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發背景
布倫式輕機槍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設計的ZB26輕機槍參加英國新型輕機槍選型,1933年被英國軍方選中,並根據英國軍方的要求改進而來。它同ZB26輕機槍一樣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即槍機尾端上抬卡入機匣的閉鎖槽實現閉鎖。布倫式輕機槍槍管口徑改為英制0.303英寸(7.7毫米),發射英國軍隊的7.7×56mmR標準步槍彈。30發彈匣供彈,位於機匣的上方,從下方拋殼,為了適應英國軍隊使用的有底緣步槍彈改成弧型彈匣,由於彈匣在機匣正上方,該槍帶護翼的準星和覘孔式照門都偏出槍身左側安裝。槍管口裝有喇叭狀消焰器。該槍縮短了槍管與導氣管,取消了槍管散熱片,是與ZB26輕機槍明顯的區別。在導氣管前端有氣體調節器設4擋調節,每一擋對應不同直徑的通氣孔,可調整槍彈發射時進入導氣裝置的火藥氣體量。射擊時拉機柄並不隨槍機一起前後移動,拉機柄可摺疊,在行軍狀態時將其折回,避免行進中被扯掛。供彈口、拋殼口、拉機柄等機匣開口處均裝有防塵蓋。布倫式輕機槍使用提把與槍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換槍管。採用兩腳架,也可以架在三腳架上以提高射擊穩定性(與MG34機槍兼顧重機槍的持續火力的概念不同)。
裝備軍隊
1935年英國正式將該槍列裝為制式裝備,並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該槍的生產權由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1938年投產,命名為“MKI 7.7mm布倫式輕機槍”,“布倫”(BREN)的命名源於捷克斯洛伐克生產商布爾諾公司( Brno)和英國生產商恩菲爾德兵工廠( Enfield)的前兩個字母組成。布倫式輕機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裝備大英國協國家軍隊。也曾援助過中國軍隊(當時將其翻譯為“勃然輕機槍”),但是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軍事體系是襲自德國,英制7.7mm口徑的布倫輕機槍(稱之為“77勃然”)給後勤帶來了一定壓力,所以從1944年起, 加拿大通過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大約40,000挺7.92mm口徑的布倫式輕機槍(這種型號被稱之為“79勃然”)。這種7.92mm口徑的布倫除了提供給中國之外還大量向德占區的地下抵抗組織提供,只不過顯然英國的特工系統並不如007電影中形容的那樣完美,不少地下抵抗組織被德國人查出,相當數量的7.92mm布倫被德國人繳獲使用。
由於性能相當出色,二戰結束後眾多大英國協國家軍隊繼續裝備布倫式輕機槍。
到1953年北約歐洲各國統一步槍制式口徑,英國將布倫式輕機槍重新設計改進成L4系列輕機槍,以適應北約制式7.62×51毫米NATO無底緣步槍彈。
生產資料
二戰期間布倫輕機槍由多間不同工廠生產,包括:
英國恩菲爾德輕兵器工廠(RASF Enfield) - 初期每月400把,後期在1943年增加至每星期1000把
加拿大 John Inglis and Company - 1938年3月,英國政府與加拿大政府簽署聯合生產契約,在1940年開始生產當中5000挺供應給英國、7000挺供應給加拿大。
在1943年世界60%的布倫輕機槍由John Inglis and Company生產,當中還有生產7.92毫米口徑供應給中國,槍身還刻上"七九勃然加拿大造"。
加拿大 Long Branch
印度 Ishapore
澳大利亞 Lithgow
中國:一直用到韓戰結束
技術特點
ZB-26輕機槍的工作原理為活塞長行程導氣式,採用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即靠槍機尾端上抬卡入機匣頂部的閉鎖卡槽實現閉鎖。可選擇單發或連發射擊。扣扳機時,槍機向前運動,槍匣下方防塵片同時向前彈開,以供空彈殼向下拋出(平時關閉防止沙塵進入)。在子彈推入彈膛之後,活塞桿和槍機座因慣性向前運動,因而打擊槍機內的撞針,擊發槍彈,此時槍機後端已由槍機座向上頂住槍匣,確實閉鎖。當子彈通過槍管的導氣孔,導入氣體進入活塞筒推動活塞桿及槍機後退,此時槍機後端隨底座的斜槽落下解鎖,槍機繼續後退,並拉出空彈殼,至彈膛末端時,退殼榫由槍機上的凹槽撞擊彈底上緣,彈殼向下彈出。最後槍機會回到開膛待機狀態,根據單連發選擇鈕,或是開膛待擊,或是立即重覆上述的動作。
ZB-26輕機槍7.92mm口徑,發射7.92×57mm槍彈。該槍採用彈匣供彈,容彈量為20發。彈匣位於機匣的上方,從下方拋殼。由於彈匣在槍身上方中心線,因此瞄準具偏出槍身左側安裝。該槍瞄準裝置採用由普通準星和蝸輪式缺口照門組成的機械瞄準具。拉機柄位於槍身右側,在向後拉之後,進入待擊狀態,向前推回原位,射擊時,拉機柄並不隨槍機活動。該槍槍管外部有散熱片,槍管口裝有喇叭狀消焰器,膛口裝置上四周鑽有小孔。槍托後部有托肩板和托底套,內有緩衝簧以減少後坐力。兩腳架可根據要求伸縮。槍管上靠近槍中部有提把方便偕行與快速更換槍管,對於輕機槍來說,更換槍管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ZB-26作為班組輕型自動武器,使用提把與槍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設計,使它在使用上有了更大的彈性。步驟極為簡單,只要將槍管上的固定環向上轉,脫離閉鎖的凹槽,即可向前脫出。之後反操作把新槍管換入,固定即可。為了有效保持火力延續性,一般配備一個射手和一個副射手,大量彈藥和備用槍管都有射擊副手攜帶。熟練的射手在副射手的幫助下,更換槍管整個步驟只需要不到十秒鐘的時間,一般每射擊200發,需要更換一次槍管,如果射擊頻率慢,可以達到250發。
ZB-26輕機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在激烈的戰爭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不易損壞,使用維護方便,射擊精確以外,只要更換槍管就可以持續的射擊。二人機槍組,大大提高了機槍實戰性能。經過簡單的射擊訓練就可以使用該槍作戰。當時的輕機槍,多半使用彈匣供彈,裝彈量有限,不像德國的MG34/MG42及美國的M1919系列,使用彈鏈供彈。因此其提供持續火力的能力仍有限制,換彈匣的空擋會造成火力中斷。客觀來說,當時輕機槍的設計思路也並不要求長期持續射擊,至於持續不斷的射擊,或者對集團敵軍進行火力壓制都是重機槍的任務。彈匣裝彈量小在當時也是可以接受的。
ZB-26輕機槍容量20發子彈彈夾對於輕機槍來說仍顯得裝彈量過小。20發的裝彈量就意味著,更多時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斷。在戰鬥中,作為火力支柱的機槍火力即使必須中斷,間隔也要越少越好。但是由於更換彈夾過於頻繁,造成火力的中斷次數過多。有經驗的老兵往往會乘機衝鋒打掉機槍。針對這點,有經驗的機槍射手經常在還有三四發子彈時,突然更換彈夾,讓敵軍無法估計更換彈夾的時間。英軍根據ZB-26輕機槍改進的布倫輕機槍就採用了三十發彈夾供彈,火力的持續性增強了。當然,代價是整槍重量大了。
ZB-26輕機槍採用槍身上方裝彈匣影響了射手的視線,其瞄準裝置是偏出槍體的瞄準方式,雖然並不影響射擊的精確性,但是影響了射手的視線。對於機槍手來說,良好的視線是非常重要的。
性能數據
參數
自動方式:導氣式
口徑:0.303(7.7×56mm)和7.92mm
容量:25發梯形彈匣,30發彎曲彈匣、100發雙層彈盤
重量:23磅
全長:1156毫米
槍管長:535毫米
初速:743.7m/s
膛線:6條,右旋
槍管冷卻方式:氣冷
理論射速:500發/分 型號:Mk I、Mk II、Mk III、Mk IV、L4(北約7.62mm)
保險裝置:
保險/快慢機在扳機左上方。向前是自動射擊,中間是保險,向後是單發射擊。
退彈過程:
彈匣扣位於彈匣後面,將其按壓,卸下彈匣,回拉拉機柄,通過進彈口檢查彈膛,抓住拉機柄,按壓扳機,朝前釋放拉機柄,通過回拉合上彈匣蓋,合上拋殼窗蓋(位於槍身下面)。
系列型號
Mk I
1937年9月,基於ZB vz.26開發的原型布倫輕機槍。
孔型後照門
槍托墊板令肩射更舒適
槍托加裝後置握把
後置握把可摺疊
Mk II
1941年,從Mk I作小量改進的版本,只有小量試驗型。
摺疊式孔型後照門
移除後置握把
輕量化兩腳架
輕量化握把
Mk III
1944年由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的輕量化短版本,提供英軍的東線部隊及傘兵部隊。
Mk IV
1944年的Mk II改進版本。
L4
到1958年北約各國統一步槍制式口徑,英國將布倫輕機槍重新設計改進成 L4輕機槍系列,以適應北約制式7.62 × 51 毫米NATO步槍子彈,並改為使用30發容量彈匣
維克斯機槍
原用於取代維克斯機槍(Vickers machine gun)的彈鏈供彈測試版本,因並非7.62 × 51毫米口徑而沒有採用
型號 | 描述 |
L4A1 | 布倫Mk III的改進版本,裝Mk I腳架及鋼製槍管 |
L4A2 | 布倫Mk III的改進版本,輕量化腳架及鋼製槍管 |
L4A3 | 布倫Mk II的改進版本 |
L4A4 | L4A2的改進版本,鍍鉻槍管,提供陸軍特種部隊使用 |
L4A5 | L4A3的鍍鉻槍管版本,裝備英國皇家海軍 |
L4A6 | L4A1的改進版本,鍍鉻槍管 |
L4A7 | 布倫改進版本,裝有瓣形消焰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