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歷史

1920年加蘭德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也譯為:春田兵工廠)開始設計半自動步槍(子彈自動裝填上膛)。1929年樣槍送交阿伯丁試驗場參加美國軍方新式步槍選型試驗,通過對比試驗,1932年加蘭德設計的自動裝填步槍被選中。其間,美國軍械委員會指令更改樣槍的口徑為7毫米(.276口徑),中選後又遭到軍方否決,仍然被要求採用7.62毫米口徑(.30口徑)。
經過進一步改進,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為“美國.30口徑M1式步槍”,簡稱為M1步槍,一般加上設計師的姓氏而稱為“M1加蘭德步槍”。1937年投產,成為美國軍隊制式裝備,用以取代美國陸軍的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手動後拉式槍機)。M1加蘭德步槍是槍械歷史上第一種大量生產進入現役的半自動(自動裝填子彈)步槍。
M1加蘭德步槍投產之後最初生產和裝備軍隊的速度都十分緩慢,隨著美國於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加蘭德步槍產量猛增,它被證明是一種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槍。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步槍。美國著名將軍喬治·巴頓評價它是“曾經出現過的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Greatest battle implement ever devised)。
M1加蘭德步槍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中是美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越戰初期,美軍及南越部隊仍有小量裝備的M1加蘭德。一直到1957年,M14自動步槍列裝後,M1加蘭德步槍才退出現役。作為替代的M14自動步槍還保留了很多M1加蘭德步槍的特色。M1加蘭德亦是很多國家的軍隊裝備,直至今天仍可發現M1加蘭德的蹤影。
美國軍隊歷來重視單兵步槍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就開始研究自動步槍(M1918式白朗寧自動步槍)。當時使用的普通步槍子彈使自動步槍連射時後坐力很大,很難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攜帶困難。1925年美國軍方提出要求研究一種重量輕於4公斤的半自動步槍。
最初的M1步槍採用的導氣裝置在槍管上並無導氣孔而是在槍口裝一個套筒式的槍口罩,M1步槍供彈方式比較有特色,裝雙排8發子彈的鋼製漏彈夾由機匣上方壓入彈倉,最後一發子彈射擊完畢時,槍空倉掛機,彈夾會被退夾器自動彈出彈倉,會發出聲響,提醒士兵重新裝子彈。這一聲響在初期曾被德軍和後期的日軍所利用,便於下一步的行動。而美軍也曾運用空拋彈夾的方式引君入瓮(實際上,在大型戰場上是根本不可能聽到這種聲音的,但在巷戰與叢林等有近距離交戰的場所,這種聲音則會變得引人注目)
彈夾有雙園開口和單開口兩種,雙園開口的不論上下都可以裝入彈倉,單開口只能開口向上裝入彈倉。每發子彈的彈底抵在漏彈夾後壁上,彈殼底部的拉殼溝槽卡入漏夾的內筋中,假如有一發子彈的彈頭伸出則其他子彈無法裝入,由於彈夾子彈外露,有時子彈不一定對齊雙園開口,為了使子彈對齊開口士兵裝彈的時候往往在鋼盔上磕幾下使之對齊。當一次壓入彈倉的彈夾在子彈打光之前再次彈夾重新裝彈很困難。作為半自動步槍,彈倉容量還嫌太少。
M1步槍投產之後最初生產和裝備軍隊的速度都十分緩慢,隨著美國於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加蘭德步槍產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外,1940年,美國政府增加了溫徹斯特公司作為M1步槍的生產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槍停產時,兩家公司共生產了超過400萬支M1步槍。1950年韓戰爆發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重新生產M1步槍。到韓戰結束後,新生產了16萬支M1步槍。之後直到1956年仍在生產M1步槍,但逐步減產。1957年,M14式7.62mm步槍被美軍正式採用,自此M1步槍正式停產。現已改裝成M14。

M1步槍可靠性高,射擊精度高,易於分解和清潔,它被證明是一種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槍。在太平洋島嶼、東南亞叢林、非洲沙漠、歐洲戰場,M1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多數戰場上都有過出色表現,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中是美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美軍士兵對M1非常喜愛,美軍的報告稱:“制式步槍(M1步槍)在朝鮮半島充分的發揮了性能,受到了部隊的好評。這一稱讚並不是光來自於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而是來自美軍全軍的。M1步槍出色地通過所有極限環境下的考驗,幾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裝備M1步槍,從未提出過要進一步改進之類的建議。”美國著名將軍喬治·巴頓評價它是“曾經出現過的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
M1加蘭德步槍根據美國的軍事援助計畫提供給許多美國在歐洲、亞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裝備軍隊。伽蘭德曾經在M1步槍上增加了快慢機,改用20發彈匣供彈。M14自動步槍列裝後,加蘭德步槍才退出現役。作為替代的M14自動步槍還保留了很多加蘭德步槍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來自M1步槍。
1944年,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在加蘭德步槍的基礎上,加裝2.5倍瞄準鏡、槍口消焰器、腮墊等專用附屬檔案,命名為M1C/D狙擊步槍。計畫取代M1903A4狙擊步槍,在二戰末期只有少量M1C狙擊步槍發放到前線部隊中使用。瞄準鏡偏左安裝,即不影響從上方裝填/拋殼,也不妨礙使用機械瞄具。
規格參數
類型:半自動步槍
口徑:7.62 毫米
彈藥:M1906斯普林菲爾德0.30-06步槍彈(7.62×63mm步槍彈)

彈倉容量:8發
槍機:導氣式, 迴轉閉鎖式槍機
全長:1.1 米
槍管長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槍重:4.37 公斤
槍口動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準工具:片狀準星,覘孔式照門
產量: ~ 550萬
名稱: M1加蘭德步槍
服役期間:1933年-1957年
用戶:美國、二戰同盟國、加拿大、韓國、南越、中華民國及其他
參與戰役:二戰、韓戰、 越戰(小量)
研發者:約翰·加蘭德
研發日期:1924年
生產商;春田兵工廠、溫徹斯特、
Harrington & Richardson、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貝瑞塔、春田公司、勝家
製造數量:約540萬
衍生型:參看衍生型
裝填方式
單發子彈
將活塞桿(operating rod,拉機柄是它上面的一個附屬檔案)拉到最後。保持槍口向下傾斜,將一發子彈裝入彈膛,並用拇指使之就位。用右手掌緣頂住垃機柄,使活塞桿稍向後移動。右手拇指按住托彈板頂部將其壓下,使槍機可以向前滑動。從托彈板上移開拇指,鬆開垃機柄,使活塞桿回到前方。
滿彈夾
左手托住步槍的重心位置,將拉機柄向後拉到底。槍托抵住大腿或地面。右手將一個滿彈夾放到托彈板頂部。拇指按住彈夾中最上面一顆子彈的中部,將彈夾直向下壓入彈倉,直到卡住。迅速移開右手,讓槍機向前運動。注意,在裝填過程中不需要將活塞桿按在後部,因為只要彈夾最上面的子彈仍然受壓,它就不會向前移動。為了完全關閉和鎖住槍機,有可用需要用右手向前拍打拉機柄。
半滿彈夾
按前述裝填滿彈夾的方法托住步槍。將活塞桿拉到最後,將一個空彈夾裝入彈倉。向彈倉內放入第一發子彈,放在托彈板頂部左側。將第二發子彈壓入彈夾,讓子彈向下移動同時鏇轉,直到它卡到位置上。用同樣方法裝入其餘的子彈。右手掌緣抵住垃機柄,使活塞桿稍向後移動。右手拇指按下最上面的子彈,讓槍機推動最上面的子彈前進。移開右手,讓活塞桿回到前方。
衍生類型
M1加蘭德步槍有多種衍生型,包括加裝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型及沒有服役的測試型號,當中狙擊步槍型包括M1C(又名M1E7)及M1D(又名M1E8)。
M1C在1944年6月取代M1903A4成為美國陸軍制式狙擊步槍。將原本M1加蘭德改為M1C需要加裝鏡座、瞄準鏡及改裝機匣,而由於M1加蘭德採用頂端漏夾裝埴,鏡座安裝在機匣頂部左則。因為改裝M1加蘭德成為M1C需要大量時間及工序,結果春田兵工廠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推出簡化版本,名為M1D。M1D裝有改良的機匣及鏡座。
M1C及M1D在韓戰時期大量裝備美軍部隊,在1951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亦以M1C作制式狙擊步槍,而其後美國海軍亦有採用改為7.62 x 51 NATO的M1加蘭德步槍。
M1加蘭德步槍有兩種比較有趣但沒有服役的改裝型號,M1E5及T26又名“坦克手加蘭德”(Tanker Garand),。M1E5裝有摺疊槍托,T26“坦克手加蘭德”裝有18寸短槍管及標準固定槍托,其實“坦克手加蘭德”從來沒有服役過,只是民間市場在二戰後為了增加銷售額而改裝而成。其中沒有服役的改裝型號如T20E2,T20E2特別之處在於它採用白朗寧自動步槍(BAR)彈匣,更可改變射擊模式為半自動或全自動。
在1950年代,義大利貝瑞塔受到北約指示,以美國政府在二戰時運給義大利的溫徹斯特生產工具來生產M1加蘭德步槍,義大利名為“M1952”,其後更衍生出BM-59系列。丹麥軍隊裝備義大利制加蘭德步槍名為Gv M/50,其後被Gv m/75及Gv m/66(HK G3)取代。

M1加蘭德步槍除標準步槍外,最主要的衍生型是狙擊型,這是在二戰末期針對美軍要求而生產的。當時兵工廠試驗了兩種加裝瞄準鏡的型號,分別為M1E7和M1E8。美國陸軍在1944年6月M1E7被重新命名為M1C並被正式採用為標準的制式狙擊步槍,計畫取代M1903A4狙擊步槍,但在二戰末期只有少量M1C狙擊步槍發放到前線部隊中使用。而M1E8(重新命名為M1D)雖然是與M1E7同時研製。
但在1944年9月才被正式採用,而且直到戰爭結束後才裝備部隊。美國海軍陸戰隊是在1951年正式採用M1C作為他們的制式狙擊步槍,並在韓戰期間廣泛使用。
區分M1C與M1D的簡單方法是看瞄準鏡的安裝方式。M1C使用的鏡架用銷子和螺絲固定在機匣左側,而M1D則是把瞄準鏡座安裝在一個槍管襯套的左側上。
這兩種安裝方式都使瞄準鏡偏左,不影響裝填/拋殼,也不妨礙使用原來的機械瞄具。M1D的方式只是增加一個槍管襯套,不需要改造機匣,因此對步槍本身的改動較小。與傳言的相反,M1步槍的狙擊型不是用精挑細選出最準確的步槍來改造的,僅僅是給普通的量產型步槍加上瞄準鏡而矣。
由於在二戰期間沒有大量生產和使用,因此M1C和M1D直到韓戰才成為制式狙擊步槍。
M1C和M1D從400至600碼射程內的命中率很高,但遠了就不行。當然只有2.5倍的瞄準鏡是制約有效射程一個因素,此外美軍沒有為狙擊手配發比賽彈,而只是使用標準的普通彈,這樣也影響了這些狙擊武器的有效性。
M1C狙擊步槍通常使用2.5倍的M73“萊曼-阿拉斯加(Lyman Alaskan)”或M81或M82瞄準鏡,採用Griffin & Howe的瞄準鏡架,後來許多翻新的M1C改用2.5倍的M84式瞄準鏡。
在1952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翻修了部分現役的M1C狙擊步槍,採用了Stith-Kollmorgen公司生產的4倍瞄準鏡,這種瞄準鏡在1954年被海軍陸戰隊重新命名為4XD型瞄準鏡,經此改進的M1C狙擊步槍被稱為MC-1或MC1952狙擊步槍,但很少被發現在戰鬥中使用。
M1D狙擊步槍最初使用春田兵工廠生產的瞄準鏡架及M82瞄準鏡,後改為M84瞄準鏡。後來改用的瞄準鏡是Weaver K4,這是在1960年代初期生產的4倍商業瞄準鏡,更換這種瞄準鏡的M1D是由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使用的,並改用K4瞄準鏡時專用鏡架。
有許多M1式狙擊步槍安裝了一種通過刺刀卡筍固定的喇叭形消焰器,或安裝一種通過導氣箍固定的開叉形消焰器。
M1式狙擊步槍被美國和其他同盟國使用了很長時間。這些步槍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仍有少量作為剩餘物資賣給外國政府。有時候民間射擊管理計畫(Civilian Marksmanship Program)也銷售這些步槍。有一些M1D狙擊步槍是在民間用USGI或商業部件改裝的,而部分真正的原裝槍的價格特別高。
緬甸戰爭
M1加蘭德步槍根據美國的軍事援助計畫提供給許多美國在歐洲、亞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裝備軍隊。伽蘭德曾經在M1步槍上增加了快慢機,改用20發彈匣供彈。M14自動步槍列裝後,加蘭德步槍才退出現役。作為替代的M14自動步槍還保留了很多加蘭德步槍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來自M1步槍。
1944年,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在加蘭德步槍的基礎上,加裝2.5倍瞄準鏡、槍口消焰器、腮墊等專用附屬檔案,命名為M1C/D狙擊步槍。計畫取代M1903A4狙擊步槍,在二戰末期只有少量M1C狙擊步槍發放到前線部隊中使用。瞄準鏡偏左安裝,即不影響從上方裝填/拋殼,也不妨礙使用機械瞄具。
戰後,根據美國的軍事援助計畫提供給許多美國在歐洲、亞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裝備軍隊,包括丹麥、智利、希臘、土耳其、菲律賓、突尼西亞、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和中國台灣。前幾年在海地發生的武裝衝突中仍然可以看到M1伽蘭德步槍的身影,這些是台灣在多年前賣給海地的。
八十代後期和九十年代早期,大量的M1步槍進口回美國的民用市場,像韓國、菲律賓、土耳其和其他國家都在賣出他們的庫存M1加蘭德步槍。
相關遊戲
榮譽勳章
聯合襲擊、先頭部隊、突出重圍;幾乎每關主角都持有。血戰太平洋,按滑鼠右鍵可以使用刺刀攻擊。空降神兵,可使用榴彈。
使命召喚
使命召喚5戰爭世界M1加蘭德可使用刺刀攻擊,還可以發射榴彈。(5中M1可以在沒打光子彈時換彈)
黑手黨2
步槍類武器,威力很大
勝利之日(DOD)
精度高,連發威力大
兄弟連·全球戰線
步槍類,子彈無限。可以變成狙擊槍或發射榴彈的瞄準器(這時子彈有限),近身可以用刺刀,是遊戲中出現最多,威力較大的步兵武器。
其他信息
步槍是步兵單人使用的基本武器,不同類型的步槍可以執行不同的戰術使命。但步槍的主要作用是以其火力、槍刺和槍托殺傷有生目標。因此,在近戰中,解決戰鬥的最後階段,步槍起著重要的作用。
技術——武器 | ||
AK-47 | AK-47步槍的聲望超越了所有同時代的武器。卡拉什尼科夫已經和俄羅斯的伏特加、克里姆林宮一樣,成為一個經典辭彙。 | |
美國M-16步槍 |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換裝的第二代制式步槍,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正式列入部隊裝備的小口徑步槍。 | |
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 | 是1895年至1956年英軍的制式手動步槍,有大量衍生型,亦是大英國協國家的制式裝備,包括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印度。 | |
M1加蘭德步槍 | 因其設計師 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 而得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 | |
比利時FNFAL步槍 | FNFAL成為二戰後產量最大、生產與裝備國家最多、分布最廣的軍用步槍之一。 |
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五大步槍
步槍是步兵單人使用的基本武器,不同類型的步槍可以執行不同的戰術使命。但步槍的主要作用是以其火力、槍刺和槍托殺傷有生目標。因此,在近戰中,解決戰鬥的最後階段,步槍起著重要的作用。 | |
技術——武器>>>回到技術頻道 | |
AK-47 | AK-47步槍的聲望超越了所有同時代的武器。卡拉什尼科夫已經和俄羅斯的伏特加、克里姆林宮一樣,成為一個經典辭彙。 |
美國M-16步槍 |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換裝的第二代制式步槍,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正式列入部隊裝備的小口徑步槍。 |
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 | 是1895年至1956年英軍的制式手動步槍,有大量衍生型,亦是大英國協國家的制式裝備,包括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印度。 |
M1式加蘭德步槍 | 因其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而得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 |
比利時FNFAL步槍 | FNFAL成為二戰後產量最大、生產與裝備國家最多、分布最廣的軍用步槍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