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作於1775年9月12日,時年作者19歲,當年作者共完成了五部小提琴協奏曲。此曲與D大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都受法國小提琴音樂影響,第二樂章慢板來自加瓦尼亞斯與亞力山大·格南的法國色彩的影響。這首協奏曲和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被稱為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中最美麗的兩部。

樂曲賞析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G大調,協奏型奏鳴曲式。先由樂隊以強弱對比的方式,奏莫扎特自己創作的音樂劇《牧羊人之王》第一幕第三首中詠嘆調改編的第一主題,經過部後,在第一小提琴引導下,雙簧管與圓號以主調弱奏第二主題。主奏小提琴在雙簧管以屬調奏第二主題後,主奏小提琴再重複。發展部由全合奏始,出現小調色彩後,主奏樂器加入,樂隊中的小提琴與主奏小提琴形成美妙的對比,轉調進展後,主奏小提琴奏新的旋律,在延長音上打住後,雙簧管奏呈示部中用過的音型。再現部以主奏小提琴為中心,以原型復現,雙簧管與圓號弱奏第二主題,二聲部小提琴伴奏,主奏小提琴繼承。樂隊合奏帶向華彩,結尾部使用了樂章開頭第一主題之後的經過句而結束。

第二樂章:慢板,D大調,這個樂章長笛代替雙簧管,先由第一小提琴奏主題,支持這個主題的是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的三連音,以及低音部弦樂撥奏。主奏小提琴反覆主題後給予變奏,長笛與第一小提琴奏屬調的副主題,主奏小提琴繼承,再由雙簧管與第一小提琴重複一次。發展部為主奏小提琴處理主要主題,為極美的部分,再現部第二主題回到主調,從延長音引出華彩,終結部使用了結束呈示部時用的音型,最後主奏小提琴以準備要奏第一主題的方式結束。

第三樂章:迴旋曲,快板,G大調。先由弦樂五聲部表現主題,後半部加入雙簧管與圓號,反覆後,奏快速音群,第一小提琴奏活潑的曲調與管弦樂追逐,然後主奏小提琴才在小提琴二聲部伴奏下,奏有幾分悲情的副主題。主要主題回到主奏小提琴上後,主奏小提琴又奏副主題,在細碎音符為中心的快速音群後,再現副主題,然後又在小提琴二聲部伴奏下奏主要主題。此時轉為行板,G小調,以主奏樂器為中心,弦樂伴奏,管樂器在後半部介人,以長音符潤飾。接著是小快板,G大調,民歌調,仍以主奏小提琴為中心。小快板主題由主奏小提琴奏出,後半部變成三連音撥奏的分解和弦,雙簧管表現主題,主奏小提琴奏新音型,雙簧管奏主題,主奏小提琴再以三連音分解和弦伴奏。小快板主題因接近斯特拉斯堡古老曲調,有人稱此協奏曲為“斯特拉斯堡協奏曲”。這--樂章最後回到開頭的快板,G大調,表現主奏小提琴與樂隊的追逐,最後在雙簧管與圓號的音響下平靜地結束。

樂曲評論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雖然還帶有降B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和D大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的痕跡, 但這部作品表明了莫扎特的藝術風格已經有了新的發展。 與前兩部作品相比,第三協奏曲規模變大,技術更為精湛,表現的幅度以及藝術性都有飛速的進展,因而頗引人注目。此曲第一次強烈地展示了莫扎特獨有的風格。例如主奏樂器與樂隊之間對話式的特點,重用管樂器等,都十分明顯。此曲也具有濃厚的法國色彩。例如第二樂章的慢板,可以說是直接來自於當時著名的法國協奏曲的徐緩樂章; 此外像終樂章,幾乎就是一種法國式的作品,而第一樂章單純明快的旋律,同樣與法國有直接的關係。此外,第一樂章開頭的主題,與同年(1755年)4月23日初演的二幕音樂劇 《牧人之王》 每幕第三首阿敏達詠嘆調的管弦樂開頭相同。包括本曲的三首“薩爾茲堡協奏曲”,是迄今經常演奏的曲目,同時也常被用來作為教材。原因是它們形式完整、音色 優美, 而且內容豐富。是當今被演奏最多的十大小提琴作品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