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學者

80後學者特指1980年——1989年出生,專門從事學術研究,在學術方面比較優秀並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社會風潮的人,包括文學家、社會評論家、歷史學家、哲學家、自然科學家等等。80後學者由於其自身標準和特點是80後人才隊伍中,出現時間較晚,數量較少,知識和文化層次較高的80後高端人群。80後學者一般不包括80後作家、詩人、藝術工作者等。代表人物有法學學者:張鴻巍;民族史學者:楊周偉;經濟學者:高連奎;文學研究學者:胡鵬林、金理等;物理學者:尹西、祁曉亮等。

標準

80後學者作為當代社會與自然科學學者群中的新興力量,代表將來中國學術思想的引導方向及發展趨勢,是15——30年後實現中華文化復興及科教興國的主導力量。其應具備以下三個特徵:
1.至少在某一個領域有一定造詣,具有相當水平的專業技能或知識,及其獨道的見解和學術思想觀點的80後。
2.有孜孜不倦的治學態度,不斷向上 ,不隨世風趨下,有獨立的人格魅力和學術對立性的80後。 
3.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領社會風潮,被一部分人認同,並推動一定領域的前進和發展。

代表人物

張鴻巍

張鴻巍1981年出生,安徽合肥市人,德國柏林大學的法學博士,現在是廣西大學法律系的副主任,並具備教授職稱。 2000年8月從武漢大學法學本科畢業後,考入美國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法學專業碩博連讀。2004年8月,張鴻巍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被引進到廣西大學工作。
張鴻巍的學術成果有目共睹:作為我國第一位學成回國的留美刑事司法學博士,他創造性地對傳統法學研究領域提出實證性和交叉性研究方法的新主張,在國內法學界尚屬首次;他是跨國刑事司法法學研究探索第一人,既主持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若干個資助研究項目,又是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資助項目的主持人。職稱評審專家認為,張鴻巍在研究內容的前沿性、深度與廣度以及研究方法上均屬創新,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著有《少年司法通論》、《美國檢察制度研究》等。

楊周偉

楊周偉,1981年11月出生,雲南雲龍人,集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傳承人、民族史學者、古都專家、易學學者為一

身,80後電視文化講壇第一人,是“大中華古都”學術概念提出者、雲南省“雲嶺”大講壇主講人、大理電視台《大理講壇》主講人、現任雲南省南詔大理國研究會籌備組組長、大理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1995年起開始從事歷史文化研究,先後涉及西南少數民族史、東南亞文化、白族學、敦煌學、印度學、易學、古都學、史前文化及家譜宗牒與姓氏文化等研究,其學術成就被香港《大公報》、《明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等媒體多家報導。
楊周偉,多年來以歷史文化研究、傳承與民族文化復興為人生定位,自2000年起經歷了廣告業務、企業策劃、公路隧道監控、政府秘書、副鎮長等多崗位工作,是現今最年輕的非院校系及“自學成才”的民族史及古都學者,也是中國史學界尤其是地方民族史80後的第一人,是目前中國史學界在公共媒體和場所發表研究成果和觀點的最年輕的學者(2008.04)。25歲前先後論證和提出"大理東南亞佛教文化圈”、“崇聖寺佛牙舍利的存在與斯里蘭卡佛牙的關係”、“南詔海軍與歐亞海陸貿易之路”、“大理國六大佛教中心”、“金庸小說中大理國段氏九大人物歷史原型”等,25歲登上中國第一個區域民族文化電視版“百家講壇”——《大理講壇》,28歲成為雲南省社科界規格最高的學術講壇“雲嶺大講堂”主講嘉賓,先後主講《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與人物》、《洱海文明與對外交流》、《西南六朝古都與南詔大理國》系列三十二講。28歲時在國內學術界首次提出“中華大古都”、“東南亞古都”的學術新觀點及定義。中華大古都的定義:一是中華歷史上的統一王朝或對中華歷史進程有直接推動作用和重大影響以及對後來中國版圖的完整有重大貢獻的其他王朝都城;二是建都時間占中華四千年王朝史二十分之一及以上,一般為200年以上;三是都城有相當大的規模及影響力;四是當時應為國際化大城市;五是今尚存較大規模的都城遺址和標誌性文化遺產;六是在失去都城地位後,仍然作為當地或一定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持續至今等標準。”構成的四個必備條件,豐富和發展了中華古都文化及“中國大古都”內涵,同時論證提出“大理為中華第九大古都、8-12世紀東南亞第一大古都、中國建都時間第四長的古都、中國持續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先後在2009國際人類學民族學第十六屆世界大會、2010第十三回世界易經大會專題會場上作《論大理國洱海東岸佛教中心的形成與發展》、《論南詔大理國都城規劃建設中易學的運用》學術發言,被媒體成為80後史學怪才、中華古都學的新興代表人物等。著有《大理國新史》(上、下兩冊)、《洱海文明與對外交流》、《8-12世紀東南亞第一大古都》等。2011年9月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個人學術專著《朝聖 魂歸——南詔 大理國》是中國80後第一部民族史學著作及首部全球視野下重塑南詔 大理國歷史地位的鼎新力作,首次提出了1100年前打通太平洋——雲南——印度洋的海陸國際通道和南詔——9世紀下半葉世界第四強國的學術觀點,引起了學術界及社會的震動和反響。蘭曉華

蘭曉華,80後作家、品牌行銷專家、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大連市政府顧問,香港商報傳媒公司副總裁,ICMA會員、中國國土經濟學會高級顧問、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戰略顧問、中國策劃研究院顧問、品牌中國聯盟顧問。服務過雅戈爾、今麥郎、王老吉、搜於特凡客、萬科等知名企業。主要著述有《給市長上課》、《城市行銷》、《中層領導105個執行細節》、《做人有氣度做事有謀略》、《二十幾歲學會選擇三十幾歲懂得放下》等。

領導者必須掌握的口才技巧領導者必須掌握的口才技巧
高連奎

高連奎,財經學者,“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理論提出者,1983年生於河北,2002年進入大學學習自動化專業,對政治學及經濟學研究有獨特興趣,熟讀西方政治學思想史及西方經濟學思想史,從2006年開始以筆名“翰嘯”陸續發表財經及歷史類評論近20萬字,文章曾被人民網、新浪網、網易、騰訊網、鳳凰網、中國經濟網、聯合早報網、中國戰略網等知名網站廣泛轉載,2006年,在聯合早報網發表的《美新財長上台,中國應高度關注》一文,成功預測到華爾街金融危機,2009年初開始專心寫作本書。2010年完成《中國大形勢》學術著作。
中國大形勢》內容:為什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60年,與已開發國家還有那么大差距,為什麼中國人工資那么低,為什麼在中國資產百萬仍不能算作富裕?中國未來是繼續高速增長,還是進入低速增長期?如何才能破解民生難題?本書創造性的以廣視角、大視野,跨越歷史、經濟、政治、社會等多學科,對當前的中國形勢進行了系統而又透徹,全面而又精闢的分析,並提出了將“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發展經濟的首要目標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主張。這也是中國學者首次針對中國的現實發展問題如此系統的提出主張,作者知識之廣博、視野之開闊、思想之高遠、邏輯之嚴謹都是其他作者很難做到的.
目 錄
第一部分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形勢
第一章:中學西漸與西方文明的崛起
第二章 從世界工業革命大潮流看中國的近現代強國之路
第二部分 從世界發展大趨勢看中國
第三章 從華爾街危機看美國模式的脆弱性 
第四章 金融危機下的學者建議與政府應對 
第五章 企業管理中的美國迷信
第六章 從世界經濟大敗局看中國發展道路
第三部分 中國的經濟形勢與出路
第七章 被誤判的中國經濟形
第八章 中國經濟繼續高增長的動力何在?
第九章 中國如何應對危險的金融經濟時代?
第十章 中國學者的思想江湖
第四部分 中國的民生形勢與出路
第十一章:探索中國民生困境的根源
第十二章:中產階級社會的前世今生與中國式借鑑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十三章 中國的民生出路
第五部分 中國形勢總結
第十四章 當前中國形勢的分析

尹西

尹西,中國科技大少年班1996級。畢業後前往哈佛大學,師從施特羅明格?Andrew Strominger ( 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弦理論領軍人物之一)研究弦論,黑洞理論。2006年博士畢業。兩年的博後經歷後,他回到哈佛物理系,成為助理教授,當時僅僅只有25歲。已發表論文20餘篇,被人引用800多次。

祁曉亮

祁曉亮,1999級基科班學生。畢業後師從翁征宇,且與張守晟合作發表了幾篇有影響的工作。2006年底畢業時曾獲香港大學的教職,他放棄了,選擇前往史丹福大學跟隨張守晟做博後。博後期間,在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及相關領域做出一系列原創性工作,在Science,Nature Physics,PRL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多篇,已被人引用300多次。2009年獲UCSB,史丹福大學等美國名校教職,僅僅只有26歲。

胡鵬林

胡鵬林,湖北黃岡人,1980年生,2003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學習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就職於湖北

師範學院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講研究生課程《審美現代性問題研究》、《影視美學》和《文藝學前沿課題研究》,本科生課程《文學理論》和《影視美學導論》。 科研成果:學術專著《文學現代性、《現代性的秩序》。學術論文:《重新審視文學構成》、《文藝批評的價值論與社會主義榮辱觀》、《二十世紀前期中國文學史的知識/權力結構之考辨》。金理

金理,1981年1月生於上海,1999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自本科開始,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另在《文匯讀書周報》、《南方都市報》等報刊雜誌上發表書評60餘篇,並出版專著《從蘭社到〈現代〉》。2003年起主筆《文匯報》中短篇小說評議專欄“期刊連線”,共兩年時間。2007年1月至今,為《小說評論》開設批評專欄“小說的面影”。
2007年《小說評論》從第一期到第六期,“小說的面影”專欄分別登載了金理的6篇文章,包括《“破名”的文學》、《呈現心靈的悸動》、《鄉土詩意的可能性》、《日常生活的文學呈現及意義》、《重申價值敘事的意義》和《溫情主義者的文學信仰》。這位年輕人,文章頗為紮實、開闊,顯露出作者在學術功底、評判視野和批評熱情等諸多素質上的出類拔萃。《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這樣評價金理:“在當代批評家群體中,金理不是引人熱議的人物,然而金理無疑是最有學術潛力和實力的人物之一。金理的批評文字,建立在較深厚的文學背景和文學史實的考察之中,因而視域總是有宏闊感。他的批評表述,讀來突出感覺‘會通’感很強,而他的批評文章總是貫穿著理論感和現實感的統一,顯示了紮實的學術素養和批評熱情。2008年”榮膺“華語傳媒年度批評家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