彈,並且大量出口。如今,澳大利亞、阿根廷、巴林、委內瑞拉、印度尼西亞、伊朗、愛爾蘭、挪威、阿聯、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國、突尼西亞軍隊都有裝備。據瑞典博福斯公司的統計,截止到2000年底,RBS-70系統的飛彈發射總數為1468枚,90%以上命中目標。
工作原理
採用雷射制導方式的防空飛彈是最高效的防空兵器之一,能在下墊面背景下攔截低飛目標。發射時,Rb-70飛彈從彈箱內以50米秒的速度拋射,之後主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開始啟動,在6秒之內使飛彈加速到超音速。操縱員的任務是鎖定目標,使其保持在穩定瞄準儀視野之內。制導裝置向目標發射出去的雷射束會形成一個導向“走廊”,飛彈就沿其中心運動。RBS-70系統採用雷射制導方式,制導系統所需功率不高,發射前沒有輻射,增加了敵方及時發現飛彈發射的難度,同時要求敵方飛機防護系統有較高的敏感度和較短的反應時間。雷射制導結合指令制導,可提高系統的穩定性能和抗干擾能力,甚至能摧毀迅速機動的目標。
儘管每套發射裝置都能單獨使用,但RBS-70系統的戰鬥使用通常還是與S-70“長頸鹿”雷達相結合。S-70是一種脈衝都卜勒雷達,工作頻率為5.4-5.9千兆赫,對典型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為40公里,跟蹤距離為20公里,雷達天線可藉助移動式桅桿升高至12米, 能裝配在各種底盤上,主要是Tgb40型全傳動三軸載重汽車(包括雷達在內全重16.2噸)、Bv206型履帶式裝甲運輸車和其他車輛。雷達系統展開時間不超過5分鐘,班組人員5人,手動操作時可同時跟蹤3個目標,向9個火力班組提供數據服務。進入戰鬥狀態後,雷達目標信息會實時傳輸到戰鬥指揮台處,後者向具體發射裝置提供目標數據,下達發射指令。防空飛彈系統操縱員通過耳機接收以聲音信號形式傳來的目標情報,判斷局勢,做好發射準備,系統整體反應時間為4-5秒。
RBS-70攜帶型防空飛彈系統操縱員需要藉助模擬訓練器材,接受專業培訓,典型培訓課程時長15-20小時,在10-13天內完成。
飛彈
RBS-70防空系統使用的飛彈採用標準空氣動力學布局,中部裝配兩級固體燃料主發動機,戰鬥部在頭部隔艙內,通過雷射非接觸引信或撞擊引信引爆,使用聚合子母彈藥摧毀目標,穿甲厚度200毫米,雷射輻射接收器在尾部隔艙內。
目前裝備最多的量產型防空飛彈是Rb-70Mk2,其雷射輻射接收器視野增加到70度,目標截獲能力提高30-40%。儘管飛彈裝配大型主發動機,使用更高效、更大重量的戰鬥部,鎢球子彈藥數量從2000個增加到3000個,但彈載電子元件實現了微型化,飛彈尺寸和重量未發生大的變化。整體性能顯著提升,摧毀空中目標的距離增加到7公里,飛彈飛行的最大速度和平均速度都有所增加,迎向攔截摧毀亞音速目標的機率為0.7-0.9,追逐航向攔截摧毀亞音速目標的機率為0.4-0.5。
2001年底前,新型防空飛彈“火流星”的研製和試驗工作順利結束,從2002年開始批量生產。“火流星”是Rb-70Mk0、Mk1、Mk2型防空飛彈的最新現代化改型,供近年生產的RBS-70系統發射裝置配套使用,主要目的是提高防空系統對抗隱形目標和迅速機動目標(巡航飛彈)的能力。最新型飛彈裝配程式更新的電子設備、光纖陀螺儀等組件,升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完善戰鬥部,改進引爆方式,針對大、小型目標,分別使用兩種不同的搖控引信。“火流星”防空飛彈儲存期限可長達15年,新型保險不需電力供應,完全符合MIL-STD-1316E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