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介紹
1938年3月,美國空軍提出了對雙發中型轟炸機的最低要求:載彈1200磅、航程1200英里、速度大於200英里/時。波音、麥道、貝爾以及北美公司出標,最後北美中標,B-25隨後亮相。二戰結束前最好的戰鬥機P-51也是北美的產品。B-25是二戰全球戰場中最為優秀的中輕型轟炸機之一,它以“米切爾”命名,以紀念一戰中美國指揮官威廉.米切爾(William Mitchell),在空軍從陸軍分離的過程中,米切爾作出了重要的貢獻。B-25也是美國空軍為數不多的以名字命名的飛機。
B-25主要由美國空軍配備,美海軍也配備相當數量的B-25,以對付太平洋上的日本帝國。通過租借法案,英國皇家空軍、蘇聯空軍、澳大利亞、荷蘭等地也有為數不少的B-25。
B-25綜合性能良好、出勤率高而且用途廣泛,廣泛的程度從空襲東京的任務中就可以看出來。這一任務要求飛機攜帶2000磅的炸彈飛行2400英里。當時還有B-26可以與B-25競爭,但B-25因優良的起飛性能而被選中完成這一使命。1942年2月3日,改裝後的兩架B-25B在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證明了這一計畫的可行性。此後二十四個機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跑道上標出的模擬飛行甲板上演練短距起飛滑跑。訓練的過程中發現:在適當的逆風情況下,B-25在450英尺就可以離地。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中校率領16架B-25B在距離日本海岸700英里處從大黃蜂號航母上起飛,每架飛機攜帶4枚500磅的炸彈,轟炸了東京等城市,而後飛機飛往中國。16架飛機由於跳傘和迫降全部損失,但絕大部分飛行員在中國獲救。儘管轟炸造成的實際損失微不足道,但這次行動對美日雙方以及戰爭進程產生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即使B-25隻製造出這16架,完成東京之行就足以使其名垂青史。但實際上B-25在太平洋中的影響遠不止這些。戰爭中期,B-25參與使用了類似魚雷攻擊的“跳躍”投彈技術。飛機在低高度將炸彈投放到水面上,而後炸彈在水面上跳躍著飛向敵艦,這提高了投彈的命中率,並且經常炸彈在敵艦吃水線以下爆炸,殺傷力增大。
另外,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為適應戰事的需要,B-25進行著不斷的改裝。例如,1943年,在兩棲支援任務中,美軍發現飛機的掃射比投彈能夠更有效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對B-25的機炮進行了加強和改裝,改裝的最終結果竟然在B-25G型機頭上加裝了77mm的M4加農炮,這是二戰實戰中飛機上的最大口徑的火炮。在1943年的新不列顛和俾斯麥海等的戰役中,這種77mm火炮對付運輸船和登入艇等移動迅速的小型船隻非常有效。實際上直至戰後AC130上的105mm榴彈炮的出現才超過了B-25G的記錄。但1944年時,M4火炮已找不到什麼合適的目標,北美就拆掉了可移動的機頭而改裝成二戰結束時的最終型號B-25J,主要用於完成其轟炸任務,但其各個方向上仍裝有18挺0.5英寸的機槍。從B-25改裝的情況就可以對其廣泛的用途窺見一斑。
在美國強大的戰爭機器下,停產前各型B-25共生產了9800餘架,這一數量超過任何美國的雙發飛機。
規格參數
型號 B-25J
制 造 商 北美公司
發 動 機 2發,萊特R-2600活塞發動機,每發1700馬力
航程 1350英里(2173 公里)
巡航速度 230英里(370公里)/小時
最大速度 272英里(438公里)/小時
升限 25000英尺(7619米)
總重 28460磅
長度:16.13米
翼展:20.6米
載彈 3000磅+18挺0.5英寸機槍
長度 52.1英尺(16.13米)
翼展 67.7英尺(20.6米)
機組人員 5人:機長、副駕駛、投彈員兼領航員、通訊員兼機槍手、機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