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

cv

cv即航空母艦,簡稱航母,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可以提供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航空母艦艦體通常擁有巨大的甲板和艦島,艦島大多坐落於右舷。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船,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掩護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有多種分類方式。按艦載機分類,可分為專用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專用航空母艦主要有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或直升機母艦)、訓練航空母艦以及護航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已在二戰後全部退役。攻擊型航空母艦主要載有戰鬥機和攻擊機;按排水量大小可分為大型航母(排水量6萬噸以上),中型航母(排水量3-6萬噸)和小型航母(排水量3萬噸以下);按動力裝置可分為核動力航空母艦和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發展至今,航空母艦已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艦艇之一。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的機場情況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時至今日,航空母艦已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成為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初現

航空母艦航空母艦
世界第一個從停泊的船隻上起飛的飛行員是美國尤金·伊利(EugeneEly),他於1910年11月14日駕駛一駕“柯蒂斯”雙翼機從美國海軍伯明罕號輕型巡洋艦(USSBirminghamCS-2)起飛並成功地降落在賓夕法尼亞號裝甲巡洋艦(USSPennsylvaniaACR-4)上長31公尺、寬10公尺的木製改裝滑行台上,成為第一個在船隻上降落的飛行員。1912年5月2日,英國海軍上尉格里高利駕駛著一架“肖特”S.27雙翼飛機從正在以10.5節的航速行駛的豪伊伯尼亞號戰列艦上起飛從而創造了飛機從航行中的軍艦上起飛的先例。

發展

航空母艦航空母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水上飛機首先被用於海上偵察。各國海軍都喜歡使用這種飛機,它的降落和起飛能在水面上進行。但是水上飛機的裝載和運輸很成問題。剛開始,水上飛機只能被置於船後,由船隻來牽引。一但遇上惡劣天氣,缺少保護的水上飛機就有進水、發生傾覆的危險。
1912年,英國海軍把一艘老巡洋艦改裝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可容納飛機的船隻。後來,英國海軍徵用了3艘在英吉利海峽營運的渡輪,並把它們全部改裝成可以裝載水上飛機的軍艦,這種船隻後來被稱為“水上飛機母艦”,它是航空母艦最早的雛形。
第一次世界大戰日德蘭海戰中,英國是唯一擁有艦載水上飛機的參戰方,英國軍方提出水上偵察機有助戰局發展的意見,並要搭配保護它的戰鬥機,因
cv航空母艦
此,不能再只使用沒有飛行甲板、無法供戰鬥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必須重新設計另一種新軍艦,這即是後來的航空母艦。1917年6月,英國皇家海軍暴怒號巡洋艦在建造過程中改變原有設計,將艦艏部分上層建築被全部移除,轉而鋪設69.5米長的甲板供飛機起飛,這使暴怒號成為第一艘可以起降固定翼飛機的船隻,不過起飛後的飛機無法返回母艦,只能去陸地的機場著陸。暴怒號1917年6月完工服役
1917年8月2日,英國海軍少校、“暴怒號”海軍航空兵指揮官歐內斯特·鄧寧駕駛“幼犬”戰鬥機用與軍艦平行飛行側滑著陸的方式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號前甲板上,地勤人員抓住了機翼後緣使飛機停了下來。這成為世界上首次飛機在航行中的軍艦上降落的嘗試。幾天之後,鄧寧再次試圖嘗試這個危險的降落方法時,飛機翻出軍艦墜入海中鄧寧以身殉職。
1917年底至1918年初,”暴怒號”進行了大改裝。將軍艦後主炮和後桅拆除,在艦體後部加裝了86.6米長的飛行甲板。這樣,以艦體中部上層建築為界,前部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後部甲板用於飛機降落,飛機可以互不干擾地同時進行起降作業。儘管如此,”暴怒號”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飛行甲板,飛機著艦仍然十分困難。所以,此時的“暴怒號”還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艦。
第一艘安裝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由一艘建造中的客輪“卡吉林”號改建的英國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的改造1918年9月完成。飛行甲板長168米。甲板下是機庫,有多部升降機可將飛機升至甲板上1918年7月19日七架飛機從暴怒號航空母艦上起飛,攻擊德國停泊在同德恩的飛艇基地,這是第一次從母艦上起飛進行的攻擊。
1917年7月,英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並為其命名為“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又譯作“赫爾墨斯”號)以紀念航母的鼻祖——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競技神”號。信心滿滿的英國海軍由於擁有了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他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他們將建成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然而皇家海軍忽視了一個正在日益崛起的對手,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後起之秀”——日本海軍。日本海軍之所以具有較高的發展速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善於向先進的海軍強國學習,善於跟蹤海軍建設中的最新浪潮,一旦看準就會不惜血本的大力建造。這一次的海軍航空兵也不例外,他們於1919年開始設計,1920年開始建造本國第一艘純種航空母艦——“鳳翔”號。在此之前英國海軍訂購的“競技神”號航母於1918年1月開始動工,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其工期進度明顯放慢,直到1923年7月才最終建成然而此時日本海軍的“鳳翔”號由於工期進展迅速,卻搶在1922年年底建成並開始正式服役。這樣日本海軍雖然後發但卻先制搶在英國海軍以前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
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是1922年3月22日正式啟用的蘭利號(USSLangleyCV-1)蘭利號航空母艦並不是一開始就以航空母艦為用途所建造的艦艇其前身是1913年下水的木星號運煤船(USSJupite1917年美國按照航空母艦標準全新設計建造了AC-3)美國海軍看上它載運煤炭用的腹艙容量充足,因此將其改裝為航空母艦在改裝中“木星”號煤倉上甲板的上層建築及起重機被全部拆除,從艦首至艦尾架設了13個單位桁架,在上面鋪設了長165.3米、寬19.8米的全通式飛行甲板。在甲板中心設定了一台飛機升降機。“蘭利”號的機艙設定在軍艦的尾部,原有的6個煤倉中的4個被改成飛機庫,其餘的被改成航空汽油庫、彈藥庫和升降機械室。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2年各海軍強國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嚴格控制了戰列艦建造,但條約準許各締約國利用2艘戰列艦改建為標準排水量3.3萬噸的航空母艦。而當時,作為東道主的美國正在建造6艘排水量為43200噸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而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潛在對手——日本海軍對這一舉動非常敏感。所以在條約簽署時日本的主要目的就是讓美國放棄這6艘戰艦。經過反覆的討價還價,美國被迫做出了讓步,暫停這幾艘戰艦的建造,但作為交換的條件,日本也必須放棄其在建的兩艘排水量41000噸的“天城”級戰列艦。由於此次談判導致了兩國第一代大型攻擊航母的誕生“赤城”級和“列剋星敦”級此時的航母老牌大國——英國由於受到美、日兩國的影響也開始不甘寂寞,打算建造航空母艦。但英國在“一戰”中大傷元氣,所以最終選擇了兩艘大型巡洋艦“勇敢”號和“光榮”號作為被改裝成航母的軍艦。這時,美國的“列剋星敦”級的2艘航母(CV-2‘列剋星敦’號和CV-3‘薩拉托加’號)日本的“天城”級的“赤城”號,加賀級的“加賀”號兩艘航母,以及英國的“勇敢”號、“光榮”號、“暴怒”號,被並稱為世界7大航母。
1930年英國建造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全封閉式機庫、一體化的島式上層建築、強力飛行甲板、液壓式彈射器,被譽為“現代航母的原型”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失效,海軍列強又展開了新一輪軍備競賽美國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日本的翔鶴級航空母艦、英國光輝級航空母艦是這一時期的傑作。

二戰

航空母艦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度被廣泛的運用。它是一座浮動式的小航空站,攜帶著戰鬥機以及轟炸機遠離國土來執行攻擊敵人目標的任務。這使得航空母艦可以由空中來攻擊陸地以及海上的目標,尤其是那些遠遠超過一般射程之外的目標。由航空母艦上起飛飛機的戰鬥半徑一直不斷地在改變海軍的戰鬥理論,敵對的艦隊必須在看不到對方艦船的情況下,互相進行遠距離的戰鬥。這徹底終結了戰列艦為海上最強軍艦的優勢地位。
航空母艦在戰爭中初建功勳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國海軍的“光輝”號航空母艦出動魚雷轟炸機編隊攻擊了塔蘭托港內的義大利海軍並且擊沉一艘、擊傷三艘戰列艦。此舉使美國等海上強國意識到航母時代的來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爭戰場上起了決定性作用從日本海軍航空母艦偷襲珍珠港,到雙方艦隊自始至終沒有見面的珊瑚海海戰,再到運用航空母艦編隊進行海上決戰的中途島海戰,從此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現代遠洋艦隊的主幹。美國建造了大批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組成的龐大航空母艦編隊,成為海戰的主角戰爭期間廉價的小型護航航空母艦被大量建造投入到反潛護航作戰中。

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都注重於發展適合本國的航空母艦。戰後的美國在其一段時間裡都在對二戰期間建造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和中途島級航空母艦進行現代化改裝,改裝的項目包括增加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助降瞄準鏡的設計。提高了艦載重型噴氣式飛機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高性能噴氣式飛機,得以搭載到現代化的航空母艦上,排水量越來越大。
美國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是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級專為搭載噴氣式飛機而建造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之後美國在使用這一級航空母艦時仍然發現了一些不足,於是在建造下一級航空母艦時對其大規模的改造和升級這就是美國的小鷹級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一級常規動力的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最後一級使用常規動力的航空母艦。
美國在建造小鷹級航母時,在1958年開工建造了企業號航空母艦(USSEnterpriseCVN65)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於1961年服役也可以被稱之為“企業級”,該級只建造了一艘。採用核動力的最大好處是提高續航能力核動力燃料更換一次可連續航行數十萬海里,使航空母艦具備了近乎無限的機動能力,消除了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大型煙囪對飛行作業的影響。
在看到核動力的優勢後美國海軍建造了一系列排水量10萬噸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體積最大、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其藍本是根據小鷹級航母改建的。美國海軍於2007年1月16日宣布,美國新一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正式命名為傑拉德·福特號(USSGeraldR.Ford,CVN78)以紀念在2006年12月26日晚間去世的美國前總統傑拉德·福特。福特號在2007年起開始建造將在2015年9月交付以取代屆時艦齡將超過50歲的企業號(USSEnterpriseCVN-65)這也是美國進入21世紀建造的第一級航空母艦被命名為福特級航空母艦。
福特號航空母艦於當地時間2013年10月11日在位於維吉尼亞州阿靈頓隸屬於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成功下水,此外,福特級航母地第二艦被命名為甘迺迪號,第三艦據說將被命名為企業號,接替2012年退役”的企業“號這一艦名。
英國財力衰弱使皇家海軍無力擁有大型航空母艦,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很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小型護航航空母艦,採用滑跳甲板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在1982年英國、阿根廷的福克蘭群島爭端中,英國依靠它在遠離本土8000英里的地方取得勝利。蘇聯採用垂直起降飛機的基輔級航空母艦(蘇聯海軍稱為“載機巡洋艦”)則裝有重型武備蘇聯/俄羅斯最終建成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採用滑躍式甲板避免了安裝複雜的彈射裝置,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是英國正在建造的最新一級航空母艦。
由於蘇聯的解體、經濟的衰退現代俄羅斯沒有能力在建造航空母艦,現代的俄羅斯只有一艘排水量6萬噸的中型航空母艦現代隸屬於北方艦隊。在波斯灣、阿富汗和太平洋地區美國利用它的航空母艦艦隊維持它的利益。在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美軍占領伊拉克的過程中美國儘管在中東沒有足夠的陸上機場,依然能夠利用其航空母艦戰鬥群進行主要攻擊。21世紀初世界上所有航空母艦一共約可以裝載1250架飛機,其中美國的載機數超過1000架,英國和法國正在擴大其載機量。
法國在航母發展史上一共先後擁有過十艘航空母艦。
20世紀50年代後期始,法國進入自主研製航母階段。兩艘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克萊蒙梭”號和“福煦”號分別於1961年和1963年開始服役,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是法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和世界上唯一一艘非美國海軍隸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法國海軍現役唯一一艘航空母艦,亦為法國海軍旗艦;戴高樂號是法國史上擁有的第十艘航空母艦,其命名源自於法國著名的軍事將領與政治家夏爾·戴高樂。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標誌著法國建立起全歐洲國家中最完整的國防工業研發體系,絕大多數關鍵性武器都實現了自主研發生產,許多方面還足以在美蘇兩強之外獨樹一幟。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航空母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前身是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2號艦“瓦良格號”。1980年代中後期,瓦良格號於烏克蘭建造時遭逢蘇聯解體建造工程中斷,完成率為68%。1999年,中國購買了瓦良格號,於2002年3月4日抵達大連港,2005年4月26日開始由中國海軍繼續建造改進。解放軍的目標是對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艦進行更改製造,及將其用於科研、實驗及訓練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為“遼寧號”,並交付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使用。

總體構造

任務

航空母艦一般不單獨活動,它總是由其他艦隻陪同,合稱為航空母艦編隊,又稱航空母艦戰鬥群。整個航母編隊可以在航空母艦的整體控制下,對數百公里範圍內的敵對目標實施搜尋、追蹤、鎖定和攻擊。因其編隊可同時使用多兵種、多艦種、多機種,能開闢獨立的海戰場,真正做到全天候、大範圍、高強度、長時間的連續戰鬥,實現中遠海的一體化聯合作戰。一般來說,航空母艦雖然能投射大量的空中武力,但是其本身的防禦能力薄弱,所以需要其它艦艇(包括水面與水下艦艇)提供保護。航艦戰鬥群的分工可以看成航艦執行任務,而其它艦艇保護航空母艦(AircraftCarrier)是一個戰鬥群,一般包括一艘旗艦,兩艘防空巡洋艦,4~6艘防空反潛驅逐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組成。CV是航空母艦的英文縮寫,全稱是CarrierVessels。
現代航空母艦的主要任務是以其艦載機編隊,奪取海戰區及近海陸緣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系統工程。航空母艦是一支航空母艦戰鬥群中的核心艦船,通常還作為航母戰鬥群的旗艦。

功能

現代航空母艦(AircraftCarrier)作為支持海軍海空立體作戰的平台,應具備如下主要功能:
運作、維護和支持作戰飛機,在使用壽命內允許機種更新,提供基本指揮和控制功能
擁有足夠的機動速度和一定的自我防護能力
擁有有效的起降作戰飛機的能力
擁有同時起飛和接收降落戰機的能力
擁有快速空中警戒出擊能力
允許長周期連續執行空中任務
允許在動力輸出下降的情況下執行空中任務。

起飛裝置

蒸汽彈射起飛使用一個平的甲板作為飛機跑道,起飛時一個蒸汽驅動的彈射裝置帶動飛機在兩秒鐘內達到起飛速度。只有美國具備生產這種蒸汽彈射器的成熟技術。在工作原理上,蒸汽彈射器是以高壓蒸汽推動活塞帶動彈射軌道上的滑塊,把與之相連的艦載機彈射出去的。它體積龐大,工作時要消耗大量蒸汽,功率浪費嚴重只有約6%的蒸汽被利用。為製造和輸送蒸汽,航母要備有海水淡化裝置、大型鍋爐和無數管線,工作維護量驚人。它的最大缺陷在於因為彈射功率太大而無法發射無人機。現役的無人機因為重量輕,在彈射時機體會被加速度扯碎。
蒸汽彈射有兩種彈射方式:
一種是前輪牽引式彈射美國海軍1964年試驗成功艦載機的前輪支架裝上拖曳桿,前輪就直接掛在了滑塊上,彈射時由滑塊直接拉著飛機前輪加速起飛這樣就不用8-10甲板人員掛拖索和撿拖索了彈射時間縮短飛機的方向安全性好但這種艦載機的前輪要專門設計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都採用了這種起飛方式。
另一種是拖索式彈射顧名思義,就是用鋼質拖索牽引飛機加速起飛這種彈射方式比較老,各方面都不如前者好只有法國的“克萊蒙梭”級航母使用。拖索式彈射時,甲板人員先用鋼質拖索把飛機掛在滑塊上再用一根索引釋放桿把其尾部與彈射器後端固定住。彈射時,猛力前沖的滑塊拉斷索引釋放桿上的定力拉斷栓,牽著飛機沿軌道迅速加速,在軌道末端把飛機加速到直起飛速度拋離甲板,拖索從飛機上脫落,滑塊返回彈射器起點準備下一次工作。
斜板滑跳起飛有些航空母艦在其甲板前端有一個“跳台”幫助飛機起飛,即把甲板的前頭部分做成斜坡上翹,艦載機以一定的尚未達到起飛速度的速度滑跑後沿著上翹的斜坡衝出甲板,形成斜拋運動,在剛脫離母艦的一段(幾十米)距離內繼續在空中加速以達到起飛速度。這種起飛方式不需要複雜的彈射裝置,但是飛機起飛時的重量不如蒸汽彈射起飛,使得艦載機的載油量、載彈量、航程以及作戰半徑等受到一定的制約。英國、義大利、印度、中國和俄羅斯等國由於技術限制,無法研製真正在技術和工藝上過關的蒸汽彈射器,所以只能在本國航母上採用滑翹甲板。採用滑躍起飛艦載機的航空母艦在載機起飛時都必須以20節(36公里/小時)以上的速度逆風航行,以加大載機相對速度來幫助艦載機起飛。
垂直起飛垂直起飛技術顧名思義就是飛機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飛和著陸的技術。它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的一項航空技術。英國、美國、俄羅斯的一些航空母艦採用這種技術。
使用垂直起降技術的飛機機動靈活,具有常規飛機無可比擬的優點:
首先,具有垂直起降能力的飛機不需要專門的機場和跑道,降低了使用成本。其次,垂直起降飛機只需要很小的平地就可以起飛和著陸,所以在戰爭中飛機可以分散配置,便於偽裝,不易被敵方發現,大大提高了飛機的戰場生存率。最後,由於垂直起降飛機即使在被毀壞的機場跑道上或者是前線的簡易機場上也可以升空作戰,所以出勤率也大幅提高,並且對敵方的打擊具有很高的突然性。
但使用垂直起降技術的飛機同時也有許多重大的缺點:
首先是航程短,由於要實現垂直起降,飛機的起飛重量只能是發動機推力的83%-85%,這就使飛機的有效載荷大大受到限制,影響了飛機的載油量和航程。同時,飛機垂直起飛時發動機工作在最大狀態,耗油量極大也限制了飛機的作戰半徑。例如“鷂”式飛機的載重量為1060千克時,作戰半徑只有92公里,所以在實際使用中“鷂”式飛機儘量使用短距起飛的方式以延長飛機的航程。因此垂直起落飛機又稱為垂直/短距起落飛機。另外由於垂直起落飛機在實戰中經常需要分散在野外,所以它的維護也非常的困難。
垂直/短距起降飛機是海軍青睞的機種,因為艦船上的飛行甲板的長度總是有限的,垂直/短距起落技術就顯得尤為實用裝備英國“皇家方舟”號航母的“海鷂”就是“鷂”式的海軍型。“海鷂”還使用了“斜曲面躍飛”的短距起落技術通過在航母上安裝12度的斜甲板,可以讓飛機滑跑躍飛,再利用推力轉向,使飛機在推力不足的情況下仍能在空中穩定加速前蘇聯曾研製了雅克-38、雅克-141等型號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垂直起降技術雖然不是一個新技術而且存在一些重大弱點,但是它的優點的確使人無法割捨。美國就正在發展新一代垂直/短距起降飛機(V/STOL)隨著航空科技的發展,垂直起降技術必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電磁彈射起飛 除此以外,電磁彈射器是下一代航母艦載機彈射裝置,與傳統的蒸汽式彈射器相比,電磁彈射具有容積小、對艦上輔助系統要求低、效率高、重量輕、運行和維護費用低廉的好處。
電磁彈射就是採用電磁的能量來推動被彈射的物體向外運動,與蒸汽彈射器相比電磁彈射器的優點主要是體積減小了很多,操縱人數也要少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電磁彈射器的彈射力度可控可以彈射無人機,缺點是耗電,但對於全電力推動的航母和核動力航母來說不是太大的問題。
美國海軍從1982年開始進行電磁彈射系統的技術研究直到2004年秋天電磁彈射器進入成品測試階段,美國海軍測試後選定通用原子能公司作為生產商美國海軍技術網站透露,通用原子能公司的系統採用線性電磁加速電動機已經在新澤西州赫斯特湖試驗中心完成了測試。
電磁彈射器是一個複雜的集成系統,其核心是直線彈射電動機。這種電動機的概念類似磁懸浮列車採用的技術。與磁懸浮列車所不同的是,磁懸浮列車的運動是漂浮在空氣中,而彈射電動機帶有滾輪,帶著一個往復車沿彈射器軌道滑行。工作時,電動機得到供電往復車在電磁力的作用下拉著飛機沿彈射衝程加速到起飛速度飛機脫掛後,往復車受到反向力的制動,低速回到出發的位置。
在技術方面,蒸汽彈射器和電磁彈射器之間的差別,如同老式蒸汽火車與現代磁懸浮列車之間的差別這就決定了電磁彈射器在性能上遙遙領先。美國海軍CVN-21級新型核動力航母,將取代現役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裝備4台電磁彈射器的“福特”號航母,正是該級航母的首艦,

降落裝置

斜角甲板
觀察美軍的尼米茲級航母可以發現,航母上有兩條跑道,一條直的一條斜的,斜的那條就是斜角飛行甲板設定這兩條跑道的目的是為了可以讓航母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作業,如果只有一條直通甲板的話,飛機起飛時只得讓停放的飛機擠在飛行甲板後半部,而將前半部用作起飛的跑道。然而,這樣做不僅影響了飛機的滑跑距離還必須等飛機起飛騰出跑道,空中的飛機才可以降落,並且稍有不慎,後降落的飛機很容易碰撞到先降落的飛機上斜角甲板終於由英國人在1952年2月發明成功。斜角甲板又叫斜、直兩段式甲板,位於飛機甲板的左側,與艦艇艏艉中心線呈6~13度夾角。有了這角度,飛機降落就可與停駐的飛機和起飛作業區分流,同時還可實現彈射和回收作業同時進行。回收區的角度相當重要。角度愈大,對駕駛員著艦的難度就愈大此外,斜角甲板的設計還可使降落區免遭左舷前彈從噴氣火焰擋板引出的熱氣流,從而降低空氣紊流的干擾通常斜角甲板上只裝有供飛機降落用的阻攔索然而極少數航空母艦的斜角甲板上也裝有一兩座彈射器,其目的在於在沒有飛機降落時供飛機起飛之用。
降落過程
滑跑-攔阻降落
固定翼艦載機在航空母艦上滑跑降落,尤其是在夜間或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是最困難的飛行技巧了,
以美國航空母艦為例,降落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回歸的飛機要進入環繞母艦的環型航線以降低飛行高度和速度有些時候可能還需要脫離等待中的降落航線去進行空中加油。在降落時飛機的速度要降低到幾乎失速的地步飛行員將放下起落架、襟翼與空氣減速板,將攔阻鉤伸出,維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航空母艦上的降落官指揮飛機降落他不斷地告訴飛行員,他離最佳情況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艦上的降落指示燈提示飛行員,下降時的角度是否正確。在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後部有四條攔阻索(尼米茲級航母第九艘CVN76“羅納德里根”號只有三根),飛行員必須讓降落的飛機在著艦的瞬間用攔阻鉤掛上其中一條攔阻索。在最佳情況下他應該掛上第三條,假如他掛上前兩條,那么他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他掛上最後一條那么他的下降角度太陡,在著陸時飛行員必須將飛機完全壓低,這樣他可以保證鉤住一條攔截索。同時,在著艦的瞬間他必須將發動機開到最大,這樣假如他沒有掛上攔阻索的話,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加速離開甲板復飛以避免失速落入海中並重新回到降落航線。攔阻索是由液壓制動的,它在掛住飛機後可以在兩秒鐘和50米內使飛機停下來,飛行員會依照甲板上的地勤人員的指示將發動機的推力降低到慢車並且離開降落區。在緊急情況下比如飛機的掛鈎損壞了,飛機無法使用攔阻索降落停下來,在甲板上可以拉起攔截網來協助飛機迫降。
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不用攔阻索降落,而是將飛機速度降到足夠低以後直接在甲板上降落並靠剎車停穩。
攔阻網
阻攔網是在艦載機處於危急狀態下著艦使用的應急裝置
如果著艦時沒有鉤上阻攔索,飛機可打開全部發動機沿飛行甲板再次起飛,在空中低空飛行後重新著艦。而一旦艦載飛機因尾鉤放不下或尾鉤損傷或艦載機受傷、燃油不多面無法復飛及其他原因時,就需採用迫降的方法使飛機降落。
阻攔網平時並不設定,而放在跑道左舷邊。跑道兩側各有一根可懸阻攔網的支柱,放倒在槽內,與飛行甲板齊平通常一旦著艦需要,甲板人員在兩分鐘內即可支起阻攔網。
阻攔網一般設在第三根阻攔索處,高約4.5米,寬略大於阻攔索,尼龍頻寬約76毫米,厚6.5毫米,只有豎向,間隔為900毫米,可承受的衝力大於阻攔索。
飛機衝進阻攔網後,沿機翼兩邊均勻受阻。此時飛機的動能被阻攔網的阻攔機全部吸收阻攔網的阻攔機可和阻攔索的阻攔機共用,使用方法也一樣飛機衝進網後一般連機帶網衝出四五十米後停下來。
助降設備
早期,航母降落作業困難,發生事故傷亡多,因而最早在美軍航母“蘭利號”上出現了兩種革命性輔助降落之制度:設定“降落指揮官”與使用攔阻網,前者於甲板上判斷降落條件、飛機高度等來揮動旗幟打信號,一般由技術純熟的飛行員擔任,而後此制度傳入英國。至於攔阻網則是讓降落的飛機免於意外的一項保險,最初當飛機要降落時甲板人員要上前掛住鉤索,而後進步成飛機降落時會開動下方的著艦鉤來勾住甲板上並排的“攔阻索”,攔阻索兩端連入甲板下的液壓制動器,吸收飛機剩餘的動能,進而讓其在甲板上停下。如果沒有掛到攔阻索,攔阻網可以避免飛機撞上甲板停放的飛機或是摔出飛行甲板,亦不會毀損機體,還可以調整降落位置,因此攔阻網的發明大幅提升了飛機的降落效率,在1923年未使用攔阻網時美國海軍最佳的成績是7分鐘降落3架飛機,使用後則是4分20秒降落了6架。
進入噴氣艦載機時代後,由於其速度過快、降落指揮官和飛行員皆反應不及,原先制度已不能保證安全降落50年代時,英國出現了由尼可拉斯·古德哈特中校(NicholasGoodhart)所發明的光學助降裝置(但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燈號裝置來協助降落的方式於日本在建造“鳳翔號”時就已採用),其以一個凹面鏡反射燈光至空中為飛行員提供一個指示降落路線的光柱(與海平面夾角為3.5至4度)。然而此裝置仍受制于海面狀況造成的艦體搖擺因而出現了“菲涅耳式”光學助降裝置。“菲涅耳式”光學助降裝置徹底前者解決了光柱不穩定的問題,其外型為三種燈號組合而成,雖然會因型號而外觀有所差別,但使用方法相同,中間直條燈號表示飛機目前位置過高或過低讓駕駛員將飛機調整為橫條燈號位置紅色燈亮起表示飛機需要重新降落。菲涅耳式助降裝置並非沒有缺點它有著易受天氣雲霧影響以及作用距離太短、以致於來不及調整誤差的缺點後來於60年代還出現了自動著艦系統,(ACLS)由電腦控制其甲板運動著艦誤差修正和飛行高度並結合全天候型的雷達助降系統,其分別裝載於艦載機和船艦上,以連動資訊來隨時修正、調整為最適當的位置由於其有著可能受電磁波影響的疑慮因此現今航母降落裝置多半是混合使用包括光學裝置、雷達助降系統以及降落指揮官,光學裝置通常位於左舷,操作其裝置的指揮官則在左舷後方。

艦島

現代的航空母艦基本由一具船體上平直的甲板和位於一側島式艦橋(艦島)所構成,甲板下設有廊式夾層並另有多個水密隔艙、機庫、武器庫和船員住艙,大型航母的甲板甚至可達6層之多,而艦體側邊則有二到四座升降機用於將機庫飛機升起與卸下甲板飛機。艦首則採用封閉式設計,從飛行甲板到船頭皆一體成形。
現代航母力求其外型簡潔以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積,但其中技術非常複雜發展至今已實現了上層建築的“集結化”包括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封閉式桅桿(AME/S)、電磁輻射系統(MERS)和多功能射頻系統(AMRFS)

機庫

庫為儲存和整備航空母艦艦載機的地方,有分成“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採用開放式結構的航母艦體為機庫,甲板上方再額外建造機庫牆壁、甲板支撐柱等結構,再加上飛行甲板。開放式機庫的優點為通風良好、傷害管制佳、炸彈若擊入機庫中爆炸造成的衝擊波會宣洩到外面、結構較輕、容納飛機多以及可依艦載機尺寸作修正。航母自啟蒙時期一直到二戰中期多為開放式。封閉式機庫則為機庫與船體結構整個一體成形,飛行甲板為強化結構封閉式機庫的優點有防禦力強、結構堅固、核生化防護佳等。由於封閉式機庫容易累積易揮發的氣體、受到攻擊或者是意外而著火的艦載機不能直接丟入海中等問題,一度很難被船艦設計師所接受然而當艦載機噴氣化後航空燃料變得相當安全,加上後來發展的消防滅火與監控裝置協助,封閉式機庫因而成為了主流。機庫內除了航空飛行聯隊的維修人員外,還有屬於航母的“飛機中期維修部門”(AIMD),可負責進行較大工程的維修作業並分作“引擎部門”(維修艦載機的引擎)、“綜合部門”(修補破損的機體結構或機翼)、“電子零件部門”(整備精密電子設備,如雷達、感應器)和“救難裝備部門”(維修飛機駕駛員的安全設備),若是美國海軍的航母還可在機庫內進行引擎噴氣的試驗。

升降機

升降機則是將從艦載機自機庫運輸至飛行甲板的裝置,早期配置於全通式甲板的艦身中線的前中或後方通常為2至3具,也是甲板上最脆弱的部份,如果升降機故障或是遭到破壞會導致航母飛機無法起降,進而喪失戰鬥力。此外,炸彈也可能被擊穿升降機,直接進入機庫中該區又與堆積彈藥與燃料的隔艙接近,一旦引爆將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自胡蜂號航母起開始將升降機位置調整到艦側,這除了不妨礙起降作業以及安全外,還有著飛機翼展超過升降機寬度時亦能使用的優點。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超級航母的“福萊斯特級”曾在斜角甲板前方設定一個升降機,為的是要讓飛機降落後立刻收入機庫,然而後來發現這樣的機會其實很少,另外航母航行時潑上來的浪會波及到艦載機,故自將小鷹級起又將該處升降機位置調整至艦舷側現代大型航母之升降機約寬20多米、深達15米、可負重100噸升降速度約為一分鐘自機庫搬上一架飛機至甲板。

武器庫

武器庫是用來儲備各式炸彈、魚雷、飛彈與火箭的區域,位於船艦底部、水線之下,為船頭尾各一處,中間則為機庫,這些武器多以半組裝方式收納。為了將其送至甲板,武器庫有著比飛機升降機更小的專用升降機(以尼米茲級為例,共有九個武器升降機,其外型如一個從甲板向上開啟的門,若為不需用到的情況則可蓋起來成為甲板的一部份),將武器從庫中升到上一層甲板,由各層作業員進行階段性的組裝,再由該甲板的其他升降機往上送(部分通到機庫),以防止彈藥意外誘爆的情況。另外還有連結到艦島右側後方的一個武器集中區域,此處被稱作“武器牧場”。若彈藥爆炸可利用艦島作遮掩,以降低甲板上飛機的損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航母還需要另外設計與區隔存放與組裝核子武器的彈藥庫,被稱為“特殊飛機維護儲存區”(SpecialAircraftServicesStores,簡稱“SASS”)這些彈藥庫雖然也能夠存放一般彈藥,然而,冷戰時期基於核子武器的機密和敏感性這些彈藥庫的使用,人員進出管制與保全都有特別的處理和操作程式、沒有受到相關訓練驗證或者是無關的人員一概不得靠近。第一款安裝SASS的航母是透過《27A改裝案》來加裝相關設備與空間的埃塞克斯級,在設計階段就將SASS融入艦身結構的則是福萊斯特級。

動力

最初的三艘核動力軍艦,由近至遠分別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第一艘核動力飛彈巡洋艦“長灘號”和“班布里奇號”。
航母的輪機艙是整艘船的動力中樞,也是決定其重量與體積的關鍵之一,一般來說主機形式分作柴油機、燃氣渦輪機、蒸氣輪機和核反應爐,由於航母屬大型艦,以柴油機為主動力推力不足,而燃氣渦輪則燃料耗量大,故現代大型航母多用後兩者,小型者如無敵級、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級等則使用燃氣渦輪機(有些外加柴油機輔助)而中大型傳統起降航母則使用蒸氣輪機,如戴高樂號、庫茲涅佐夫號,這些蒸氣可用於推進渦輪、發電機幫浦、滅火和注入蒸氣彈射器,若其蒸氣來源為核反應爐者則為“核動力航空母艦”否則即被稱作“常規動力航空母艦”核反應爐也分作“壓水式”、“沸水式”以及“游泳池式”,現大部分使用壓水式。
核動力航母相比傳統動力者的優勢極為顯著,擁有後者難以比擬的航程,以尼米茲級來說就可連續航行約20年(單以艦上物資來看,自持力則有90天之久)一克的鈾可產生兩噸重油燃燒出來的熱量,能量轉換效率極高核動力航母在其它方面也有許多優勢,它去除了以往設計師需費工夫排設的煙囪與排氣道等諸多管線,後者總是占去艦上許多寶貴的空間,除了令艦體本身強度降低外,也讓排出的廢氣腐蝕了設備與傷害了乘員的健康,突出的煙囪也讓航母雷達反射截面積增加其排出熱流多少也會危及到飛機的降落,前者本身也成了紅外線制導飛彈的目標也因為暴露於外的排氣道令該艦的“三防”(防核子、化學、生物攻擊)性能大打折扣核動力航母可製造大量的淡水和充沛的電能,可用於空調和大量電器品改善乘員的生活環境,也因為排除管線和儲存油料的艙房等空間而使可裝載之物資(如航空燃油、補給品、炸彈)更多、人員起居空間變得更大、自持戰鬥能力更久。
缺點:核反應爐造價極高,美軍企業號僅八座核反應爐安裝費用就要6,400萬美金,運行三年後換一次爐心要價2,000萬美金;1976年的尼米茲號則要價18.81億美金、同級的後續艦里根號則要40億美金。

內部系統

航海系統 推進系統
導航系統
通訊系統
運送系統
海上探測系統
損傷控制系統
燃料儲存系統
自衛系統
航空系統 彈射系統
攔阻系統
運送系統
作戰人員準備系統
戰機升降機系統
人員作業系統
空勤系統
降落輔助系統
救援系統
燃油系統
供氣系統
空中探測系統
停泊控制系統
機庫系統 降落作業系統
甲板控制系統
機庫控制系統
車輛作業系統
支持系統 停泊系統
人員工作系統
攝影處理系統
通風系統
貨物作業系統
清潔系統
人員指揮系統
被動保護系統
彈藥系統
電氣系統
醫療系統
生活服務系統
人員訓練系統
淡水生產系統
空調系統
人員編制系統
事故傷亡控制系統
潤滑系統
天象觀測系統

武器裝備

航空母艦的主要武器裝備是它裝載的各種艦載機,殲擊機、轟炸機、預警機、固定翼反潛機、電子戰機、救援直升機等航空母艦利用艦載機進行空中截擊、對海對陸進行攻擊,直接把敵人消滅在距離航母數百千米之外的領域艦載機是航空母艦最好的進攻和防禦武器。從理論上說,沒有一種艦載雷達的掃描範圍能超過預警機沒有一種艦載反艦飛彈的射程能超過戰機的航程,沒有任何一種艦載反潛設備的反潛能力能超過反潛機或反潛直升機。整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可以在航母的整體控制指揮下,對數百公里外的敵對目標實施搜尋、追蹤、鎖定、攻擊所以無需再安裝其它進攻性武器。
航空母艦上也裝備自衛武器,有火炮武器、飛彈武器。前蘇聯的航母同時裝備有遠程艦對艦飛彈,從這一點來說前蘇聯的航母是“航母與巡洋艦的混合體”武器裝備還有對空,對艦甚至反潛飛彈,自衛武器毫不含糊,對自身的保護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分類

一般來說,航空母艦主要有以下類型:按擔負的任務,可分為攻擊航母、反潛航母、護航航母和多用途航母按艦載機種類,可分為固定翼飛機航母和直升機航母;按噸位,可分為大型航母、中型航母和小型航母;按動力可分為常規動力航母和核動力航母。
任務分類
根據執行任務類型分為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攻擊型航空母艦主要載有戰鬥機和攻擊機,反潛航空母艦載有反潛直升機。多用途航空母艦既載有直升機,又載有戰鬥機和攻擊機各國裝備的航母多為多用途航空母艦
排水量分類
超級航母(滿載排水量8萬噸及以上)大型航母(滿載排水量6萬噸至8萬噸),中型航母(滿載排水量3萬噸至6萬噸)和小型航母(滿載排水量3萬噸以下)
艦載機分類
有固定翼飛機航空母艦、短距起降航空母艦及直升機航空母艦,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傳統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在內的各種飛機,一般噸位在4萬噸以上,現有美、俄、英、中國、印度裝備。而中者則只能起降直升機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固定翼飛機,噸位較小,一般是4萬噸至2萬噸的輕型航空母艦,大多為西方歐洲等國家裝備。後者噸位最小,只能攜帶一定的直升機以及少量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動力裝置分類
核動力航空母艦和常規動力航空母艦。核動力航空母艦以核反應堆為動力裝置。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以蒸汽輪機為基本動力的航空母艦。常規動力航母的缺點是有一個極大的煙囪,非常礙事且容易暴露目標。而核動力航母就沒有煙囪。而且核動力航母的續航力比常規動力航母要強大得多,如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滿載核燃料可以以35節的最高速度行駛10萬海里(赤道周長為3萬海里)。
其他
此外,一些國家的海軍還有一種外觀類似的艦船,稱作“兩棲攻擊艦”,也能搭乘和起降軍用直升機或是可垂直起降的定翼機。這種兩棲登入艦好似被縮小的航母,這種艦用途也很廣泛,主要是作為搶灘登入的運輸工具。

艦載機

艦載機是航空母艦的主要武器,其性能決定航母的戰鬥能力,載機數量越多者實力也相對越強,航空母艦本身也是為了讓飛機起降、維修以及使其能長期作戰而存在,相較於傳統最大攻擊距離僅有40千米的戰列艦艦炮武器艦載機有著1,000千米以上的作戰航程,還可以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長航程,並能在攻擊完後回到航母上裝載彈藥再度起飛攻擊,其作戰持續性和任務多樣的作戰能力也是艦載機與巡航飛彈在海戰所扮演的角色最大的不同
艦載機按照用途種類可分作轟炸機、反潛機、魚雷機、攻擊機、戰鬥機、預警機、電戰機、直升機和偵察機其中以攻擊機和戰鬥機為航母艦載兵力的核心組成部分;若以布局和起降方式為依據,艦載機還可分作直升機、傳統起降機和垂直起降機。現今大規模戰爭不再、軍費縮減、航母空間有限的背景下為節約成本而讓單一艦載機功能多樣化,專職的水平、俯衝轟炸機併入攻擊機,許多的專職戰鬥機退役,改以戰鬥轟炸機與攻擊戰鬥機(StrikeFighter)取代之,專職的艦上魚雷機與偵察機也從航空母艦上消失。
艦載機由於其特殊而嚴苛的作戰環境,在諸多設計上與陸基飛機截然不同例如在機身材料選擇上,由於要考慮機體長期置於甲板上具有腐蝕性鹽霧、污染物和高溫輻射等條件複雜的環境,材料必須慎選;在結構上艦載機由於長期使用著艦鉤降落、彈射起飛時極大的縱向過載,其整體強度必須要比陸基飛機更優秀;還有氣動技術上必須嚴格要求低進場速度、高升力、失速控制和迎角飛行能力等等,在航母駛往遠方戰場進行獨立作戰時,艦載機兵力難以補充,這些直接影響其存活率的因素格外重要,
艦載戰鬥機、攻擊機
F-35聯合戰鬥機,為英美等多國海軍預計將使用的新一代艦載機。
艦載戰鬥機、攻擊機與戰鬥攻擊機是航空母艦的主力,2011年之際服役中的有美國的F/A-18、F/A-18E/F、法國的陣風M、英國海獵鷹II式(義大利、泰國與西班牙也採用該機種)、印度的海獵鷹式、俄羅斯的Su-25、Su-33和巴西的A-4天鷹式。英美與其多個盟國計畫裝備新一代的F-35聯合打擊機,該機為第五代戰鬥機,有著隱身與垂直/短程起降的能力,其C型與B型將分別取代大黃蜂和海獵鷹系列,由於義大利與西班牙亦是潛在買主之一,屆時艦載機類型將大幅統一,俄羅斯則預計在未來以米格-29取代的Su-33,印度海軍也預計採用前者作為新式艦載機。中國海軍的殲-15由中國從烏克蘭購得的T-10K-3試驗機(蘇-33原型機)發展而成,將部署到瓦良格號航空母艦以及未來中國國產航空母艦上。
在上述現役的艦載機中,海獵鷹式與海獵鷹II式艦載機為垂直起降機,其戰鬥能力雖較直升機為強,能進行某種程度的空戰、反艦、對地攻擊行動,但因為必須以垂直/短程起降,在載重量上受到限制,故能搭載的武器和油料一般皆不如傳統起降機。
艦載直升機、反潛機、預警機
服役中的固定翼的預警機僅有E-2空中預警機,由美國與法國航母使用,英國與俄羅斯則為反潛直升機或是垂直起降的獵鷹系列改裝型,前者計畫裝備V-22魚鷹式傾斜鏇翼機的預警機型。一般來說,艦載直升機負責反潛、搜尋、中程制導、運輸和救援的任務,但不足以肩負對敵軍戰鬥機或飛彈的攔截行動,遠程打擊能力也不足作為預警機的能力也不如固定翼飛機,與陸基直升機相比,艦載直升機有著為了收納至機庫方便,體積更小、重量更輕,鏇翼與尾梁皆為摺疊式等特點,有些艦載直升機甚至能於水面起降。世界各國航母主要就服役5種軍用直升機,為美國海軍的“SH-60海鷹式”、“SH-3海王式”和俄羅斯“卡-27”。美國海軍也有使用固定翼反潛機“S-3維京式”,但由於冷戰結束、任務需求量大減,多被用於其他任務,如偵查和空中加油。

其他

大部分現代航母的武裝除了艦載機就只有保護自身最低限度的武器,包括各式防空飛彈、近程防禦武器系統以及電子戰武器設施。之所以發展至如此,其肇因於航母角色的轉換與雷達設備的進步,啟蒙時期時,航母艦載機的對艦打擊能力還在不明了的狀態,定位為海上為戰列艦偵查的工具。這樣一來就無須太在乎甲板設計會影響到艦載機數量的問題,另外,由於當時艦載雷達尚未出現,航母會在無意間進入敵艦射程範圍內為了進行反擊航母上會配裝艦炮。二戰期間,艦載雷達蓬勃發展,航母可有效避開敵艦的突襲加上艦載機的攻擊能力已得到了證明航空母艦本身就不需要防空火炮以外的武器,中大口徑艦炮隨即消失爾後飛機進入噴氣超音速時代後傳統防空炮根本無法應付,因此美國曾計畫將防空任務全交由艦載機負責。
然而到了1980年代,由於蘇聯海軍強化了反艦飛彈打擊能力,發展了自潛艇、飛機與水面艦等多平台發射大量反艦飛彈進行飽和性攻擊,這種戰法極可能突破由艦載戰鬥機與護衛艦艇組成的空中防護網,因此航母本身還是配備了防空飛彈、近迫武器以及電子戰等武器來確保自身的安全,若是傳統動力航母還可發射熱焰彈來閃避紅外線制導的飛彈,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即裝有射程約50千米的進化海麻雀飛彈(RIM-162ESSM)、射程26千米的海麻雀飛彈、射程9.6千米的RIM-116滾體飛彈、射程4.5千米的20毫米密集陣近防系統,還有干擾敵人雷達的反電戰裝置(ECM,例如SRBOC干擾絲髮射系統)。蘇聯與俄羅斯航母算是個例外,由於其海軍艦隊防空網強度不足以及該國重視單艦作戰能力,基輔級與庫茲涅佐夫級艦本身火力比西方各國航母強上許多,包括反潛火箭、反艦飛彈、防空飛彈以及近迫防禦武器,義大利加里波底號也有類似的武裝,後者也是唯一一種可以發射魚雷的航空母艦。另外,該國的加富爾號、法國的戴高樂號還有著垂直發射的防空飛彈,反應時間比尼米茲級者更短。
除了對應敵軍武器,航母上亦有完善的消防系統,前者使用了海龍、泡沫、蒸氣、海水等複式設計,並以甲板和機庫為重點配置,可以中央管制室或地區獨立運作。

主要特點

主要弱點

1、航母的目標大,很容易被發現。整個航母編隊少則有七八艘各型艦艇,多則十餘艘,其電子元件越來越多,雷達反射體多射截面大,電磁信號紅外信號、音頻信號特徵非常明顯,很容易被對方各種探測設施發現。被發現後航母編隊就要面對敵人多方向,多批次的頻繁襲擾和攻擊,疲於應付。
2、航母后勤能力差,需要攜帶大量的油料和彈藥,加上燃料消耗,食物消耗彈藥消耗,艦隊需要非常龐大的補給。通常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在無補給條件下只能連續作戰12晝夜,而常規航空母艦隻能連續作戰7晝夜海上補給時艦載飛機停止起降易受突襲。
3、空防網路有漏洞;2000年10月和11月,俄羅斯戰機兩次到“小鷹”號航母上空“視察',打破了美國航母戰鬥群”滴水不漏“的防衛神話。航母自衛能力較小,依賴伴隨的其他艦艇和潛艇以及其運載飛機的協防,所以打擊這些“保鏢”就能讓航母露出死穴來。
4、航母甲板上面的彈射器、阻攔器、雷達和水下推進器等是容易被攻擊而暫時失去功能的;停在飛行甲板容易被損毀,使航母的攻防效能大大下降。這時,航母更容易被連續攻擊、重創,直至被擊沉。
5、航母的戰鬥力受氣象變化的影響較大。儘管航空母艦本身可以經受較強的風浪,在12級風浪的海況下也能夠航行,但航母上的艦載機易受到海浪和氣象條件的影響,風、浪能見度等都會限制飛機起降。美海軍規定,風力必須在6級以下航空母艦才能起降艦載機。一旦風力達到8級,海浪達6~7級,大部分艦載機便難以起飛,即使有飛機升空發射器也受氣象條件的嚴重製約。

主要優點

1、航母
都是編隊出去的,不是單槍匹馬出去的,所以必須有很多屬艦保護它一般來說像美國有巡洋艦、護衛艦、驅逐艦,還有核動力攻擊潛艇還有快速支援艦或者是其它的綜合保障艦艇,來把它團團圍住,保護好所以上頭的各種反潛能力或者反艦能力、防艦能力或者防空能力都是好幾層的你要想攻擊它比較難,但是它要想打你,作戰半徑在1000公里左右,我們通常說攻防能力很強,它可以擔負多種多樣的海上任務,包括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
2、航母是集各種高新技術和眾多先進武器裝備於一身的“海上巨無霸”通常用八個字“艦機合一、攻防兼備”來形容這個超強的海上作戰平台。可想而知它的防禦性有多么強。航母的一個編隊出去,就有驅逐艦、護衛艦、潛艇等是一個龐大的艦隊,它的防禦能力是非常好的。
3、一是攻擊性特彆強,二是防禦性特彆強。但是和平時期,一般都用於比如說海洋搜救,防海盜,打擊恐怖活動等等在這些方面,航母作為一個龐大的編隊是沖在最前面的。美國不管它的航母發展多好,除了現有的11艘航母以外,它仍繼續在研製一些更為先進的航母,這是一種發展趨勢,也代表了世界的航母發展趨勢。所以,美國的海軍在引領著世界海軍發展的潮流。
4、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航母編隊上體現出來。如果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強,就不太可能擁有它。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特別是技術和造船工業能力的提高,才能夠使一個國家有能力發展和建造航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航空母艦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有了航母以後,國家的海上力量將出現立體化、體系化、綜合化和信息化的提升,將一個國家的海上活動能力從近海推向了中遠海。航空母艦是一個大型海上活動機場可以在更遠的海域活動,所以任何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在中遠海海域都具備這樣的能力。與此同時帶來整個國家軍事力量,最直接的就是海軍力量編制體制、指揮體系以及後勤保障的變化,甚至於法規條令、作戰理論等一系列變化,從而使國家海空力量出現結構性的調整和變化,所以它帶來的意義和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地勤人員

顏色標識
以美國海軍為例,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上的地勤人員多達千餘人,為了在飛機起降過程中便於組織,他們主要以所穿的工作服和所戴的頭盔顏色作為區別標誌,工作服和救生背心上還要標上各自的職銜和編號,通常按照司職分為七大類。下面是甲板地勤人員的服飾特徵及他們的職責:
藍:
在航母上工作最簡單的就是那些穿藍裝的艦員了。身著藍色工作服、頭戴白色頭盔的升降機操作員會根據指示將艦載機從機庫升至艦面如果遭受意外攻擊,他們會立即將飛機封藏在機庫里。飛機輪擋員穿藍服、戴藍盔。他們負責抽除和墊上輪擋。穿藍服、戴藍盔且工作服上印有“T”字元號的為傳令兵,而穿藍服、戴藍盔、工作服胸背印有牽引機符號的則是艦上的牽引機司機。
黃:飛機準備升空時,航空母艦便轉向宜于飛機起飛的航向上。這時引導飛機向前移動的是身穿黃色工作服的飛機起飛指示人員。他們的任務是將飛機準確地放置在蒸汽彈射器上.
綠:隨後你會看到,身穿標有“C”字綠色工作服的彈射器操縱員通過前起落架牽引系統和夾緊裝置,將飛機的前起落架與彈射器的往復車緊密相連。準備就緒後,飛行員即按照穿黃色工作服、戴黃帽的指示人員給定的信號鬆開剎車、加大功率。隨後穿黃服、戴綠帽的飛機彈射官以手勢發出起飛信號。
紅:穿紅色服裝的艦員通常承擔極具危險性的工作。如飛機失事救護員、爆炸物處理員、消防員和飛機軍械員,都身穿紅色工作服、戴紅頭盔。
褐:直升機器材檢查員穿褐色工作服、戴紅帽,外場機械員則為褐服綠帽
白:美國航空母艦上穿白色服裝的人數比較多。飛機降落指揮官身著標“LSO”的白色工作服,不戴頭盔。他指揮的位置位於左艦後部的一個平台。他需要詳細了解降落飛機的特性、氣象情況、飛行員情況,並隨時與飛行員聯繫,及時準確操縱燈光信號,確保飛機安全著艦。航母上採用阻攔索以保證飛機減速降落。它能使艦載機在100米內停住。這項工作由身穿綠衣、戴綠頭盔的阻攔索操作員承擔。中隊飛機檢查員穿白服、頭戴綠盔,工作服上塗有黑白交叉排列圖案及中隊符號。白服上標有“LOX”符號、戴白頭盔的為液氧員。標有“SAFETY”符號的是安全員。醫務人員則是白衣白盔且胸背均標有紅十字。
紫:航空燃料員一般是紫服紫帽,工作服上還印有“F”標誌。

製造工廠

美國

紐波特紐斯船廠是美國最大的非政府擁有的造船廠,隸屬於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誕生於1886年。該船廠位於美國大西洋沿岸維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市,與著名的諾福克海軍基地相距不遠,美國所有的核動力航母都是由該廠建造。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大型核動力航母製造廠,從向美國海軍交付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至今,總共製造了二級11艘大型核動力航母並正在建造第12艘航母。在時間跨度長達40餘年的時間裡,紐波特紐斯船廠通過改進設計和提高製造工藝水平,使航母性能不斷提高。

前蘇聯

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蘇聯第5大造船廠,是蘇聯時期唯一的航母建造總裝廠,蘇聯時代的幾艘航母——“莫斯科"號、“列寧格勒”號、“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戈爾什科夫”號、“庫茲涅佐夫”號,全部在此建造之所以將航母生產總裝基地選在黑海造船廠,據說原因之一是蘇聯造船工業部和莫斯科其他與造船有關的重要崗位上有許多烏克蘭尼古拉耶夫人,他們在這件事上幫了很大的忙另外,相對於擁有400萬人口,對外國遊客開放的聖彼得堡來說,沒有對外開放的尼古拉耶夫市的保密工作較為容易,況且這裡的勞動力資源也不成問題。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被劃歸烏克蘭所有。翌年1月,已建造了67%的“瓦良格”號航母和剛開工不到兩年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由於建造經費中斷而被迫停工。該船廠正處於非常困難的時期沒有任何新船訂單,需要進行巨大投資才能恢復生產。

各國航母

(註:日本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雖然不是航空母艦,但其噸位超過了許多國家現役的航空母艦。因此可以將其劃分為航空母艦)

國家 名稱 舷號 滿載排水量 艦級 種類 服役時間
美國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 CVN-68 100,000 尼米茲級 核動力航空母艦 1975年5月3日
艾森豪號航空母艦 CVN-69 101,600 核動力航空母艦 1977年10月18日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CVN-70 101,300 核動力航空母艦 1982年3月13日
羅斯福號航空母艦 CVN-71 104,600 核動力航空母艦 1986年10月25日
林肯號航空母艦 CVN-72 104,112 核動力航空母艦 1989年11月11日
華盛頓號航空母艦 CVN-73 104,200 核動力航空母艦 1992年7月4日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 CVN-74 103,300 核動力航空母艦 1995年12月9日
杜魯門號航空母艦 CVN-75 103,900 核動力航空母艦 1998年7月25日
里根號航空母艦 CVN-76 101,400 核動力航空母艦 2003年7月12日
布希號航空母艦 CVN-77 102,000 核動力航空母艦 2009年1月10日
福特號航空母艦 CVN-78 112,000 福特級 核動力航空母艦 預計2015年
義大利 加富爾號航空母艦 550 27,100 加富爾級 常規動力短距起降航空母艦 2008年3月27日
加里波底號航空母艦 551 13,850 加里波底級 常規動力短距起降航空母艦 1985年9月30日
中國 遼寧號航空母艦 16 67,500 001型(庫茲涅佐夫元帥級) 常規動力滑越甲板航空母艦 2012年9月25日
英國 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 R08 65,000 伊莉莎白女王級 常規動力短距滑躍起降雙艦島航空母艦 預計2016年
威爾斯親王號航空母艦 R09 65,000 伊莉莎白女王級 常規動力短距滑躍起降雙艦島航空母艦 預計2018年
印度 維拉特號航空母艦 R22 28,700 半人馬座級 常規動力垂直起降航空母艦 1987年5月20日
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 40000 維克蘭特級 常規動力滑躍起降航空母艦 未服役
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 R33 44,550 基輔級 常規動力滑躍起降航空母艦 2013年11月16日
俄羅斯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 063 61,390 庫茲涅佐夫元帥級 常規動力滑躍起降航空母艦 1991年1月21日
法國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 R91 42,500 戴高樂級 核動力航空母艦 2001年5月18日
巴西 聖保羅號航空母艦 A12 32,800 克里蒙梭級 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2000年11月15日
泰國 差克里·納呂貝特號航空母艦 911 11,500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級 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1997年3月27日

簡歷簡稱

CV(CurriculumVitae)是個人簡歷(履歷)的簡稱。和resume相比較,CV通常更加的詳細(一般都要兩頁紙或以上),涵蓋更加全面也比resume更為嚴格。一般用於申請工作、學術、教育、科研職位或獎學金等時需要。

CVCV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