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AIDS報導後不久,即發現本病會進行性發展為痴呆,本病曾有許多名稱,包括亞急性腦炎、AIDS痴呆綜合徵、HIV腦病,近來稱為HIV?相關性主要感知/運動異常。本病精確的發生率尚不清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報導,2.8%的成人和5.3%的兒童以HIV腦病的表現起病,確診為AIDS時有4.0%的病人表現有HIV腦病。HIV腦病在AIDS患者中每年的發生率為7%~14%,AIDS死亡時有1/3表現為痴呆。有研究表明由於套用了齊多夫定,HIV腦病的發生率已明顯下降,而另一些研究卻認為HIV腦病的發生率仍保持不變。屍檢病理改變與HIV腦病的臨床一致性各家的統計差別較大,但都認為有腦病病理改變者的比例高於臨床表現。?HIV感染者是否早期就有較輕程度的認知障礙問題,目前仍有爭論。運用神經生理和電生理的方法對部分早期病人進行研究發現,認知障礙的發生率高於對照組,然而,大系列前瞻性縱向研究顯示其發生率並不高於對照組。有輕微認知障礙者是否預示著會發展為HIV腦病尚待於進一步研究。疾病病理
HIV腦病的病理改變是以腦溝增寬、腦室擴大為特徵的腦萎縮,也會出現腦膜纖維化。組織病理的標誌是病毒所導致的由細胞融合的多核巨細胞,此種細胞雖具特徵性,但僅在50%的病人中出現。而組織學上最常見且具有鑑別診斷意義的是白質變灰,伴有星狀細胞增生性反應,見於周圍血管分布區域。在腦室周圍和白質中央也可見髓磷脂改變。白質蒼白現象雖常見於脫髓鞘病變,但血腦屏障受損後血漿蛋白外滲時也可見到。其他顯微鏡下改變有小神經膠質細胞結節、瀰漫性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和血管周圍炎性單核細胞浸潤等。也有報導大腦部分區域新皮質變薄和神經細胞數量減少。臨床表現
典型的HIV腦病發生於AIDS晚期與全身系統性疾病同時出現。但極少數情況下是AIDS早期的表現,甚至是惟一表現。腦病的臨床特徵為隱襲性智力減退,此外還有乏力、懶惰、頭痛、孤獨和性功能減退。有時這些異常突然發生並可快速進展,且有遺忘、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能力下降等。閱讀能力下降常是最早的主訴,病人也常被診斷為憂鬱症。無典型的煩躁不安,睡眠障礙也不多見,但常有局灶性或全身性抽搐。HIV腦病和惡病質、脫髮、脂溢性皮炎、全身淋巴結病等都是AIDS晚期的標誌。智力檢查所見與皮質下痴呆相一致。兩眼迅速掃視和隨物運動等眼球活動異常也很多見。面部表情喪失、聲音變低呈單音調。精細運動緩慢且不準確。病人智力減退、姿態不穩、緩慢而笨拙的步態、發聲改變等都證明HIV腦病是皮質下痴呆。實驗檢查
腦脊液檢查對本病無確診價值,1/5的患者有單核細胞數增加,一般在50×10/L(500/mm)以下。2/3的病人蛋白增加,一般在2.0g/L(200mg/dl)以下。HIV特異性抗體在鞘內合成及寡克隆帶的出現並不預示疾病在CNS的發展,HIV腦病的其他特徵性CSF化驗有:HIV的p24抗原、β2-微球蛋白、Neoptrin、喹啉酸和腫瘤壞死因子等。但從CS中分離到HIV並非CNS有病變的標誌。影像檢查
HIV腦病常見的CT表現為腦萎縮,MRI為白質異常,呈彌散性、相對稱性T2加權像密度增高。當這些損害呈斑片狀或點狀時,易與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病(PML)相混淆。EEC或其他電生理檢查對HIV腦病無診斷意義。詳細的神經精神檢查對確定病人是否有精神抑鬱狀態、病變的範圍及治療的效果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治療方法
無論成人或兒童AIDS患者,套用齊多夫定後會造成HIV腦病加重,此點已經大系列的對照實驗所證實。劑量越大損害越嚴重(>100mg/d)。若出現血液系統毒性則有必要套用促紅素或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若病人不能耐受齊多夫定或套用本藥無效,常換用二脫氧肌苷、扎西他濱、司他夫定。有學者提出其他抗逆轉錄病毒製劑如鈣通道阻滯劑、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拮抗劑等有效,但都沒有作對照組實驗。腦病飲食
一、食物的選擇:選擇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事物,多食瘦肉、肝、蛋、新鮮蔬菜及水果,根據患者口部功能的發展,由流食、半流食至固體事物逐漸改變質地,做到合理餵養,定時定量,防止營養不良及消化不良。二、飲食營養補充
飲食方面要注意,少量多餐,每天飲1到2次淡鹽水,以補充水和電解質,飲食要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纖維素、含多種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的平衡膳食。
還應補充鈣與維生素A和維生素D,以防骨質脫鈣、疏鬆。飲食的特點應具備四大特點,“爛”、“細”、“鮮”、“軟”。
1.“爛”:食物(肉、米、菜)在煮調時必須“爛”不能太大、太粗、太硬。
2.“細”:在攝入某些食物(水果、豆製品等)時要注意“細”。可將多種(3種)水果一起炸汁飲用,以便水果顆粒細小、易消化、易吸收。
3.“鮮”:蔬菜最好切成菜末放入粥中一起煮食用,每天食物還應必須保持“鮮”,以保證營養素的充足。
4.“軟”:由於患兒咀嚼障礙,吞咽困難,食物還要“軟”,如吃雞蛋最好蒸雞蛋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