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美國癌症協會的前身是由十五名生理學家及商人在1913年5月23日建立的“美國控癌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Control of Cancer, ASCC);1945年改名至今。
協會在建立初期,社會認為在公眾範圍內提出“癌症”是不合適的,介於恐懼與否定,關於癌症的信息均被掩蓋。在美國當時每年已經有75000多人死於癌症。協會創建者的首要任務即是喚起民眾對癌症的關注,而非主張對癌症研究進行募捐。因此,最初的宣傳均是通過演講及大眾媒體文章,而對醫生、護士、病人及其家屬進行癌症普及。不久,ASCC開始出版自己的月刊《競選筆記》(Campaign Notes)發布關於癌症的信息。它開始在美國範圍內招募醫生,向公眾進行癌症宣傳。
1936年,ASCC區域代表馬喬里·伊利格(Marjorie Illig)建議創建一個大型的志願者網路,目的是發動一場“對癌症的戰爭”。
1935年,超過15000的美國人參與到了癌症控制領域;
1938年,人數翻了十倍。婦女野戰軍(Women’s Field Army)是ASCC下屬,專門負責增加志願者的組織。
2013年春季,美國癌症協會在全國範圍內重組,協會對其分部進行重新中心化和整合,並要求所有的員工重新申請崗位,以確保協會的更新和活力。
發布指南
2015年1月12日,美國癌症學會(ACS)發布了《2015年美國癌症篩查指南》,並線上發表於 《CA:臨床醫生癌症雜誌》上。
ACS的癌症篩查指南從2000年開始,經過十餘年的實踐不斷進行更新和完善,受到全世界癌症診療機構及相關醫務工作人員的高度認同。該指南制定依據來源於世界不同地域、不同人群設計良好的大樣本癌症篩查防治試驗,可信度較高。
根據ACS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癌症死亡率至1991年開始出現下降拐點,到2011年累計下降了22%,超過150萬人免於癌症死亡。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的控煙工作和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方面的進展。
據國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數據報告,中國癌症5年生存率全國比美國低一半,農村比城市低一半,與世界已開發國家存在著差距。其主要原因是中美兩國在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的工作上存在很大差距。
2003年12月,中國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原衛生部)頒布了《中國癌症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年)》,明確提出“制定主要癌症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計畫並組織實施”。為促進該項工作的落實,在原衛生部疾控司領導下,中國癌症基金會(CFC)制訂了我國9種主要惡性腫瘤的篩查指南。
經多次討論和修訂,CFC後於2004年出版了《中國主要癌症的篩查及早診早治》,2005 年出版發行《中國癌症篩查及早診早治指南(試行)》作為我國癌症篩查及早診早治工作的重要依據。迄今為止,在《指南(試行)》基礎上,2009年《中國癌症篩查及早診早治技術方案(試行)》出版、2011年《癌症早診早治項目技術方案》出版,均從臨床技術規範入手,補充和完善《指南(試行)》。
對比二者差別,ACS指南僅局限於美國常見的乳腺癌、宮頸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宮內膜癌這6種癌症。相較美國的情況,中國的前列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處於較低水平,其餘四種均建議篩查。而中國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卻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針對這些腫瘤進行有效的篩查十分重要。
但受限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中國大部分地區經濟仍較為落後,所以我國的癌症篩查方案必須考慮篩查的效價比,選擇更為價廉、有效的篩查技術,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支出。
以宮頸癌篩查為例,近年來大量研究證實,以分子檢測為基礎的HPV檢測用於初篩有較高靈敏度和特異度。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發布的指南推薦初篩採用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檢測,而ACS此次仍推薦HPV 聯合細胞學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