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19系列機槍[軍事武器槍械]

M1919系列機槍是美國白朗寧公司生產製造的機槍系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M1917式機槍的基礎上,去掉槍管上外罩的水筒,將水冷式改為氣冷式,重量大幅度減輕,逐步推出了M1919系列機槍。比較著名的是M1919A4、M1919A6。M1919A6在M1919A4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槍身結構幾乎一樣,大部分零件可以互換,改進槍管套筒、兩腳架、提把和槍托等零部件。M1919系列機槍最終被M60通用機槍所取代。約翰·摩西·白朗寧設計的M1919系列機槍儘管不夠完美,但其足跡還是遍布五洲,直到20世紀80年代,仍有許多國家的軍隊裝備。

歷史

M1917 M1917

 M1919系列機槍有著光輝的歷史,但它的成功卻不是一帆風順的,其研製過程整整持續了16年。

1910年,白朗寧在美國猶他州展出了他設計的第一挺樣槍,但直到1917年該槍才受到軍方的關注,這便是M1919系列機槍的早期型M1917。究其原因,美國在一戰期間從法國購買了38000挺M1915紹沙機槍。該槍在射擊過程中極不穩定,且半圓形彈匣易損壞,導致其在美軍中口碑不佳。據說,有些美國士兵在歐洲戰場上甚至乾脆將不適用的紹沙機槍扔掉了。鑒於此,美國國防部開始著手在國內尋求一種作用可靠的機槍,於是白朗寧的M1917機槍才能夠得以一展才華而初嘗勝果。

紹沙機槍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在於槍機和槍管後坐行程過長,而M1917機槍則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解決了這一問題:槍彈擊發後,槍機和槍管只共同後坐一小段行程,機匣中的兩個開鎖斜面同時下壓閉鎖卡鐵兩側的銷軸,迫使閉鎖卡鐵滑出槍機下部的閉鎖槽,於是槍機開鎖,脫離槍管節套,單獨後坐;槍管節套在慣性作用下向後運動,一方面壓縮槍管復進簧,一方面迫使加速機構後轉,促動槍機加快後坐速度,繼續壓縮復進簧。後坐過程中,槍機上方的取彈器從彈帶中抽出一發槍彈,其前端的T形抽殼鉤則從彈膛內抽出發射過的彈殼。槍機後坐到位後,復進簧伸縮,推動槍機復進,拋殼挺撞擊彈殼,使之向下方拋出。槍機繼續復進,完成推彈入膛、槍機與槍管的閉鎖動作。在槍機與槍管共同復進過程中,打擊槍彈底火,完成一個自動循環過程。

美國戰爭部的一個委員會在對白朗寧M1917機槍進行試驗時,兩萬發槍彈順利地“穿膛”而過,但委員會認為這是一個例外。於是,白朗寧在第二型機槍上採用了加長彈鏈,能夠進行48分12秒的連續發射。白朗寧機槍的出色表現,使那些抱怨者閉了嘴,並獲得了1萬挺機槍的定單。到一戰結束,白朗寧總共提供了56608挺機槍。

形成系列

一戰結束後,美軍大約擁有14萬挺機槍,這在和平時期顯得太多了。但是這一時期M1917機槍的發展卻一帆風順。軍方將劉易斯機槍和維克斯機槍存庫備用,而將M1917機槍的改進型M1917A1列為制式機槍。按照軍方要求,白朗寧又針對一些不足作了如下改進:托底板易裂,以環箍加固;採用新的彈鏈輸送桿和改進的機匣蓋固定銷。二戰期間,生產商向軍方提供了近5.4萬挺M1917A1機槍。美國國防部對該槍表示滿意,所以在韓戰中還在使用。儘管軍方滿意,但白朗寧並沒有停止改進的步伐,在M1917的基礎上逐步推出了M1919的一系列機槍:笨重的水冷式機槍不適合裝在飛機和坦克上,也不適合騎兵使用,所以白朗寧將水冷式改為氣冷式,推出了裝在坦克上的M1919和M1919A1;供騎兵使用的M1919A2這些機槍的自動方式未變,仍然是槍管短後坐式。此後,又研製出了M1919A4機槍,質量14kg,其中三腳架約6.5kg。部隊把它當作輕機槍,用以在中、近距離上對步兵進行火力掩護,還可以在側翼支援步兵進攻,在防禦陣地實施火力支援。但M1919A4在進攻中趕不上步兵的速度,所以不適合作為進攻性武器。美國武器局再次對其加以改進,於是出現了M1919A6,但M1919A6卻是白朗寧M1919系列機槍中的一個敗筆。

敗筆M1919A6

M1919A6的金屬槍托使射手在射擊時,貼腮處感覺很不舒適。該型輕機槍雖然採用了“減肥”槍管(2.11kg),但全槍連同兩腳架質量仍然大於M1919A4的14kg,其中後托質量達0.8kg。該槍的其他結構實際與M1919A4一樣:由於質量偏大,行進間射擊時彈鏈供彈故障頻繁。

另外,M1919A6在以150發/分的射速連發發射時,5分鐘以後,槍管就開始發燙。半小時左右,平均射速不超過75發/分,此時則需要冷卻槍管。再者,更換槍管需要3分鐘,更換槍機需要兩分鐘,也令人感覺不快。與之相比較,馬克沁機槍則快多了,更換槍管和槍機耗時才分別為30秒和15秒。在戰場上,這個時間差會給士兵帶來生命危險。因此,在韓戰期間,機槍射手在可能的情況下隨時準備好槍管、槍管節套及槍機的整套配件,這樣可節省兩分鐘的時間。

美國M1919A6式機槍 美國M1919A6式機槍
美國M1919A6式機槍 美國M1919A6式機槍

由於M1919A6存在諸多缺點,美國於韓戰後又改用M1919A4。因此原裝M1919A6現在很少能夠見到。

跨出國門

M1919系列機槍雖然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但並沒有很快被淘汰,仍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使用。作為輕機槍,它的質量達14kg,的確太重。而後來被裝在M48、M60主戰坦克和直升機上的改進型則經受住了考驗。僅在二戰中就有73萬挺投放市場,直至戰後許多國家的軍隊還繼續裝備了一段時間。20世紀50年代,法國軍隊侵略越南期間用該槍對越作戰。後來,南越軍隊將M1919A4裝在巡邏艇上的轉環形槍架上使用。冷戰時期,M1919A4又煥發了第二次青春:澳大利亞軍隊於1964-1974年間引進該槍,命名為0.30L3機槍;奧地利將其裝在M47坦克上,命名為MG A4,一直用到1963年;就連聯邦德國的M42坦克上也裝配了1590挺M1919系列機槍,直到1960年代才撤裝。此外,哥斯大黎加、牙買加、宏都拉斯、印度尼西亞以及查德也訂購了M1919A4。瓜地馬拉在1970年代之前也裝備了M1919A6。即便是今天,久經考驗的“白朗寧”仍然在中東衝突中發揮餘熱。

今天,白朗寧機槍仍然活躍在世界舞台上,它正在民間收藏市場上大放光彩。它的誘惑力不僅在於技術,而且還在於其神話般的經歷。另外,在美國市場上還有改造過的半自動白朗寧機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