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知識
聯合反應(Associated reaction)
指偏癱患者健側上下肢緊張性隨意收縮時,患側上下肢也發生肌肉緊張引起的關節活動。這是一種發自於脊髓的隨意的異常運動,在癱瘓恢復的早期出現 。
共同運動
中樞神經損傷後,患側肢體不能做單關節的、隨意的分離運動,只能做多關節的同時運動,形成了特有的運動模式,此種運動模式稱為共同運動。這是一種常見的一種肢體異常活動的表現。共同運動分為屈曲模式和伸展模式。
分離運動
偏癱患者出現的脫離於共同運動的肢體相對獨立的分離的運動模式。
臨床表現
(1)中樞神經損傷後患者的共同運動模式
上肢 | 下肢 | |
屈曲模式 | 肩胛帶:回縮、上提 | 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 |
肩關節:後伸、外展、外旋 | 膝關節:屈曲 | |
肘關節:屈曲 | 踝關節:背曲、外翻 | |
前臂: 旋後 | ||
伸展模式 | 肩胛帶:前伸 | 髖關節:後伸、內收、內旋 |
肩關節:屈曲、內收、內旋 | 膝關節:伸展 | |
肘關節:伸展 | 踝關節:跖屈、外翻 | |
前臂: 旋前 |
上肢共同運動的模式
下肢共同運動的模式
偏癱運動功能恢復的過程
Ⅰ階段 | 弛緩期,是指腦血管意外發病後,由於錐體束傳導障礙,患側上下肢呈弛緩性癱瘓 |
Ⅱ階段 | 約在發病兩周后出現痙攣和共同運動 |
Ⅲ階段 | 共同運動達到高峰,痙攣加重 |
Ⅳ階段 | 出現一些脫離共同運動的運動,痙攣開始減弱 |
Ⅴ階段 | 以分離運動為主,痙攣明顯減弱 |
Ⅵ階段 | 共同運動及痙攣消失,協調動作大致正常 |
Brunnstrom 運動恢復階段的特點
階段 | 上肢 | 手 | 下肢 |
Ⅰ | 弛緩,無任何運動 | 弛緩,無任何運動 | 弛緩,無任何運動 |
Ⅱ | 開始出現痙攣及共同運 動模式 | 僅有細微的手指屈曲 | 出現極少的隨意運動 |
Ⅲ | 屈肌異常運動模式達到高峰 | 可做勾狀抓握,但不能伸指 | 伸肌異常運動模式達到高峰 |
Ⅳ | 異常運動開始減弱,可做 以下活動: 1. 肩0°,肘屈曲90°時,前臂旋前、旋後; 2.肘伸直時,肩前屈90°; 3.手背可觸及腰後部; | 能側方抓握及鬆開拇指,手指可隨意做小範圍伸展 | 1. 坐位時可屈膝90° 以上,使腳向後滑動 2. 坐位時膝關節伸展 3. 仰臥位髖伸展 |
階段 | 上肢 | 手 | 下肢 |
Ⅴ | 出現分離運動: 1. 肘伸直,肩外展90°; 2. 肘伸直,肩屈曲30°- 90°,前臂旋前、旋後; 3. 肘伸直,前臂中立位,臂可上舉過頭 | 能抓握圓柱狀或球狀物體,手指可一起伸開,但不能做單個手指伸開 | 1.坐位膝關節伸展, 踝關節背屈 2.坐位,髖內旋 3.立位,踝背屈 |
Ⅵ | 運動協調正常或接近正常 | 能進行各種抓握動作,但速度和準確性稍差 | 運動速度和協調性接近正常 |
適應證與禁忌證
(1)適應證: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運動功能障礙,如腦外傷、腦卒中、兒童腦癱等及運動控制障礙疾患。
(2)禁忌證:意識和認知障礙、嚴重情感障礙、生命體徵不穩定等 。
設備與用具
簡易的訓練器具如治療床、平行槓等,不需要專門的設備。
操作方法與步驟
Brunnstrom技術主要包括:體位擺放及床上訓練,坐位訓練,引導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引導分離運動,行走訓練,日常生活練習。
(1)體位擺放和床上訓練:
1)床上臥位:仰臥位、側臥位良姿位的擺放技術;
2)床上訓練:翻身訓練:通過轉動患者的頭(利用緊張性腰反射、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幫助完成翻身活動;從床坐起訓練:通過讓患者頭轉至患側(利用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和刺激足背屈肌(利用共同運動)協助完成從床坐起活動。
(2)坐位訓練:
1)坐位平衡:重點對健側、患側軀幹肌的控制力進行訓練,以提高軀幹平衡反應,改善坐位平衡;
2)誘發平衡反應:治療師用手向前、後、左、右推動患者,破壞其平衡狀態後使患者重新調整重心維持平衡;
3)前方傾斜及軀幹前傾:在治療師或患者利用健側幫助下,使軀幹前傾和向前方傾斜來誘導軀幹平衡能力;
4)軀幹旋轉:治療師站在患者身後,雙手分別放在患者兩側肩峰上,囑患者目視前方,肩向左側旋轉時,頭向右側旋轉,左右交替,動作應緩慢。利用軀幹-頸-上肢模式,交替產生肩部屈肌、伸肌的共同運動、緊張性頸反射、緊張性腰反射誘發及促進軀幹旋轉;
5)頭、頸運動:患側上肢放在治療台上,治療師一手放在患側肩上,另一手放患側耳後。讓患者用耳朵接觸肩峰,治療師用手給予抵抗,當阻力足夠大時,可誘發肩上舉及聳肩活動;
6)肩關節活動:在治療師引導下的肩部運動,以維持肩關節活動度,預防肩痛;
7)屈髖肌群收縮訓練:坐位,治療師利用軀幹前傾和後傾以誘發屈髖肌的反應性收縮。
(3)引導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
1)屈肘:治療師抵抗健側上肢屈肘(利用聯合反應)、讓患者面向健側(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牽拉患側的近端、輕扣斜方肌、肱二頭肌等引起上肢屈肌的共同運動。
2)伸肘:治療師抵抗健側上肢伸展(利用聯合反應)、讓患者的頭轉向患側(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輕扣胸大肌、肱三頭肌等引起上肢伸肌共同運動。
3)雙側抗阻划船樣動作:治療師坐在患者對面,相互交叉前臂再握手做類似划船時推拉雙槳的動作,向前推時前臂旋前,向回拉時前臂旋後。治療師在健側施加阻力以引導患側用力(利用健側肢體和軀幹的本體衝動對患者難以進行的推、拉或往復運動進行促進)。
4)下肢屈/伸共同運動:患者仰臥,健側下肢伸展,囑患者健側下肢做抗阻屈伸動作以此引導患側下肢的屈曲。
5)下肢外展/內收共同運動:將患側肢體置於外展位,囑健側下肢內收,在此過程中治療師施加阻力,引導患側下肢內收;將雙下肢均置於中間位,囑患者健側下肢抗阻外展,引導患側下肢外展。
(4)引導分離運動:
1)肘關節屈/伸分離運動:患者坐位,將肘置於面前的桌子上,然後進行肘關節的屈伸活動;治療師托住患側肘關節使上肢水平前伸,要求患者用手觸摸對側肩部再將其回復到上肢伸展位。
2)手指屈曲/伸展:當手指能夠完全屈曲時,練習拇指與手指的相對運動,囑患者握拳,拇指在四指外,然後拇指向小指方向滑動;也可將四指伸開,用拇指分別沿四指的指尖劃向指根;或將四指伸展,然後保持指間關節的伸展,練習獨立的屈曲和伸展掌指關節。
3)下肢屈曲/伸展:患者雙槓內站位,練習小幅度的膝關節屈曲和伸展;也可以囑患者在患腿擺動時練習踝關節的背屈和跖屈。
(5)步行訓練:
1)輔助步行:治療師站在患側,與患者手交叉握住,另一隻手放在患者腋窩,托住患肩,與患者一起步行,同時輔助患者進行重心轉移,控制步幅及步行節奏;
2)獨立步行:患者藉助拐杖、平衡槓、扶手等進行獨立步行訓練;
3)指導步行:患者在步行時,治療師對完成的動作給予指正;指導患者如何控制重心、起步、步幅及如何糾正膝過伸等 。
(6)日常生活練習
生活中利用共同運動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包括上肢伸展內收時旋轉門把手;用患手梳頭;將外衣搭在前臂上;患手握皮包帶;患手拿牙刷等小東西、抓火柴盒等;書寫時用患手固定紙;患手穿衣袖;利用患側上肢和軀幹夾住物體等。
注意事項
(1)熟悉腦損傷後的異常運動模式及病理反射的神經病理學基礎知識。
(2)熟悉Brunnstrom運動功能恢復的評定。
(3)Brunnstrom技術重點在早期運用原始反射來完成或誘發運動動作,應儘早介入。
(4)重視心理方面的治療與支持,取得患者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