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型號:B-25J
製造商:北美公司
發動機:2發,萊特R-2600活塞發動機,每發1700馬力
航程:1350英里(2173 公里)
巡航速度:230英里(370公里)/小時
最大速度:272英里(438公里)/小時
升限:25000英尺(7619米)
總重: 28460磅
長度:16.13米
翼展:20.6米
載彈 :3000磅+18挺0.5英寸機槍
長度: 52.1英尺(16.13米)
翼展:67.7英尺(20.6米)
機組人員5人:機長、副駕駛、投彈員兼領航員、通訊員兼機槍手、機槍手。
發展歷史
1938年3月,美國空軍提出了對雙發中型轟炸機的最低要求:載彈1200磅、航程1200英里、速度大於200英里/時。波音、麥道、貝爾以及北美公司出標,最後北美中標,B-25隨後亮相。二戰結束前最好的戰鬥機P-51也是北美的產品。
B-25是二戰全球戰場中最為優秀的中輕型轟炸機之一,它以“米切爾”命名,以紀念一戰中美國指揮官威廉.米切爾(William Mitchell),在空軍從陸軍分離的過程中,米切爾作出了重要的貢獻。B-25也是美國空軍為數不多的以名字命名的飛機。
B-25主要由美國空軍配備,美海軍也配備相當數量的B-25,以對付太平洋上的日本帝國。通過租借法案,英國皇家空軍、蘇聯空軍、澳大利亞、荷蘭等地也有為數不少的B-25。
B-25綜合性能良好、出勤率高而且用途廣泛,廣泛的程度從空襲東京的任務中就可以看出來。這一任務要求飛機攜帶2000磅的炸彈飛行2400英里。當時還有B-26可以與B-25競爭,但B-25因優良的起飛性能而被選中完成這一使命。1942年2月3日,改裝後的兩架B-25B在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證明了這一計畫的可行性。此後二十四個機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跑道上標出的模擬飛行甲板上演練短距起飛滑跑。訓練的過程中發現:在適當的逆風情況下,B-25在450英尺就可以離地。
設計開發階段
B-25最初設計代號是NA-40-1,是北美飛機公司自主研發的三人座,雙引擎轟炸機,選用的引擎是普懷R-1830氣冷引擎。1939年1月第一次試飛的時候,剛好美國陸軍航空隊展開中型轟炸機的競標,北美飛機公司修改設計,改用萊特GR-2600氣冷引擎參加競標,編號也改為NA-40-2。
NA-40-2原型機試飛兩次之後就因為意外而損毀,不過展現出來的性能讓美國陸軍航空隊非常讚賞。第三架原型機NA-62參考先前NA-40-2的經驗加以修改,試飛之後編號改為XB-25。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要求下,美國陸軍航空隊迫不及待的在新設計尚未完成前就發出184架的訂單。修改的部分包括增加機身的寬度以提高載彈量,原先的肩翼改為中置機翼,修改座艙的外型,增加乘員的數目與自衛的火力。這架新飛機的正式編號為B-25。
第一架量產的B-25於1940年8月19日進行首次試飛,此時採用的引擎為R-2600-9,每具引擎出力1700匹馬力。第二批量產的是B-25A,公司編號也改為NA-62A,這時候來自歐洲戰場的經驗促使許多飛機增加保護乘員與重要部位的裝甲板和自封油箱,這也是B-25A的修改重點。1941年春天,B-25A正式運交部隊開始服役。
為了紀念早年的航空戰略家威廉·米切爾,這種飛機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主要機型
B-25CD
B-25C與B-25D是以生產的工廠所在地區分的。
B-25G
B-25G在機鼻裝有一門75毫米M4榴彈炮,用來攻擊水面上的船艦目標。
B-25H
大致與B-25G相同,但機載的75毫米榴彈炮換成較輕的T13E1,機鼻亦增加2枝機槍至總共4枝,另外在機腰兩則各增加1枝機槍。
B-25J
B-25J是全系列當中最後
著名戰例
著名戰二戰中被套用于吉米·杜立特(Jimmy Doolittle)策劃的對日本本土的轟炸。
任務名稱為空襲東京,原本計畫由24架B-25飛機編隊進行,但由於“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無法裝下那么多B-25,最後確定為由16架B-25完成任務。
1942年4月1日,飛機及機組人員登上航空母艦。次日由加利福尼亞出發。
但是4月18日在距離日本約1300公里海域處,被日本巡邏艇發現,航空母艦不能繼續前行,杜立特決定提前起飛。
8時18分,杜立特第一個起飛並成功,跑道還剩下約30米沒用上。剩下15架B-25也在9時21分前陸續成功起飛。
他們採取單機跟進的縱隊,於12時30分飛臨日本上空並投擲炸彈,之後飛向中國。
空襲東京
空襲東京,或也常被稱呼為杜立特空襲(Doolittle Raid),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年4月18日時,向日本本土首次進行的空中轟炸攻擊任務,以作為對日軍突襲珍珠港的報復。在美國戰爭史中,這是惟一一次美國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在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起飛執行的戰鬥任務。經由這次轟炸任務,證明日本本土無法有效防衛盟軍的空中攻擊,並且報復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的恥辱。由於這個任務是由戰前曾是著名飛行員的吉米·杜立特中校一手策劃,所以又稱“杜立特空襲”。
前期準備
1942年初,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日本的進攻節節失利,為鼓舞士氣總統羅斯福特別指示美軍儘快組織對日本的反擊,唯一可行的就是對日本本土的空襲。
當時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雙引擎轟炸機由於航距所限,不足以飛到日本本土,而海軍的艦載轟炸機都是單引擎的,作戰範圍小,美軍的航空母艦又不能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游弋到日本近海。然而,據海軍作戰部的參謀佛朗西斯·洛中校的觀察:陸軍的雙引擎轟炸機能從航空母艦起飛。經過多番測試,美國軍方證實了B-25米切爾型轟炸機擁有從航母起飛、擊中日本的軍事目標、並飛越東海在中國降落的能力。計畫由海軍新服役的大黃蜂號搭載陸軍航空隊16架B-25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任命吉米·杜立特
負責改裝飛機、訓練飛行員並執行此次行動。B-25進行了針對性的改裝,加裝副油箱載油量增加一倍,儘量拆除不必要的設備減輕重量。此次行動出於保密的原因並沒有向中國方面具體通報。
執行任務
大黃蜂號載了16架B-25B型轟炸機,於4月2日低調地離開舊金山港口,準備與從珍珠港出發擔任掩護的企業號會合。每架轟炸機都載了4顆500磅(約230公斤)的炸彈及額外的燃料,並且在航空母艦的甲板上以起飛順序擺開。4月14日,大黃蜂號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與中途島之間的一個指定地點同企業號編隊會合,兩艘航空母艦就在14艘軍艦的護航下由威廉·哈爾西統一指揮開往轟炸機的起飛地點。
美軍的原定計畫是在4月19日(由於疏忽沒有考慮國際日期變更線,實際發起空襲的日期是4月18日)距離日本約450海里的海域讓轟炸機升空。16架B-25飛機將在下午起飛,在傍晚時分轟炸東京及橫濱一帶的幾座城市。具體分配是10架轟炸東京,3架轟炸橫濱,其餘3架分別轟炸名古屋、大阪和神戶。然而事與願違,日本人已經事先在距其本土650海里外的海上布署了由50艘裝有無線電的漁船組成的預警監視網路。1942年4月18日清晨美軍在距離日本約650海里的海域被其中一艘日東丸發現。雖然美軍巡洋艦迅速地將其擊沉,但是艦隊截獲到無線電警報已被發出,杜立特中校決定讓全部轟炸機起飛,進行空襲東京的任務。全數的轟炸機成功的飛抵日本並且超低空飛行向東京、橫濱、名古屋和神戶的油庫、工廠和軍事設施進行了攻擊,接著便企圖飛躍東海並降落在中國境內的機場
原定計畫是讓這些轟炸機在中國的江西南昌和浙江衢州這兩個當時還在國軍掌握之中的城市的機場降落,然後就在中國參加中國抗日戰爭,加入陳納德的“飛虎隊”,轟炸駐台灣新竹的日本航空隊。然而由於起飛比原計畫早造成燃料的不足(飛機裝載的燃料按最初的計算只能讓他們飛到離中國海岸135英里的地方),再加上黑夜的降臨,雖然突然改變的風向助了他們一臂之力,當他們飛到中國海岸線附近時也燃料殆盡。由於聯絡不暢計畫中的地面指引沒有及時到位,杜立特中校下令全體棄機跳傘。
空襲效果
空襲對日本造成的損失如下:50人喪生;252人受傷;90幢建築受損或倒塌。受轟炸的包括日本柴油機製造公司,日本鋼鐵公司第一鋼鐵廠,三菱重工公司,交通部變電所,國家纖維服裝公司,橫濱製造公司倉庫,名古屋飛機製造廠,1座軍工廠,1所海軍實驗室,1個機場,1個臨時軍火供應站,9幢電力大樓,6隻大油罐,1家服裝廠,1間食品儲藏倉庫,1家煤氣公司,2家其它公司,名古屋第二臨時軍用醫院,6所國小和國中。
比起兩年後美國陸軍航空隊用B-29超級空中堡壘對日本發動的攻擊,空襲東京只是一項象徵性的任務。雖然如此,空襲東京任務的成功,對節節敗退的美軍而言可說是一劑強心針。相對的,日本也因為這次空襲因而轉移更多資源進行絕對防衛圈的建設工作。同時這次空襲促使日軍展開中途島海戰,成了太平洋戰場上的轉折點。
營救美軍
執行任務的一架轟炸機由於燃料消耗過大,降落在蘇聯海參崴。為了不造成外交上的麻煩,蘇聯政府將飛機和5名機組人員扣押。機組人員1943年經伊朗回國。
剩下15架飛機在浙江、安徽、江蘇等地墜毀,大部分飛行員迫降或跳傘。全部75名飛行員中3人(一說5人)喪生、64人(一說62人)被中國的抗日軍民救助,輾轉到達重慶、桂林然後回到美國。其中大多落在國軍和日軍交錯的統治區,如浙江。也有一些落在日占區,如其中一架落在江蘇鹽城建湖縣,其中4名飛行員被農民救起之後經新四軍張愛萍部轉到重慶,1人被日軍殺害。另外兩名飛行員在B-25在中國海岸迫降時犧牲。
還有兩架轟炸機的機組人員8人被俘。他們被日軍虐待,並由於惡劣的囚禁環境而感染了痢疾和腳氣病。他們分別是:迪安·霍爾馬克、比爾·法羅、哈羅德·斯帕茨、蔡斯·尼爾遜、喬治·巴爾、鮑勃·海特、雅各布·德沙澤爾和鮑勃·米德爾。1942年8月15日,美國軍方通過瑞士在上海的大使館得知已有8名機組人員被囚禁在上海的日軍憲兵總部。1942年8月28日,這8名美國飛行員被日軍在沒有告知控罪的情況下審判。根據日本於當月13日通過的對敵軍飛行員的處理法案,向非軍事目標轟炸或射擊的敵軍飛行員都要被處以死刑,這八人均被判死刑。但因“天皇的仁慈之心”,其中五人得以減刑,改判終身監禁。被判死刑的三人分別是:迪安·霍爾馬克、比爾·法羅和哈羅德·斯帕茨。三人於10月15日上午在上海第一公墓被槍決。日方直到三人行刑前一天才告知他們已被判死刑。另外的5名俘虜則被日軍囚禁。因為得不到充分的食物及清水,他們的健康每況愈下。1943年4月,他們被移到南京。1943年12月,5人當中1人病逝。其餘4人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善,並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獲釋。戰後,1946年2月,在上海的戰犯審判中,4名日軍指揮官被控虐待參加東京空襲的8名戰俘。4名日本軍官因虐待戰俘的罪名成立而被判刑。其中3名被判5年的勞改,1名則被判監禁9年。
轟炸東京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中校率領16架B-25B在距離日本海岸700英里處從大黃蜂號航母上起飛,每架飛機攜帶4枚500磅的炸彈,轟炸了東京等城市,而後飛機飛往中國。16架飛機由於跳傘和迫降全部損失,但絕大部分飛行員在中國獲救。儘管轟炸造成的實際損失微不足道,但這次行動對美日雙方以及戰爭進程產生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即使B-25隻製造出這16架,完成東京之行就足以使其名垂青史。但實際上B-25在太平洋中的影響遠不止這些。戰爭中期,B-25參與使用了類似魚雷攻擊的“跳躍”投彈技術。飛機在低高度將炸彈投放到水面上,而後炸彈在水面上跳躍著飛向敵艦,這提高了投彈的命中率,並且經常炸彈在敵艦吃水線以下爆炸,殺傷力增大。
改裝克敵
另外,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為適應戰事的需要,B-25進行著不斷的改裝。例如,1943年,在兩棲支援任務中,美軍發現飛機的掃射比投彈能夠更有效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對B-25的機炮進行了加強和改裝,改裝的最終結果竟然在B-25G型機頭上加裝了77mm的M4加農炮,這是二戰實戰中飛機上的最大口徑的火炮。在1943年的新不列顛和俾斯麥海等的戰役中,這種77mm火炮對付運輸船和登入艇等移動迅速的小型船隻非常有效。實際上直至戰後AC130上的105mm榴彈炮的出現才超過了B-25G的記錄。但1944年時,M4火炮已找不到什麼合適的目標,北美就拆掉了可移動的機頭而改裝成二戰結束時的最終型號B-25J,主要用於完成其轟炸任務,但其各個方向上仍裝有18挺0.5英寸的機槍。從B-25改裝的情況就可以對其廣泛的用途窺見一斑。
生產數量
在美國強大的戰爭機器下,停產前各型B-25共生產了9800餘架,這一數量超過任何美國的雙發飛機。截至2003年,9800多架B-25中,在美國聯邦航空局註冊的僅有75架。
2001年5月12日,來自美國各地的12架B-25進行了一次編隊飛行。 幾位當年空襲東京行動的倖存者就在飛機上。知情人士表示,這次編隊飛行是1969年16架B-25飛機編隊飛行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