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產品名稱:M1式7.62mm半自動步槍(M17.62mmSemi-automaticRifle)生產單位:美國斯普林菲爾德武器公司(SpringfieldArmoryInc.,US)
現狀:停產
用途:用火力、槍托和槍刺殺傷有生目標
概述
M1式7.62mm半自動步槍是由美國人加蘭德設計的,故亦稱加蘭德M1式步槍。該槍是本世紀軍用步槍研製發展中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大量裝備部隊的第一支半自動步槍。![]() |
美國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
該槍的研製過程較長。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翰·C·加蘭德就開始了步槍的設計工作。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設計了一種新的底火驅動式步槍,但由於遇到了一些難以克服的困難而沒有成功。1920~1925年間研製了若干種自動裝填步槍的樣槍。1925年美國軍械委員會指令加蘭德將自動裝填步槍口徑由0.30in(7.62mm)改為0.276in(7mm)。1926~1929年間在工廠做了多次試驗,1929年送交阿伯丁試驗場進行選型試驗。當時參加角逐的還有麥德森的槍機延遲後坐式步槍、湯普森的槍機延遲後坐式步槍、柯爾特的短後坐白朗寧步槍、比利時的白朗寧步槍、捷克的Zb29式步槍和德國的導氣式步槍等。通過對比試驗,評審組認為加蘭德的7mm步槍性能最佳,於是又加工20支,進行更深入全面的試驗。試驗工作於1932年結束,評審組向陸軍部推薦採用此槍。但陸軍否決了這個口徑,要求仍然採用7.62mm口徑。1936年1月9日軍方宣布加蘭德步槍為制式武器,定型為M1式7.62mm步槍。
該槍於1937年投產,1939年才少量裝備部隊,美國於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軍隊中裝備的加蘭德M1式步槍數量仍然不大。後來生產數量猛增,1945年美國各廠生產總數達400萬支,以後在韓戰期間又生產了50萬支,直至1957年M14式步槍問世,美國陸軍一直裝備此槍。據統計,從1939年至1959年,總共生產了550萬支。
該槍已停止生產。除美國國民警衛隊外,智利、義大利、希臘、丹麥、土耳其、菲律賓、突尼西亞、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和中國台灣仍裝備有此槍。
特點
M1式步槍在二次大戰中,被公認為是設計最好的步槍,其擊發和發射機構至今仍為許多步槍採用。1.槍械主體
該槍主要由槍管和機匣組件、活塞-機框組件、槍托、彈倉、前後護木以及擊發和發射機構等部件組成。該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迴轉閉鎖方式,並採用擊錘打擊擊針使槍彈擊發。在扣機擊發後槍機框經8mm自由行程,槍機上的導向凸起沿機框導槽的直槽部分滑動。在機框繼續後坐時迫使導向凸起向上,帶動槍機由右向左轉動,使槍機上的兩個閉鎖突筍從機匣的閉鎖槽中解脫出來,實現開鎖。槍機後坐過程中,拉殼鉤、拋殼挺完成拋殼動作。與此同時,槍機後端壓倒擊錘,擊錘簧被壓縮,擊錘成待擊狀態。
槍機框尾端撞擊機匣後端面,復進簧開始驅使工作部件前進。當槍機復進到快接近終了時,機框導槽導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向下轉動,帶動槍機由左向右轉動,直至兩個閉鎖突筍進入閉鎖位置。而後,機框繼續復進,走完8mm自由行程。槍又成待擊狀態,如此循環。
該槍的扳機上有扳機連桿和鉤狀第一阻鐵。扣壓扳機時,第一阻鐵隨之向前運動,帶有阻鐵簧的第二阻鐵則裝在扳機連桿上。擊錘上有兩個鉤,當擊錘被完全壓倒時,兩鉤呈水平位置,但一個朝前稱為主鉤,一個朝後稱為輔鉤。
手動保險卡銷在扳機護圈前面。當它向後推至保險位置時,其上的缺口便與擊錘上的凸肩扣合,從而使擊錘保險。此時,擊錘還同時被推向後方,與阻鐵解脫。當保險卡銷向後完全推到位時,它阻止扳機運動,故扣不動扳機。該槍可以發射槍榴彈。
![]() |
美國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
2.瞄準裝置
機械瞄準具為片狀準星,覘孔照門式表尺。表尺分劃為183~914m。3.彈藥
使用美國M2式7.62mm槍彈。
性能數據
口徑----7.62mm初速----865m/s
有效射程----600m
槍口動能----3597J
自動方式----導氣式
閉鎖方式----槍機迴轉式
發射方式----單發
供彈方式----彈倉
容彈量----8發
全槍長----1106mm
槍管長----610mm
膛線----4條,右旋,纏距254mm
全槍質量(不含槍彈)----4.3kg
瞄準裝置----
準星----片狀
照門----覘孔式
瞄準基線長----710mm
配用彈種----M2式7.62mm槍彈
![]() |
美國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
歷史意義
20世紀步槍的第一次劃時代事件就發生在美國:1936年1月9日,美國陸軍裝備了7.62毫米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大量裝備部隊的半自動步槍。從加蘭德步槍上可以看出美國的國情特色(至少是那個剛剛走出經濟大蕭條時代的特徵)———粗壯踏實,毫不取巧。而同時代的日本步槍就搞很多小動作,什麼拼合式槍托呀,單腳架呀,防塵蓋等等,兩天就全給大兵們丟光了,沒辦法,資源貧乏導致的結果。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翰·C·加蘭德就開始了步槍的設計工作,大戰結束後,1919年加蘭德在春田兵工廠設計了一種新的底火驅動式步槍,但由於技術困難而沒有成功。
1920~1925年間他又研製了若干種半自動步槍。1925年,美國軍械委員會指令加蘭德將半自動步槍的口徑由7.62毫米改為7毫米。1929年送交阿伯丁試驗場進行選型試驗。當時參加角逐的還有丹麥麥德森公司的槍機延收遲後坐式步槍、湯普森的機槍延遲後坐式步槍、柯爾特的槍短後坐白朗寧步槍、比利時的白朗寧步槍和捷克的ZB-29步槍等。通過對比試驗,評審組認為加蘭德的7毫米步槍的性能最佳。試驗工作於1932年結束,評審組向陸軍部推薦此槍。但陸軍仍堅持7.62毫米口徑。該槍於1937年投產,1939年才少量裝備部隊,美國於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軍隊中裝備的加蘭德步槍數量仍然不大。後來生產數量猛增,1945年美國(主要是春田兵工廠和溫徹斯特武器公司)生產總數達400萬支。
區別於德、英、蘇,M1是半自動的,其他三種都是旋轉後拉式。可裝8發子彈,並且可以連發,只是中間不能更換子彈,必須等8發全部打完才能裝彈,槍的後坐力、以及出彈時的聲音、菸灰比較大,近身時可以發揮一般步槍不能比擬的作用,不過半自動的M1精度會比其他三種稍差一點。
M1步槍在二戰中經歷了風雪、潮濕、海洋、高山地帶、熱帶叢林和乾燥沙漠環境條件的考驗,可靠性好,射擊精度高。那時德國步兵相信機槍是部隊的重心時,美國人則相信步槍,M1加蘭德步槍開火時有個彈倉底板彈出的特殊“乒”的響聲,一旦被“老兵油子”聽到了,這就等於說“你的加蘭德沒子彈了”,而M1加蘭德步槍的缺點之一就是彈夾理新裝彈很困難。此外M1步槍還存在著重量較大,8發固定式彈倉容彈量太少等缺陷。
拯救大兵瑞恩中常見的槍枝。二戰歷史上最公認的步槍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