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式坦克(きゅうまるしきせんしゃ)是為了取代61式坦克及部分74式坦克而開發的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第三代坦克。於防衛省中,其英文名稱為“Type-90 tank”。在中國被稱為“90式坦克”,港台則習慣稱為“90式戰車”。
歷史

一種新型坦克的研製,一般來說,是在前一代坦克被列裝後開始的。日本的90式坦克也不例外。在74式坦克列裝後,日本便開始了90式坦克的研製。眾所周知,90式坦克在1977年開始試生產,但在這之前的2~3年便已開始概念論證階段。
對90式坦克的技術要求不十分清楚,但不外乎:火炮採用第三代坦克的標準120毫米滑膛炮;重量雖比日本以前的坦克重,但比其它國家的要輕,在50噸以下;單位功率約為22千瓦/噸,即發動機功率為1102.5千瓦;外形尺寸大於74式坦克,但坦克各部分結構更緊湊,並繼承74式坦克外形低矮的特徵;使用液氣懸掛裝置,以便調整車高、車姿。除這些要求之外,其它性能也要超過74式坦克。這些都是考慮到日本多山且平原狹窄、道路狀況不夠好等一些特殊因素。火炮採用120毫米火炮,比74式坦克的火炮口徑要大,因為這是各國坦克的發展趨勢。
從研製時機來看,90式坦克可以說搭上了研製第三代坦克的末班車,因此坦克設計思想特別注重前瞻性。這對於坦克研製通常落後於其它國家一代的日本來說,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1976年,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提出研製方案,研製代號開始為STC(61式坦克為STA,74式坦克為STB),後改為TK-X。1977年,進行總體方案論證,主要工作有系統研究和試製火炮、火控系統、發動機、懸掛裝置、裝甲等。研製中心是防衛技術研究本部第4研究所,民間的主要承包商是三菱重工業公司。三菱重工業公司一直為日本自衛隊研製坦克。三菱重工業公司負責研製車體及發動機,三菱電機和富士通公司負責機電設備,日本電氣公司負責火控裝置,日本制鋼所負責火炮的研製。

1980年製成2輛樣車,車上安裝日本研製的120毫米火炮,1982~1984年進行射擊試驗,發射日本研製的彈藥。1985~1986年,又生產出第二批4輛試製樣車,樣車根據前兩輛樣車的試驗結果進行了改進,車上安裝了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技術研究本部的第4研究所於1985年6月進行了各種試驗,其中包括寒區行駛試驗。
到1989年,全部完成了行駛試驗和實彈射擊試驗,試射了5000發炮彈。試驗的重點是列裝的可行性、可靠性、耐久性、操縱性以及生產工藝性能等。按照計畫,TK-X應於1988年定型,並按日本人的習慣定名為88式坦克。後來由於定型工作遇到了些小的周折,被推遲到1989年,準備稱為89式。後來又決定在1990年定型,這樣就定名為90式主戰坦克。
結構特點
火炮系統
90式坦克裝置德國萊茵公司120毫米滑膛炮,此炮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授權生產,日本制鋼製造的標準型滑膛炮。滑膛炮沒有膛線,彈頭阻力小不旋轉,使用穿甲彈時需靠彈翼獲得空氣動力穩定,利於用細長彈頭增強穿甲力;滑膛炮身壓力也比線膛炮小可采薄壁型,從而實現火炮整體輕量化。90式充分利用滑膛炮提供的這些優點減低車重以便於行駛日本的橋梁和雪地。90式坦克120毫米炮為44倍口徑外裝熱護套,配有排煙器,左前側式炮口基準儀。
動力系統
引擎和傳動裝置是一體化的動力包件。傳動裝置有帶閉鎖離合器的三菱變矩式行星齒輪自動變速箱,通過電液控制實現靈活的變速。
引擎采三菱重工自製兩衝程水冷V型渦輪增壓柴油引擎,輸出功率811千瓦,由於74式的操作經驗良好,液壓懸吊裝置來控制車姿也繼承到90式的設計中。能進行縱向車姿變換,在日本到處是林山野巒、斜坡彎道的地形下,這有利於彌補射擊時的俯仰角(陵線射擊)。以小間隔配置負重輪,用扭桿降低振幅,對於在丘陵地行駛極有利。燃油箱為1100升,最高速度70公里/時,最大行程340公里。引擎備有潛水裝置具有涉兩米深水能力。
火控系統
90式坦克火控系統曾領先全球幾年。系統包括雷射測距儀、火控電腦、熱成像儀、車長和炮長觀測裝置;瞄準器可以在行車中穩定,增強觀察和捕捉力,不但實現先進坦克必備的行進間射擊,還能提高定點射擊精度。
彈藥系統

彈藥採用日本自製自動裝彈機,惟此裝彈機在90式服役一直以來富有爭議故障率偏高;戰場耐用性有疑問,且在18發炮彈打完後人員必須冒險到車外進行30分鐘以上的裝彈作業,此時坦克必須停在定點,暫時失去所有作戰能力,等於無法行進間裝彈此點還遜於諸多傳統坦克。可用炮彈是鎢合金翼穩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空心裝藥破甲彈。穿甲性能與美軍貧鈾彈相當,在2公里射程上能穿透700毫米厚純鋼板。
裝甲防護

90式採用世界主流的複合反應裝甲,但炮塔正面依然採用垂直部署的裝甲而不是歐美主流的傾斜45度得到厚度加權數,其原因有二;日本認為減少炮塔寬度減低中彈機率重要性高於傾斜裝甲提供的額外厚度加權數,而窄型的炮塔就很難再裝備傾斜式造型。二是因為傾斜式要覆蓋同樣正面面積時要更多面積,會增加車重,90式非常嚴格控管車重甚至有許多地方被認為裝甲不夠,但這是為了考量自衛隊因為規模小要防衛較大領土時需要機動性,和一些橋樑承載限制考量下的結果。
相關參數
![]() | 主要設定 乘員 3名 長度 9.755米 闊度 3.33米 高度 2.33米 重量 50.2噸 裝甲與武器 裝甲 複合裝甲 主要武器 120毫米滑膛炮Rh120 次要武器 74式車載7.62毫米同軸機槍 12.7毫米M2防空機槍 機動性 發動機 三菱10ZG32WT 水冷二行程循環V型10汽缸 液冷渦輪柴油 1500匹(1,120千瓦) 懸掛系統 油氣壓 (hydropneumatic) 平地時速 70公里/小時 馬力/重量 30匹/噸 行動距離 35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