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

甲狀腺

甲狀腺(拉丁語:Glandula thyr(e)oidea;英語:Thyroid)是脊椎動物非常重要的腺體,屬於內分泌器官。在哺乳動物身體中,它位於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人類的甲狀腺形似蝴蝶,猶如盾甲,故名。成人甲狀腺的平均重量為20-40g。甲狀腺表面有結締組織被膜。表面結締組織深入到腺實質,將實質分為許多不明顯的小葉,小葉內有很多甲狀腺濾泡和濾泡旁細胞。甲狀腺控制使用能量的速度、製造蛋白質、調節身體對其他賀爾蒙的敏感性。甲狀腺依靠製造甲狀腺素來調整這些反應,有triiodothyronine (T3)和thyroxine,也可稱為tetraiodothyronine (T4)。這兩者調控代謝、生長速率還有調解其他的身體系統。T3和T4由碘和酪胺酸合成。甲狀腺也生產降鈣素(Calcitonin),調節體內鈣的平衡。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甲狀腺在人體位置 甲狀腺在人體位置

平常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甲狀腺位於何處,但“粗脖子病”大多數人並不陌生,其實“粗脖子病”就是甲狀腺腫大,這就告訴我們甲狀腺位於頸部。再具體些,我們平常所說的“喉結”,我們自己都能觸到,甲狀腺就位於“喉結”的下方約2~3厘米處,在吞咽東西時可隨其上下移動。

甲狀腺形如“H”,棕紅色,分左右兩個側葉,中間以峽部相連。兩側葉貼附在喉下部和氣管上部的外側面,上達甲狀軟骨中部,下抵第六氣管軟骨處,峽部多位於第二至第四氣管軟骨的前方,有的人不發達。有時自峽部向上伸出一個錐狀葉,長短不一,長者可達舌骨,為胚胎髮育的遺蹟,常隨年齡而逐漸退化,故兒童較成年人為多。

甲狀腺外復有纖維囊,稱甲狀腺被囊,此囊伸入腺組織將腺體分成大小不等的小葉,囊外包有頸深筋膜(氣管前層),在甲狀腺側葉與環狀軟骨之間常有韌帶樣的結締組織相連線,故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

功能介紹

甲狀腺 甲狀腺

甲狀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狀腺激素,調節機體代謝,一般人每日食物中約有100-200μg 無機碘化合物,經胃腸道吸收入血循環,迅速為甲狀腺攝取濃縮,腺體中貯碘約為全身的1/5。碘化物進入細胞後,經過氧化酶的作用,產生活性碘迅速與膠質腔中的甲狀腺球蛋白分子上的酪氨酸基結合,形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碘化酪氨酸通過氧化酶的作用,使MIT和DIT偶聯結合成甲狀腺素(T4),MID和DIT偶聯結合成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貯存於膠質腔內,合成的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分泌至血液循環後,主要與血漿中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結合,以利轉運和調節血中甲狀腺素的濃度。甲狀腺素(T4)在外周組織經脫碘分別形成生物活性較強的T3和無生物活性的rT3。脫下的碘可被重新利用。所以,在甲狀腺功能亢進時,血 T4、T3及rT3均增高,而在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則三者均低於正常值。甲狀腺素分泌量由垂體細胞分泌和TSH通過腺苷酸環化酶-cAMP系統調節。而TSH則由下丘腦分泌的TRH控制,從而形成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調節甲狀腺功能。當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時,甲狀腺激素又會反過來刺激下丘腦與垂體,抑制下丘腦分泌的TRH與垂體分泌的TSH,從而達到減少甲狀腺激素分泌的效果,這種調節又叫反饋調節。

功能調節

下丘腦-腺垂體-甲狀腺功能軸

下丘腦神經內分泌細胞分泌TRH,促進腺垂體分泌TSH。TSH是調節甲狀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動物去垂體後,其血中TSH迅速消失,甲狀腺吸收碘的速率下降,腺體逐漸萎縮,只靠自身調節(見後)維持最低水平的分泌。給這種動物注射TSH可以維持甲狀腺的正常分泌。切斷下丘腦與腦垂體門脈的聯繫,或損壞下丘腦促甲狀腺區,均能使血中TRH含量顯著下降,TSH、及甲狀腺激素含量也相應降低。這說明下丘腦-腺垂體- 甲狀腺間存在功能聯繫。

甲狀腺激素在血中的濃度,經常反饋調節腺垂體分泌TSH的活動。當血中游離的甲狀腺激素濃度增高時,將抑制腺垂體分泌TSH,是一種負反饋。這種反饋抑制是維持甲狀腺功能穩定的重要環節。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時,TSH分泌增加,促進甲狀腺濾泡代償性增大,以補充合成甲狀腺激素,以供給機體的需要。

體內外的其它刺激

體內外各種刺激可以通過感受器,經傳入神經傳到中樞,促進或抑制下丘腦分泌TRH,進而再影響甲狀腺素的分泌。例如寒冷就是通過皮膚冷感受器經上述環節促進甲狀腺分泌。

自身調節

甲狀腺功能的自身調節,這是指在完全缺少TSH或TSH濃度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甲狀腺自身對碘供應的多少而調節甲狀腺素的分泌。當食物中碘供應過多時,首先使甲狀腺激素合成過程中碘的轉運發生抑制,同時使合成過程也受到抑制,使甲狀腺激素合成明顯下降。如果碘量再增加時,它的抗甲狀腺合成激素的效應消失,使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增加。此外,過量的碘還有抑制甲狀腺激素釋放的作用。相反,外源碘供應不足時,碘轉運機制將加強,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釋放也增加,使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致過低。碘的這種作用原理尚不清楚。

交感神經的作用

甲狀腺濾泡受交感神經支配,電刺激交感神經可使甲狀腺激素合成增加

分泌激素

甲狀腺疾病患者 甲狀腺疾病患者

甲狀腺分泌的有生物活性的激素有甲狀腺素(又名四碘甲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兩種。它們是一組含碘的酪氨酸,它是以碘和酪氨酸為原料在甲狀腺腺細胞內合成。甲狀腺腺細胞有很強的攝取碘的能力。人體每天從飲食攝取100~200μg碘,其中約有1/3碘進入甲狀腺。甲狀腺含碘總量約8000μg,占全身含碘量的90%,說明甲狀腺具有很強的泵碘能力。甲狀腺功能亢進,泵碘能力超過正常,攝入碘量增加;低下時則低於正常,攝入碘量減少。故臨床把甲狀腺攝取放射性碘(131I)的能力作為常規檢查甲狀腺功能的方法之一。碘離子被攝入甲狀腺腺泡上皮細胞後,在過氧化酶的作用下,迅速氧化為活化碘,然後經碘化酶的作用使甲狀球蛋白中的酪氨酸殘基碘化,生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再在縮合酶的作用下,將它們縮合成T4或T3。這樣,含有四種酪氨酸殘基的甲狀球蛋白貯存在濾泡腔內(請參閱生物化學有關章節)。

甲狀腺受到TSH的作用,釋放甲狀腺激素時,腺上皮細胞先通過吞飲作用把濾泡腔內的甲狀球蛋白吞入腺細胞,在溶酶體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使甲狀球蛋白分解,解脫下來的T4和T3因能抗拒脫碘酶的作用,分子又小,可以透過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甲狀球蛋白分子上的T4數量遠遠超過T3,所以分泌的激素中T4約占總量的90%,T3分泌量較少,但其活性大,是T4的5倍。T4每日分泌總量約96μg,T3約30μg。T4釋放入血後,一部分與血漿蛋白結合,另一部分則呈游離狀態在血中運輸,兩者之間可以互相轉變,維持T4、T3在血液中的動態平衡,因為只有游離型,才能進入細胞發揮作用。T3釋放入血後,因為與血漿蛋白的親和力小,主要以游離型存在。每天約有50%的T4脫碘轉變為T3,故T3的作用不容忽視。

甲狀腺激素作用

甲狀腺激素的生物學作用主要有下列三方面:

促進生長發育

甲狀腺激素促進生長發育作用最明顯是在嬰兒時期,在出生後頭四個月內影響最大。它主要促進骨骼、腦和生殖器官的生長發育。若沒有甲狀腺激素,垂體的GH也不能發揮作用。而且,甲狀腺激素缺乏時,垂體生成和分泌GH也減少。所以先天性或幼年時缺乏甲狀腺激素,引起呆小病。呆小病患者的骨生長停滯而身材矮小,上、下半身的長度比例失常,上半身所占比例超過正常人。又因神經細胞樹突、軸突、髓鞘以及膠質細胞生長障礙,腦發育不全而智力低下,他們器官也不能發育成熟。新生兒甲狀腺功能低下時,應在一歲之內適量補充甲狀腺激素,這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腦功能的恢復還有效。遲於此時期,以後即使補充大量T3或T4,也不能恢復正常功能,則治療往往無效。

代謝影響

1.產熱效因甲狀腺激素可提高大多數組織的耗氧率,增加產熱效應。這種產熱效應可能由於甲狀腺激素能增加細胞膜上Na+-K+泵的合成,並能增加其活力,後者是一個耗能過程。甲狀腺素使基礎代謝率增高,1mg的甲狀腺素可增加產熱4000KJ。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可增高35%左右;而功能低下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可降低15%左右。

2.對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作用它對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影響十分複雜。總的來說,在正常情況下甲狀腺激素主要是促進蛋白質合成,特別是使骨、骨骼肌、肝等蛋白質合成明顯增加,這對幼年時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反而使蛋白質,特別是骨骼肌的蛋白質大量分解,因而消瘦無力。在糖代謝方面,甲狀腺激素有促進糖的吸收,肝糖元分解的作用。同時它還能促進外周組織對糖的利用。總之,它加速了糖和脂肪代謝,特別是促進許多組織的糖、脂肪及蛋白質的分解氧化過程,從而增加機體的耗氧量和產熱量。

其它方面

此外,甲狀腺激素對於一些器官的活動也有重要的作用。它對維持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有重要的意義。甲狀腺激素可直接作用於心肌,促進肌質網釋放Ca2+,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

相關病症

當你發現頸部增粗或有腫塊時,如果腫大是對稱的一般是甲狀腺瀰漫性病變引起的,如果頸部突起或者腫大不對稱,則一般是甲狀腺結節。當有脖子發覺有變粗即使沒有什麼不適的症狀,也應想到是否發生了甲狀腺腫大或其他甲狀腺疾病。此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一般醫生通過甲狀腺觸診就可以告訴你甲狀腺是否腫大、是否有腫物。甲狀腺疾病多種多樣,有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腫物者,一般需要進一步做些檢查,才能確定甲狀腺疾病的性質,如抽血化驗檢查甲狀腺功能,必要時還需做甲狀腺的放射性核素和超音波檢查,甚至做甲狀腺穿刺細胞學檢查。當你出現怕熱、多汗、心悸、性情急躁、食慾亢進、消瘦等症狀時,應該想到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可能。當你發現有怕冷、浮腫、體重增加、皮膚乾燥、食慾減退等症狀時,應該注意有無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當你感覺頸部疼痛並有發熱,尤其可在甲狀腺部位摸到腫塊並有壓痛時,應想到有無急性或亞急性甲狀腺炎的可能。遇到以上這些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內分泌科就診,以便做進一步檢查,這樣可以得到及時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

疾病分類

甲狀腺 甲狀腺

1.單純性甲狀腺腫

2.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併發症)

3.甲狀腺功能減退

4.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瘤

5.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

6.亞急性甲狀腺炎

7.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橋本甲狀腺炎)

8.慢性纖維性甲狀腺炎

甲狀腺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甲狀腺功能增強、減弱,合成和分泌甲狀腺激素過多、過少,所導致的一種常見內分泌疾病,主要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俗稱甲亢)、甲狀腺功能減退(俗稱甲減)、甲狀腺炎、甲狀腺腫、甲狀腺瘤、甲狀腺癌。

甲狀腺機能亢進

指甲狀腺處於高功能狀態即甲亢,其特徵有甲狀腺腫大、突眼症、基礎代謝增加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失常。本病多見於女性,男女之間比例為1:4~6,以20-40歲最多見,起病緩慢。臨床上最常見的甲亢是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1.高代謝症群:患者可表現為怕熱多汗,皮膚、手掌、面、頸、腋下皮膚紅潤多汗。常有低熱,嚴重時可出現高熱。患者常有心動過速、心悸、胃納明顯亢進,但體重下降,疲乏無力。

2.甲狀腺腫大

3.眼征:眼突出,甲亢突眼的原因主要是甲狀腺激素的過量作用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而使得眼外肌和提上瞼肌張力增高。

4.神經系統:神經過敏,易於激動,煩躁多慮,失眠緊張,多言多動,有時思想不集中,有時神情淡漠、寡言抑鬱者。

5.心血管系統:心悸、胸悶、氣促,活動後加重,可出現各種早搏及房顫等。

6.消化系統:食慾亢進,體重明顯減輕。

7.生殖系統:女性患者常有月經減少,周期延長,甚至閉經,但少數患者仍能 妊娠、生育。男性多陽痿,影響乳房發育。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機能低減症,系甲狀腺激素合成與分泌不足或甲狀腺激素生理效應不好,生理效應不足而致的全身性疾病。

主要分為:呆小病、幼年甲低、成人甲低三種,多見於中年女性。成人的甲狀腺機能減退,不少由於手術切除、長期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或使用放射性131碘治療甲亢導致。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1.一般表現:怕冷、皮膚乾燥少汗、粗糙、泛黃、發涼、毛髮稀疏、乾枯、指甲脆、有裂紋、疲勞、瞌睡、記憶力差、智力減退、反應遲鈍、輕度貧血、體重增加。

2.特殊表現:顏面蒼白而蠟黃、面部浮腫、目光呆滯、眼瞼浮腫、表情淡漠、少言寡語、言則聲嘶、吐詞含混。

3.心血管系統:心慮緩慢、心音低弱、心臟呈普遍性擴大、常伴有心包積液、也有疾病後心肌纖維腫脹、粘液性糖蛋白(PAS染色陽性)沉積以及間質纖維化稱甲減性心肌病變。

4.生殖系統:男性可出現性功能底下,性成熟推遲、副性徵落後,性慾減退、陽痿和睪丸萎縮。女性可有月經不調、經血過多或閉經,一般不孕。無論對男女病人的生育都會產生影響。

5.肌肉與關節系統:肌肉收縮與鬆弛均緩慢延遲、常感肌肉疼痛、僵硬、骨質代謝緩慢、骨形成與吸收均減少、關節不靈、有強直感、受冷後加重、有如慢性關節炎、偶見關節腔積液。

6.消化系統:患者食慾減退、便秘、腹脹、甚至出現麻痹性腸梗阻、半數左右的患者有完全性胃酸缺乏。

7.內分泌系統:男性陽痿、女性月經過多、久病不治者亦餓閉經、腎上腺皮質功能偏低、血和尿皮質醇降低。

8.精神神經系統:記憶力減退、智力低下、反應遲鈍、多瞌睡、精神抑鬱、有時多慮有精神質表現、嚴重者發展為猜疑性精神分裂症、後期多痴呆、環幻覺木僵或昏睡。

甲狀腺後面觀 甲狀腺後面觀

甲狀腺炎

甲狀腺炎是以炎症為主要表現的甲狀腺病。

按發病多少依次分為:橋本氏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無痛性甲狀腺炎感染性甲狀腺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最常見的是慢性淋巴細胞性及亞急性甲狀腺炎。

1、橋本氏甲狀腺炎

橋本氏甲狀腺炎於1912年由日本人橋本策首先報告並描述,因而得名,又稱橋本氏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為甲狀腺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全部甲狀腺病的7.3%-20.5%。橋本氏病多見於30-50歲的婦女,也是兒童散發性甲狀腺腫的常見原因,男女比例約為1:6-10。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起病緩慢,發病時多有甲狀腺腫大,質地硬韌,邊界清楚,部分患者可有壓迫症狀。

初期時常無特殊感覺,甲狀腺機能可正常,少數病人早期可伴有短暫的甲亢表現,多數病例發現時以出現甲狀腺功能底下。

病患常表現怕冷、浮腫、乏力、皮膚乾燥、腹脹、便秘、月經不調、性慾減退等。

2.亞急性甲狀腺炎:

多在30~50歲發病,女性比男性發病率多3-6倍。大多數病人甲狀腺功能渝後可恢復正常,一些病人病情緩解後數月之內還可再次或多次復發。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減的發病率不及10%,極少數病例可發展為橋本氏病或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典型的表現為甲狀腺劇痛,通常疼痛開始於一側甲狀腺的一邊,很快向腺體其他部位和耳根及頜部放散,常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肌肉疼痛,也可有發熱,病後3-4天內達到高峰,1周內消退,也有不少病人起病緩慢,超過1-2周,病情起伏波動持續3-6周,好轉後,在數月內可有多次服發,甲狀腺可較正常時體積增大2-3倍或者更大,接觸時壓痛明顯病後1周內,約一半病人;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表現:包括興奮、怕熱、心慌、顫抖及多汗等;這些症狀是由於急性炎症時從甲狀腺釋放出過量的甲狀腺激素引起的,在疾病消退過程中,少數病人可以出現腫脹、便秘、怕冷、瞌睡等甲狀腺功能減低表現,但這些表現持續時間不長最終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

甲狀腺結節

一種常見的甲狀腺病,甲狀腺上的結節可能是甲狀腺癌,也可能是甲狀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等其他病因,在未明確其性質以前統稱為甲狀腺結節。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臨床表現為甲狀腺腫大,並可見到觸及大小不等的多個結節,結節的質地多為中等硬度。臨床症狀不多,僅為頸前區不適。甲狀腺功能多數正常。但部分患者會出現繼發性功能亢進或癌變。

甲狀腺結節分多發性和單發性,一般來說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多數是良性,單發的甲狀腺結節惡變的可能相對來說會大些。其中只有甲狀腺癌是惡性疾病。但兒童期出現的結節50%為惡性,發病於青年男性的當個結節,也應警惕惡性的可能,如果新生結節或原有的結節在短期內迅速增大,應懷疑惡性病變。高速懷疑惡性疾病者宜儘早治療。

甲狀腺瘤

1.甲狀腺腺瘤:臨床常見的良性甲狀腺腫瘤,指發生於頸部正中或附近的半球腫塊,表現光滑,邊緣清楚,能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質地堅實,按之不痛,生長緩慢。2、甲狀腺囊腫:若甲狀腺腺瘤血液循環不足,在結節內發生退行性病變,引起囊腫形成時稱甲狀腺囊腺瘤,或稱甲狀腺腺瘤。

雙側甲狀腺腫大 - CT病例 雙側甲狀腺腫大 - CT病例

3.功能亢進性腺瘤:合併有功能亢進症狀者,稱功能亢進性腺瘤,亦稱毒性腺瘤,此種腺瘤發生惡變的可能性較小。

4.乳狀腺瘤:腺瘤內出現乳頭狀改變者,稱乳狀腺瘤,其惡變可能性較大。

甲狀腺癌

基本信息

疾病名稱:甲狀腺癌

所屬部位:頸部

甲狀腺癌(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由數種不同生物學行為以及不同病理類型的癌腫組成,是來源於甲狀腺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絕大部分甲狀腺癌起源於濾泡上皮細胞,可分為乳頭狀癌(60%)、濾泡狀腺癌(20%),未分化癌、髓樣癌。

1. 甲狀腺癌是由數種不同生物學行為以及不同病理類型的癌腫組成,主要包括乳頭狀腺癌、濾泡狀癌、未分化癌、髓樣癌四種類型。它們的發病年齡、生長速度、轉移途徑、預後都明顯不同,如乳頭狀腺癌術後10年生存率將近90%,而未分化癌變程很短,一般僅生存幾月。

2. 甲狀腺癌初期無任何明顯症狀,患者不易早期發現,即便出現腫塊,也常常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如果頸部摸到腫塊,需特別留意腫塊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面是否光滑等,以儘早發現病患,儘早治療。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幾招甲狀腺癌的自測方法:

腫塊形狀:外形如果似蝴蝶,多見於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炎及部分甲狀腺機能亢進;如果甲狀腺某個部位出現圓形腫塊,多見於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癌。

腫塊大小:腫塊是瀰漫性腫大或多發性結節腫大,多為地方性甲狀腺腫。但是囊腫的直徑如超過2厘米,應疑似為甲狀腺癌。

腫塊光滑度和軟硬度:用拇指和食指仔細觸摸腫塊表面,如果表面光滑多為地方性甲狀腺腫;表面不光滑,則有甲狀腺炎的可能。如果是單個結節腫大並且表面不光滑、呈實體感者,應懷疑癌腫。

腫塊生長速度:地方性甲狀腺腫增長緩慢,病程長達數年之久;良性腫瘤及囊腫的病程可能是數月至數年;而甲狀腺癌的腫塊增長較快,十幾天內腫脹明顯。

發病原因

甲狀腺患者 甲狀腺患者

具體確切的病因目前尚難肯定,但從流行病學調查、腫瘤實驗性研究和臨床觀察,甲狀腺癌的發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放射性損傷

用X線照射實驗鼠的甲狀腺,能促使動物發生甲狀腺癌。實驗證明131Ⅰ能使甲狀腺細胞的代謝發生變化,細胞核變形,甲狀腺素的合成大為減少。可見放射線一方面引起甲狀腺細胞的異常分裂,導致癌變;另一方面使甲狀腺破壞而不能產生內分泌素,由此引起的促甲狀腺激素(TSH)大量分泌也能促發甲狀腺細胞癌變。

2、碘和TSH

攝碘過量或缺碘均可使甲狀腺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如瑞士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的甲狀腺癌發病率為2‰較柏林等非流行高出20倍。相反,高碘飲食也易誘發甲狀腺癌,冰島和日本是攝碘量最高的國家,其甲狀腺癌的發現率較其他國家高。實驗證明,長期的TSH刺激能促使甲狀腺增生,形成結節和癌變。

3、其他甲狀腺病變

臨床上有甲狀腺腺癌、慢性甲狀腺炎、結節性甲狀腺腫或某些毒性甲狀腺腫發生癌變的報導,但這些甲狀腺病變與甲狀腺癌的關係尚難肯定。以甲狀腺腺瘤為例,甲狀腺腺瘤絕大多數為濾泡型,僅2~5%為乳頭狀瘤;如甲狀腺癌由腺瘤轉變而成,則絕大多數應為濾泡型,而實際上甲狀腺癌半數以上為服頭狀癌,推測甲狀腺腺瘤癌變的發生率也是很小的。

4、遺傳因素

約5~10%甲狀腺髓樣癌有明顯的家族史,而且往往合併有嗜鉻細胞瘤等,推測這類癌的發生可能與染色體遺傳因素有關。

併發症狀

腫瘤迅速變大,壓迫氣管,浸潤食管及喉返神經而出現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吞咽食物時有阻塞感等併發症;嚴重者還可發生肺轉移及骨轉移。

預防注意

甲狀腺癌的預防不是單純補碘。因為,碘攝入量過多,也會導致甲狀腺癌。其實,甲狀腺癌致病因素並不明確,可能與土壤、遺傳因素、放射線照射等有關。因此,生活中應避免頭頸部x線照射;避免使用雌激素;避免食用肥膩、辛辣等食品。

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疾病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亦稱橋本甲狀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本病多見於中年女性,表現為甲狀腺腫,起病緩慢,常在無意中發現,體積約為正常甲狀腺的2~3倍,表面光滑,質地堅韌有彈性如橡皮,明顯結節則少見,無壓痛,與四周無粘連,可隨吞咽運動活動。晚期少數可出現輕度局部壓迫症狀。本病發展緩慢,有時甲狀腺腫在幾年內似無明顯變化。初期時甲狀腺功能正常。病程中有時也可出現甲亢,繼而功能正常,甲減,再正常,其過程類似於亞急性甲狀腺炎,但不伴疼痛,發熱等,故稱此狀態為無痛性甲狀腺炎,產後發病則稱為產後甲狀腺炎。但當甲狀腺破壞到一定程度,許多患者逐漸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少數呈粘液性水腫。本病有時可合併惡性貧血,此因患者體記憶體在胃壁細胞的自身抗體。

慢性纖維性甲狀腺炎

是甲狀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最少見的一種,其特徵為正常甲狀腺組織被侵入性纖維化所取代並穿破其被膜進入鄰近器官或組織的炎性疾病。臨床上命名眾多,如侵襲性纖維性甲狀腺炎(invasive fibrous thyroiditis,IFT)、慢性木樣甲狀腺炎(chronic woody thyroiditis)等,1896年由Bernhard Riedel首先報導,故國外多稱Riedel病(Riedel′s disease)、Riedel甲狀腺炎(Riedel′s thyroiditis)、Riedel甲狀腺腫(Riedel′s struma)等。男女比例為1:3,臨床上早期症狀不明顯,功能正常,晚期甲狀腺功能低下,增生的瘢痕組織壓迫可以產生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肉眼觀甲狀腺中度大,病變呈結節狀,質硬如木樣,與周圍組織明顯粘連,切面灰白。光鏡下,甲狀腺濾泡萎縮,小葉結構消失,而大量纖維組織增生,玻璃樣變,有淋巴細胞浸潤,但不形成淋巴濾泡。

甲狀腺囊腫

患者自覺甲狀腺有腫塊生長。b超於甲狀腺左葉探及橢圓性無回聲區,內部透聲良好,邊緣光整。彩色都卜勒超聲顯像示腫塊內無血流信號。cyst=囊腫。【病因】由於身體吸取的碘減少,血中甲狀腺素濃度因之降低,通過神經—體液調節途徑,使垂體前葉分泌多量的促甲狀腺素,促使甲狀腺腫大,這種腫大實際上是甲狀腺的代償性腫大,是甲狀腺功能不足的現象。

初期,擴張的濾泡較為均勻地散布在腺體各部,形成瀰漫性甲狀腺腫。若未經及時治療,病變繼續發展,擴張的濾泡聚集成數個大小不等的結節,逐漸形成結節性甲狀腺腫(nodulargoiter)。有些結節因血液供應不良,可發生退行性變而引起囊腫形成。

【病理類型】

囊壁為纖維組織,囊腫內含血液或清澈液體,與周圍甲狀腺組織分界清楚。

【臨床檢查】

多為無痛性頸部腫塊。患者常自行發現。

視診:腫瘤呈圓隆狀突出皮膚。

觸診:觸摸時腫塊質地較硬,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粘連,無壓痛。直徑很少>3~4cm。

甲狀腺 甲狀腺

單純甲狀腺腫

單純性甲狀腺腫是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腫。本病不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的表現,不包括甲狀腺炎或腫瘤。常由於某種原因阻礙甲狀腺激素合成而導致代償性甲狀腺腫大。可呈地方性分布,常為缺碘所致,稱為地方性甲狀腺腫。也可呈分布,由先天性甲狀腺激素合成障礙或致甲狀腺腫物質等所致,稱為甲狀腺腫。但也可無明顯原因。

【病因】

1.缺碘 是地方性甲狀腺腫最常見的原因。國內主要見於西南、西北、華北等地區。主要由於土壤、水源、食物中含碘很低,特別在生長發育、妊娠、哺乳時,不能滿足機體對碘的需要,因而影響甲狀腺激素的合成。有些地區由於攝入碘過多,也可引起甲狀腺腫,可能由於碘過多可可抑制甲狀腺有機碘形成,因而甲狀腺激素合成發生障礙。

2.致甲狀腺腫物質 某些物質可阻礙甲狀腺激素合成,從而引起甲狀腺腫,稱為致甲狀腺腫物質。常見者有硫氰酸鹽、保泰松、碳酸鋰等。硫脲類藥物用於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如劑量過大,常可過分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而引起甲狀腺腫大。長期服用含碘藥物可阻礙甲狀腺內碘的有機化,可引起甲狀腺腫。木薯中含有氰基 ,在腸道內分解形成硫氰酸鹽,抑制甲狀腺攝碘。致甲狀腺腫物質所引起的甲狀腺腫常呈散發性,但也可呈地方性或加重地方性甲狀腺腫。

3.先天性甲狀腺激素合成障礙 由於某些酶的缺陷影響甲狀腺激素合成包括轉運至甲狀腺、甲狀腺內碘的有機化、碘化酪氨酸的偶聯、甲狀腺球電蛋白的水解、碘化酪氨酸的脫碘等,使甲狀腺激素的形成發生障礙,從而引起甲狀腺腫。

【病理類型】

單純性甲狀腺腫除甲狀腺腫大外,往往無其他症狀。甲狀腺常呈輕度或中度瀰漫性腫大,質地較軟,無壓痛。隨著病情的發展,甲狀腺可逐漸增大,甚至引起壓迫症狀。壓迫氣管可引起咳嗽與呼吸困難,壓迫食管引起咽下困難,壓迫喉返神經引起聲音嘶啞,胸骨後甲狀腺腫可使頭部、頸部、上肢靜脈回流受阻,表現為面部青紫、浮腫、頸部與胸部淺表靜脈擴張,但均較少見。

甲亢性心臟病

甲亢性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現如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身體就開始出現了一下毛病,尤其是甲亢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而引起的原因一般是由於甲亢的出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家庭和生活。那么,甲亢性心臟病的出現有什麼症狀呢?來聽聽專家的介紹。

1.甲亢與心律失常甲亢時心律失常最常見,包括竇性心動過速、症狀房性期前收縮、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心房纖顫,其中最常見者為房顫。

2.甲亢與心臟增大久而未治的甲亢可引起突出的心臟形狀改變,包括心房或心室擴大、心臟重量增加、心肌細胞肥大、心肌纖維間隙增寬,這些改變在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後可以改善或逆轉。

3.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甲亢性心臟病發生心絞痛較少,多為冠狀動脈供血相對不足,以胸前或胸部沉重感多見,心肌梗死者不多見,與冠脈痙攣、微循環障礙和血液流變學異常有關。

4.甲亢與心衰據報導,甲亢患者充血性心衰的發生率大約6%,年齡大於60歲,病程長者更易發生。

橋本氏甲狀腺炎

橋本氏甲狀腺炎多見於30~50歲女性,起病隱匿,發展緩慢病程較長,主要表現為甲狀腺腫大,多數為瀰漫性,少數可為局限性,部分以顏面、四肢腫脹感起病。本病可分為八種類型:

(一)橋本甲亢:患者有典型甲亢症狀及陽性實驗室檢查結果,甲亢與橋本病可同時存在或先後發生,相互並存,相互轉化。

(二)假性甲亢:少數可有甲亢的症狀,但甲狀腺功能檢查無甲亢證據,TGAb、TMAb陽性。

(三)突眼型:眼球突出,甲功可正常,亢進或減退。

甲狀腺 甲狀腺

(四)類亞急性甲狀腺炎型:發病較急,甲狀腺腫痛,伴發熱,血沉加快,但攝131碘率正常或增高,甲狀腺抗體滴度陽性。

(五)青少年型:占青少年甲狀腺腫約40%,甲狀腺功能正常,抗體滴度較低。

(六)纖維化型:病程較長,可出現甲狀腺廣泛或部分纖維化,甲狀腺萎縮,甲狀腺功能減退。

(七)伴甲狀腺腺瘤或癌:常為孤立性結節,TGAb、TMAb滴度較高,

(八)伴發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甲狀腺舌管囊腫早期症狀

臨床表現

在頸部正中相當於舌骨下的甲狀軟骨部位,可見1~2cm直徑的圓形腫塊,表面光滑,邊緣清楚,囊性因充盈緊張而有實感。較固定。不能上下或左右推動,但可隨吞咽或伸舌運動而略有上下移動。小的囊腫可捫到一條索帶連向舌骨。未發生感染時,不與皮膚粘連,無壓痛、疼痛與壓痛,自行潰破或切開引流後形成甲狀腺舌管瘺,從瘺口經常排出透明或混濁的粘液,經過一定時間後瘺口可暫時封合結痂,但不久又潰破流液,可反覆發生,經久不愈。在瘺口深處可捫及向上潛行的索狀組織通向舌管骨。

診斷

1.多見於小兒和青年。頸前舌骨平面下有圓形腫塊,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囊性感,皮膚無粘連,隨吞咽上下移動。沿舌骨方向可觸及索狀物,張口伸舌時可覺腫回縮上提。

2.囊腫繼發感染時,局部紅腫觸痛,自行破潰或切開引流後,可形成經入不愈的瘺。

3.粘液性分泌物,常含柱狀和鱗狀上皮細胞。

診斷鑑別

甲狀腺 甲狀腺

呆小病的早期診斷極為重要。應創造條件將血清甲狀腺激素及TSH列為新生兒常規檢測項目。為了避免或儘可能減輕永久性智力發育缺陷,治療應儘早開始,因此必須爭取早日確診。嬰兒期診斷本病較困難,應細微觀察其生長,發育,面貌,皮膚,飲食,睡眠,大便等各方面情況,必要時作有關實驗室檢查,對疑似而不能確診的病例,實驗室條件有限者,可行試驗治療。由於呆小病症的特殊面容應注意和先天性愚呆(伸舌樣痴呆稱唐氏綜合徵)鑑別。

粘液性水腫典型病例診斷不難,但早期輕症及不典型者常與貧血,肥胖,水腫,腎病綜合徵,低代謝率綜合徵,月經紊亂,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等混淆,需作有關甲狀腺功能測定,以資鑑別。對於末梢性甲減的診斷有時不易,患者有臨床甲減徵象而血清T4濃度增高為主要實驗室特點,甲狀腺131碘攝率可增高,用T4,T3治療療效不著,提示受體不敏感。部分患者可並伴有特徵性面容,聾啞點彩樣骨骺(stipple depiphyses)。不伴有甲狀腺腫大。

術後注意

甲狀腺病理切片 甲狀腺病理切片

(1)病人手術麻醉完全清醒後最好取半坐臥位,目的是有利於呼吸及切口的引流。如病人出現氣憋可能是引流管堵塞,血液排不出而壓迫氣管所致。若發現引流出大量新鮮血液(200m1以上),也屬異常情況,應立即找醫生、護士處理。

(2)注意呼吸的情況,幫助或鼓勵病人咳痰,以免粘痰在氣管內滯留,引起呼吸道感染。另外,如手術前甲狀腺腫塊較大,長期擠壓氣管,致使氣管軟骨軟化失去支撐,造成氣管塌陷,痰液阻塞短時間內病人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此時應立即行氣管切開。

(3)注意進食水,術後當日或次日,應喝溫涼開水和流質飲食為宜。進食時要求取坐位或半坐臥位,咀嚼慢咽以防嗆咳或吸人氣管內。

(4)術後4小時內應注意有無高熱、心慌、多汗、嘔吐,甚至腹瀉,面部;口唇周圍和手足有無針刺和麻木感。如有以上情況均應立即通知醫生、護士處理。

(5)手術前如果服用碘化油者,術後仍需繼續服用,不可突然停藥,術後從15滴開始每日遞減一滴一日三次,直至減到三滴為止。

(6)術後刀口癒合後應注意頸部伸直鍛練,以防疤痕收縮,影響美觀,還應根據病情定期隨訪及服藥。

總之,由於甲狀腺手術部位特殊,一旦發生併發症,病情發快,直接影響呼吸,所以,病員及家屬特別警惕。

調養

1.注意情緒調節,保持心情舒暢。

2.飲食宜清淡,忌辛辣肥膩之品。

禁忌食物

1.慎用含碘過高食物甲亢並非因缺碘而致,使用碘治療應遵照醫師指導準確使用碘的劑量。否則飲食中大量攝碘,如海帶、海藻、昆布等,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與分析,將干擾臨床治療。

2.甲亢患者多屬陰虛陽亢證型,應禁忌以下食物忌辛辣食物,如辣椒、刺激性的飲料、酒、韭菜、生蔥、生薑、生蒜等,以及熱性和有壯陽升火作用之食物,如:桂皮、生薑、羊肉、狗肉、鹿肉、麻雀、海蝦、海馬、海參等。避免煎、炸、燒、烤食物,以免助熱昇陽,化燥耗陰。忌過食油膩厚味,以免助濕生痰化熱。

3.禁菸戒酒菸酒均為辛燥火烈之物,久之傷陰,化燥,生熱。往往使病情加重,干擾治療。

4.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中醫辨證陽虛為主要方面,陽虛則生內寒。因而飲食應以溫陽補虛食品為要,禁忌過食生冷,如冰激凌、冰棒、冰水、冰鎮食品等。

5.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多合併血清膽固醇升高,應適當調控脂類物質的攝取。

疾病預防

甲狀腺疾病的人數不斷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精神緊張、環境輻射、飲食缺碘或高碘等。另一方面,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檢測儀器愈加先進,即便是2毫米的結節也可以被檢測到。這使得甲狀腺疾病可以早發現早治療。因此,早期篩查、及時診斷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這兩年,人們對甲狀腺疾病越來越重視,並把甲狀腺健康的檢查列人體檢範圍內。

1.驗血檢測甲狀腺素(即T3,T4,Tsl幼分泌情況,看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

2.B超檢查,看甲狀腺大小、形態、包膜、血運等情況是否異常。

3.如果發現甲狀腺有鈣化,需要進一步檢查屬於哪種鈣化(鈣化分為三種情況,1、細小鈣化;2、粗大鈣化;3、環形鈣化)。一般來說,環形鈣化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而細小鈣化和粗大鈣化就要引起重視。

4.如果在B超檢查後懷疑有癌變的傾向,建議做一個細針穿刺檢查。通過B超和細針穿刺檢查,診斷準確率可以達到95%以上。

相關新聞

碘鹽 碘鹽

據央視報導,網傳不少關於碘鹽的說法,比如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是吃加碘鹽造成的;沿海地區居民常吃富含碘的海產品,再吃碘鹽碘過量會甲亢。

衛生部有關負責人和醫學專家日前表示,其實吃碘鹽和甲狀腺癌無關,即使是沿海一些富碘地區也要吃碘鹽,如果不吃碘鹽,那么碘缺乏的風險仍然很高。

通過食鹽加碘來補充人體碘含量在歐洲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從未發生過造成人群碘中毒、碘過量或是其他損害健康的情況。我國相關專家也曾作過研究,發現碘鹽和甲狀腺癌發病率沒有關係。相反採取補碘干預可使甲狀腺癌向低惡性轉化的結論,已被國際上廣泛認同。

甲狀腺偏方

祖國醫學稱甲狀腺腫為“癭”病。早在晉代藹洪《肘後方》中,就有用海藻等食物治療癭病的記載。近代科學研究證明,海產動植物如海帶、海藻、海蜇、海蜒、海龍以及海產貝殼類和魚類,含碘量均很高,因此古代醫學家用它們治療癭病是有科學道理的。

中醫認為這些食物具有軟堅、消痰、降火、滋陰、利水等功效,對甲狀腺腫大具有治療功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