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歷程
當前,世界各國已經裝備雷達和光學尋的制導的各類反艦飛彈十萬多枚.具備了艦對艦、岸對艦和空對艦三種攻擊模式,反艦飛彈成為海軍水面艦艇的致命威脅.嚴重地影響了海軍作戰平台的安全和作戰任務的執行。因此,抵禦反艦飛彈的大規模襲擊進而解決艦艇的生存問題.成為各國海軍的首要任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開發的新一代FL-3000N系統可有效攔截各種類型的反艦飛彈,對付海上、空中和陸地對艦艇發起的飽和攻擊。FL-3000N是各類反艦飛彈的剋星.其優異的反導能力構成了保衛艦艇安全的最後一道堅固屏障.成為各型艦艇夢寐以求的護身利劍。
性能
FL-3000N飛彈速度高、重量輕、反應快速、制導精度高,可有效攔截各種超音速和亞音速掠海反艦飛彈。FL-3000N飛彈具有被動射頻與紅外成像和全程自主紅外成像兩種制導模式,可以輕鬆斬落以主動方式或被動方式來襲的反艦飛彈。FL-3000N飛彈發射後鎖定目標.發射後不管,強大的火力可同時對抗多個目標的飽和攻擊。FL-3000N武器系統完全勝任海軍在複雜環境下對抗多平台作戰的要求,滿足當前和未來戰爭的艦艇自衛防禦的需要。FL-3000N武器系統組成簡單,主要包括武控台(右圖)、發射系統和筒彈。一套武控台可以控制艦艏和艦尾的兩套發射系統,形成全方位的多重保護。發射系統配裝24發飛彈,提供持續的火力打擊。發射系統也有12聯裝、8聯裝和4聯裝多種形式,適應不同艦艇的裝載需求。此外,現代艦艇上已有的感測器可以為FL一3000N提供作戰所需的信息。因此,FL-3000N可以適裝大到航空母艦小到巡邏艇的各型水面艦艇,成為海軍裝備的王牌武器。
FL-3000N艦載反導系統
FL-3000採用被動雷達+紅外雙模製導方式,對海最大攔截距離為9公里,具備多發齊射能力,間隔時間不超過3秒。該系統剛剛推出時就被網友稱之為美國拉姆末端反導系統的山寨版。由於目前反艦飛彈都採用主動雷達末制導方式,因而反導系統採用被動雷達制導跟蹤反艦飛彈的導引頭信號再進行打擊的方式效能會更好。拉姆飛彈因為彈體較小,穩定難度較大,因而採用了旋轉彈體結構來穩定彈體,而FL-3000飛彈並未採用這種方式,而是直接使用雙通道制導控制系統,顯示出FL-3000飛彈在制導系統上與拉姆飛彈的巨大不同。
第八屆珠海航展上展出的FL-3000N系統採用了新型飛彈,取消了助推器。估計新飛彈採用了助推/巡航一體化雙推力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比FL-3000基本型更遠,超過10公里。FL-3000N飛彈具有反應快速、制導精度高的特點,可有效攔截各種超音速和亞音速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飛彈具有被動雷達與紅外成像、全程自主紅外成像兩種制導模式,具備發射後鎖定能力。
FL-3000N簡稱“要你命3000”,已裝備於瓦良格號上。
與美國海拉姆飛彈系統相比
RIM-116拉姆艦空飛彈簡介
RIM-116拉姆(RAM)是由美國和德國聯合研發的項目,拉姆項目的初衷是為水面艦艇提供高效率、低成本、輕量化的自衛系統,用於補充從海麻雀到密集陣間的火力空白。它是一種可以不依靠外部信息系統的獨立的反導系統,它將大大增強目前艦艇對抗反艦巡航飛彈的能力,增強軍艦的生命力。與大型的防空反導系統如宙斯盾小型的密集陣相比,拉姆結合了飛彈的高精度和高炮的靈活性優點。1989年,拉姆飛彈開始進入生產,2000年1月,拉姆飛彈進入全速生產階段。現在已經大量裝備形成戰鬥力,德國和美國超過60艘軍艦上已經裝備了這種飛彈。希臘和韓國海軍也分別表達了購買意向。美國海軍計畫在2001年到2006年將Block 1安裝在8艘LSD 41/49,3艘DD 963,12艘CV/CVN、7艘LHD和12艘LPD17上,或者升級這些軍艦的原有拉姆系統。2002年3月21日,美國海軍的小鷹號航母成為第一艘試射拉姆防空飛彈的航空母艦。
FL-3000N與拉姆艦空飛彈系統
中國新航母(改裝的“瓦良格”號)安裝首批武器。不難看出這種武器就是FL-3000N反導系統。這種武器與美國的“拉姆”(RAM)反飛彈飛彈系統類似。FL-3000N是3年前才推出的,使用的飛彈比“拉姆”系統要小。不同之處在於,中國的這種武器系統採用24聯裝飛彈發射裝置,精確度較低。
FL-3000N飛彈長2米,最大射程為9000米(約為高速來襲飛彈射程的一半)。該飛彈彈徑120毫米,現在採用的制導系統與“拉姆”類似,但是在飛行過程中不如“拉姆”靈活。
十年來,美國海軍“密集陣”(Phalanx)20毫米速射炮反導系統越來越多的被“海拉姆”(SeaRam)所取代。
有意思的是,“海拉姆”是以“密集陣”系統為基礎的,只不過把20毫米火炮換成11聯裝的廂式“拉姆”飛彈。
“拉姆”系統是在80年代研製的,但直到1993年才部署。“海拉姆”的攔截時間更充裕,並且能夠在離艦更遠的地方將來襲飛彈擊落。
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果來襲飛彈是高速大型反艦飛彈(俄羅斯偏愛這種飛彈並將其賣給別的國家)。“海拉姆”有11枚待發飛彈,所以可以同時攔截多個目標,“密集陣”卻不具備這種功能。
“海拉姆”飛彈每枚造價約45萬美元,大約比FL-3000N飛彈高出至少50%。美軍新式近海作戰艦(LCS)也將安裝“海拉姆”系統。
“施琅”/“瓦良格”號航母是俄羅斯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造的“庫茲涅佐夫”級航母之一。該航母裝載航空燃料2500噸,可為500至lOOO架次的飛機和直升機提供燃料。設計乘員2500人(滿載時,乘員人數可以達到3000)。
日前,世界上現存該級別航母僅有兩艘;首艘該級別航母、俄羅斯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以及這艘“瓦良格” 號。
與大多數現役航母一樣,唯一裝備的防禦武器是像“密集陣”和“FL-3000N”這樣的反導系統。
FL-3000型近程防空飛彈出售的影響
首先,FL-3000型近程防空飛彈或存在彈體與發射器集成局限。FL-3000型近程防空飛彈是中國參照美制“拉姆”飛彈模式,自行研發的一款艦載末端防空飛彈。其主要任務是末端攔截敵方的反艦飛彈與作戰飛機,加強水上平台的末端反導能力。目前,該型防空飛彈已經研發出24聯裝、18聯裝、12聯裝、8聯裝與4聯裝5種發射裝置。但與之相比,作為FL-3000型飛彈的原型,美制“拉姆”飛彈卻並未發展出如此豐富的系列裝備。原因並不在於美國在技術與理念上落後,而是中國在FL-3000型飛彈的彈體與發射器集成方面存在瓶頸。
如果回顧美制“拉姆”飛彈的研發歷程就不難發現,該型飛彈並非全新研發的裝備,其採用的飛彈實際上是加裝“眼鏡蛇”空空飛彈紅外引頭的“毒刺”肩扛防空飛彈。因此,“拉姆”飛彈的彈徑維持在了與“毒刺”飛彈類似的127mm。而作為參照“拉姆”發展的產物,中國的FL-3000飛彈在飛彈體積上基本與“拉姆”飛彈類似。但當對比兩型飛彈的整體發射裝置時卻不難發現,“拉姆”飛彈的發射筒直徑更小,整個發射架的體積也更小。儘管目前美軍目前主要裝備的是21聯裝的“拉姆”飛彈發射架,但其整體體積其實相比已裝備“瓦良格”號航母的18聯裝的FL-3000型飛彈的發射架要小很多。
對於艦空飛彈而言,飛彈發射裝置由發射架轉變為發射筒,再由發射筒轉變為藏於艦體內部的垂直發射單元,是其發展歷程上的兩次飛躍。而貫穿這兩次飛躍之中的一項關鍵技術,就是飛彈的彈翼摺疊與系統集成技術。就飛彈的氣動布局而言,在一定範圍內,彈翼的面積越大,越有助於飛彈進行機動。但若要以發射筒方式進行發射,就必須對彈翼進行摺疊,在這一領域,西方國家主要採用的是彈翼中段或末段的兩段式摺疊方式,而俄羅斯則發展了彈翼中段、末段的三段式摺疊方式,而綜合各方面技術性能,西方的末段兩段式摺疊是最為成熟與有效的技術。該項技術可在最小的技術風險下,將彈翼摺疊後的飛彈直徑縮到最小。而目前尚無證據顯示中國掌握了此項技術。因此FL-3000型飛彈採用的,仍將是較為陳舊的中段式兩段摺疊技術,由此需要更大的發射筒容納彈翼摺疊後直徑更大的飛彈。而作為一款強調整體集成化的飛彈系統,較大的發射筒也將影響整體系統的集成水平,進而制約整個系統的技術水平。
其次,FL-3000型近程防空飛彈使中國末端反導水平與美國齊平。
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埃及以俄制的“蚊子”級魚雷艇發射的“冥河”反艦飛彈擊沉了以色列的“埃拉特”號驅逐艦,由此向世界展示了反艦飛彈這一全新武器的威力。但對此,西方國家卻顯示出了罕見的慢熱。而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用“超軍旗”攻擊機發射的“飛魚”反艦飛彈擊沉了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這一事件不僅徹底改變了西方國家對反艦飛彈的默然態度,同時也向全世界展現了一種新的戰術威脅,即戰艦的末端反導。如果仔細研究美蘇等海軍大國的防禦理念就不難看出,其指導思想均為進攻性防禦,即通過各種手段儘可能在敵方發起進攻之前,就對敵方進行毀滅性打擊,進而降低自身遭受威脅的程度。但問題在於,馬島戰爭的經驗顯示,艦空飛彈對低空掠海突防的高速戰機越來越無能為力,而此時,戰艦在被動挨打時的防禦能力就顯得捉襟見肘了,而這恰恰是末端反導裝備的意義所在。
所謂“末端反導”,在這一概念誕生之初,就是在距戰艦3000米的範圍內,在反艦飛彈的末端打擊距離內,以艦炮對其進行密集攔截射擊。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裝備是美制“密集陣”、俄制AK-630與荷蘭“守門員”近防炮。這三款系統的最大共同點在於,均採用了多管加特林式轉管炮,進而獲得短時間內的“爆炸式發射”,藉以提升設計準確度與攔截成功率。但到了“末端反導”概念發展的後期,隨著反艦飛彈飛行速度與低空突防能力的不斷提升,3000米對於有效攔截而言顯得過近。而在更遠的距離(3000米至8000少)對飛彈進行攔截,最佳的手段就是飛彈,而這一需求就導致了以“拉姆”為代表的新一代近程防空飛彈的出現。但從實際使用上講,儘管美俄在全新近程飛彈的研發上均要領先於中國,但俄羅斯對新型近程飛彈的研發過於謹慎,最終造成中國通過發展FL-3000型飛彈,超越俄羅斯,獲得了與美國齊平的戰艦末端反導能力。
眾所周知,在引進自俄羅斯的第二批“現代”級飛彈驅逐艦上,中國要求以2套俄制“卡什坦”彈炮合一系統取代之前的4套AK-630近防炮系統。該系統的優勢在於,其裝備的AO-18K型雙聯裝6管炮的射速可達到10000發/分,可有效攔截0至3000米內的飛彈目標,其裝備的SA-N-11飛彈則可有效打擊3000米至8000米內的目標。這種搭配看似環環相扣,但實際上卻表明了俄羅斯對近程防空飛彈性能的不自信,希望在飛彈打擊脫靶後,由火炮進行補射。這種不自信的發展方式,無疑極大限制了俄羅斯新型近程防空飛彈的發展。相比之下,中美則以近程防空飛彈完全取代了近防炮,由此可見,中美的近程飛彈能夠保證在其3000米至8000米的最佳打擊距離內,有效擊毀敵方飛彈目標,而飛彈性能與發展模式的雙重優勢無疑決定了中國已經超越俄羅斯,正在全新近程飛彈的領域內,與美國一起引領世界。
第三,FL-3000型飛彈若投放軍售市場將提升中國軍售整體水平。
自056型護衛艦在去年以想像圖的形式初次面世後,幾乎所有的觀點都認為,該型戰艦將成為日後中國戰艦軍售的中流砥柱。而作為056型護衛艦重要裝備的FL-3000型近程防空飛彈的出口前景,以及對中國軍售的影響,卻要大大高於056型護衛艦。這主要因為,如果中國將FL-3000型飛彈推向軍售市場,不僅將填補中國防空飛彈出口的重要空白,更重要的是,FL-3000型飛彈將使中國具備競爭世界高端戰艦升級軍售的能力。
目前,防空飛彈不僅是中國大力發展的自用型裝備,在世界各大防空飛彈軍售中,中國也在極力推銷本國生產的防空飛彈。但事與願違,時至今日,中國的“紅旗”系列防空飛彈尚未獲得值得稱道的大型訂單。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並不是中國飛彈本身存在什麼問題,而是中國在長期缺失近程的戰術防空飛彈,且自身防空飛彈技術並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極力推銷市場需求相對較小、技術含量較高,競爭相對激烈的遠程防空飛彈。而FL-3000若被推向國際軍售市場,恰恰有助於改善中國的這一窘境。FL-3000依仗自身較小的體積與各種系統化組合,可搭載至各種噸位的戰艦,甚至在經過簡單技術升級之後,可部署於陸上平台,作為應對陸上高強度近程防空作戰的點防空裝置。其作戰性能無疑將明顯高於目前頂尖的俄制“道爾”、英制“輕劍”與法制“響尾蛇”近程點防空飛彈系統。
FL-3000型近程防空飛彈為中國軍售帶來的另一財富在於,中國有能力對世界各國的各型戰艦進行高端升級。正如之前提到的,FL-3000代表全新近程防空飛彈可取代近防炮,成為戰艦在新時代進行末端反導的主要裝備。而目前世界各國戰艦均基本停留在以近防炮對反艦飛彈進行末端攔截的程度,且處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很多國家的海軍一方面面對來自反艦飛彈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另一方面卻絕無可能從美國,甚至是西方國家獲得全新的近程防空飛彈,而這對於中國而言,無疑是極大的軍售發展機遇。中國在初期可通過向這些國家海軍(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出口FL-3000型飛彈,對戰艦進行高端升級,使其具備防禦最新型反艦飛彈的能力。在後期,則可與西方國家(主要是而美國)進行戰艦高端升級方面的軍售,進而使中國的軍售體系逐漸具備與世界強國進行競爭的能力。
對中國海軍而言,056型護衛艦無疑里程碑式的戰艦。而對於中國的艦空飛彈發展而言,FL-3000型飛彈無疑也堪稱里程碑。諸多與世界先進水平看齊的中國海軍裝備的面世或預示,中國的海軍軍備研發在經歷漫長的技術積累期後,或將迎來一個爆炸式發展的時期。而一旦中國具備了一支現代化的海軍並對其進行有效套用,對亞太乃至世界政治、經濟與軍事格局的影響,都將是十分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