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年

春,正月,癸卯,太廟四室壞,上素服避正殿。 二月,甲戌,至東都,赦天下。 十一月,丙申,契丹王李失活入朝。

中國紀年

717年,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開元五年

歷史大事

姚崇、宋璟論災異
開元五年(七一七)正月二日,太廟四室壞,玄宗素服避正殿(不敢坐正殿)。時將幸東都,以問宋璟、蘇頲可行否?對曰:“陛下三年之喪未終(睿宗去年六月崩),急於赴東都行幸,看來不合天心,所以降災(壞太廟四室)以示警。請停止東都之行。”玄宗又問姚崇,崇對曰:“太廟屋材皆苻堅時物(苻秦都長安),歲久朽腐而壞,適與陛下赴東都行期相合,並非災異,況天子以四海為家,陛下因關中歉收而幸東都,主張已定,準備已齊,不可失信。但行前應遷神主於太極殿,今修太廟。”玄宗很高興,從之。待崇恩禮更厚,有大政輒諮詢。
復置營州都督府於柳城
營州失陷已二十年,州治已由柳城移幽州之漁陽。現李失活、李大酺皆降,松漠、饒樂二州都督亦已復土委任,故貝州刺史宋慶禮請復置營州。開元五年(七一七)三月,制復置營州都督府於柳城(今遼寧朝陽南),令兼平盧軍使,管內州縣鎮戍皆如舊。以太子詹事姜師度為營田支度使,與慶禮等築之,三旬而畢。慶禮清勤嚴肅,開墾田八十餘所,招安流散,數年之後,倉廩充實,市里繁榮。
郭知運大破吐蕃
自開元二年薛訥等臨洮一戰大敗吐蕃後,吐蕃請和,仍求用敵國之禮,玄宗不許,於是歲歲犯邊,忽和忽戰。朝廷乃以郭知運、王君葵相次為新置河西節度使以捍之。至開元五年(七一七)七月,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果大破吐蕃於九曲。
蘇祿漸強,唐擬擊之
開元三年,唐以蘇祿為左羽林大將軍,金方道經略大使。蘇祿部眾漸強,雖職貢不乏,然有窺邊之志。開元五年(七一七)五月,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獻欲發葛邏祿擊之,玄宗不許。八月,安西副大都護湯嘉惠奏突騎施別部蘇祿果引大食、吐蕃謀取四鎮,圍撥換及大石城,已發阿史那獻與葛邏祿兵擊之。
天兵軍
并州長史張嘉貞上言:“突厥九姓(實為鐵勒部)新降者,散居太原以北,請宿重兵以鎮之。”按:唐所置“軍”,多在沿邊重地,開元四年鐵勒五部來降,唐皆安置於大武軍(朔縣)之北,然未增鎮守之兵;懼其為亂,故於開元五年(七一七)七月新置天兵軍於并州(太原),集兵八萬,以張嘉貞兼天兵軍大使。
復三省官舊名
武后以來,因武周"革命"而官名屢換;近期如開元改元(七一三),並改尚書省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改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改侍中官名為(黃門)監。至開元五年(七一七)九月,中書、門下二省及侍中皆復舊名。
復貞觀對仗奏事之制
貞觀時規定: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諫官與史官跟隨,奏事有失誤,諫官則匡正;不論好壞,史官必記錄。主管官員都要在正式上朝時間內奏事;御史彈劾百官,要服獬豸冠,面向儀仗讀彈文。這樣,大臣就不可能專橫於其君,小人也不可能暗中進讒言。後來許敬宗、李義府執政,辦事不敢公開,奏事要等到撤仗以後,在御座前背著人秘密啟奏。監奏御史(通常是“殿中侍御史”)和待制官(值班官員)只能遠遠站著等他講完;諫官和御史只能隨仗出入,撤仗後的奏事都無從知曉。武后靠嚴刑控制臣下,允許諫官、御史捕風捉影地論事,自御史大夫至監察御史互相攻擊,用奸詐手段陷害對方,公開性的對仗奏事制度全遭破壞。及至宋璟為相,決心恢復貞觀之政,開元五年(七一七)九月十二日制:“自今事非的須(的確需要)秘密者,皆令對仗奏聞,史官自依故事。”
永樂公主嫁契丹王
開元五年(七一七)十一月三日,契丹王李失活來朝。十二月十七日,以東平王(太宗孫)外孫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明年,失活死。七年(七一九)十一月,公主隨失活弟娑固入朝。
於乾元殿編校群書
開元五年(七一七),秘書監馬懷素奏云:“省中書籍散亂訛缺,請選學術之士二十人整理校補。”玄宗許之。於是整理藏書,搜訪逸書,選吏繕寫。命國子博士尹知章、桑泉尉韋述等二十人同刊正。以左散騎常侍褚無量為之使,於乾元殿前編校群書。及整編四部書成,玄宗命百姓、官民入乾元殿東廊觀書,無不驚駭。
新羅王子守忠歸國
開元五年(七一七)新羅王子金守忠自唐歸國,攜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畫像,置於太學。
道岸卒
高僧道岸,光州唐氏子,常居會稽龍興寺。中宗征至京,為菩薩戒師。時江表但知十誦律,不知四分,道岸請帝墨敕執行南山律宗,於是四分律始盛行江淮間。後放還,開元間圓寂。
柳沖卒
沖,自北魏以來,累世簪纓,故精譜學。景龍中修國史及姓族系錄。歷太子賓客,昭文館學士。唐代言譜學者以路敬淳為宗,沖與韋涉略次。
因契丹內附,復置營州於柳城(今遼寧朝陽)。中書省、門下省與侍中都恢復原名(參見713年)。日本吉備真備(片假名制訂人)、阿倍仲麻呂(晃衡)從遣唐使到中國。

《資治通鑑》記載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元五年(丁巳,公元七一七年)
春,正月,癸卯,太廟四室壞,上素服避正殿。時上將幸東都,以問宋璟、蘇頲,對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終,遽爾行幸,恐未契天心,災異為戒;願且停車駕。”又問姚崇,對曰:“太廟屋材,皆苻堅時物,歲久朽腐而壞,適與行期相會,何足異也!且王者以四海為家,陛下以關中不稔幸東都,百司供擬已備,不可失信;但應遷神主於太極殿,更修太廟,如期自行耳。”上大喜,從之,賜崇絹二百匹。己酉,上行享禮於太極殿,命姚崇五日一朝,仍入閣供奉,恩禮更厚,有大政輒訪焉。右散騎常侍褚無量上言:“隋文帝富有天下,遷都之日,豈取苻氏舊材以立太廟乎?此特諛臣之言耳。願陛下克謹天戒,訥忠諫,遠諂諛。”上弗聽。
辛亥,行幸東都。達崤谷,道隘不治;上欲免河南尹及知頓使官,宋璟諫曰:“陛下方事巡幸,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將來民受其弊。”上遽命釋之。璟曰:“陛下罪之,以臣言而免之,是臣代陛下受德也;請令待罪朝堂而後赦之。”上從之。
二月,甲戌,至東都,赦天下。
奚、契丹既內附,貝州刺史宋慶禮建議,請復營州。三月,庚戌,制復置營州都督於柳城,兼平盧軍使,管內州縣鎮戍皆如其舊;以太子詹事姜師度為營田、支度使,與慶禮等築之,三旬而畢。慶禮清勤嚴肅,開屯田八十餘所,招安流散,數年之間,倉廩充實,市邑浸繁。
夏,四月,甲戌,賜奚王李大酺妃辛氏號固安公主。
己丑,皇子嗣一卒,追立為夏王,謚曰悼。嗣一母武惠妃,攸止之女也。
突騎施酋長左羽林大將軍蘇祿部眾浸強,雖職貢不乏,陰有窺邊之志。五月,十姓可汗阿史那獻欲發葛邏祿兵擊之,上不許。
初,上微時,與太常卿姜皎親善。及誅竇懷貞等,皎預有功。由是寵遇群臣莫及,常出入臥內,與后妃連榻宴飲,賞賜不可勝紀。弟晦,亦以皎故累遷吏部侍郎。宋璟言皎兄弟權寵太盛,非所以安之,上亦以為然。秋,七月,庚子,以晦為宗正卿,因下制曰:“西漢諸將,以權貴不全;南陽故人,以優閒自保。皎宜放歸田園,散官、勛、封皆如故。”
壬寅,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大破吐蕃於九曲。
安西副大都護湯嘉惠奏突騎施引大食、吐蕃,謀取四鎮,圍缽換及大石城,已發三姓葛邏祿兵與阿史那獻擊之。
并州長史張嘉貞上言:“突厥九姓新降者,散居太原以北,請宿重兵以鎮之。”辛酉,置天兵軍於并州,集兵八萬,以嘉貞為天兵軍大使。
太常少卿王仁惠等奏則天立明堂不合古制;又,明堂尚質,而窮極奢侈,密邇宮掖,人神雜擾。甲子,制復以明堂為乾元殿,冬至、元日受朝賀,季秋大享,復就圜丘。
九月,中書、門下省及侍中皆復舊名。貞觀之制,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諫官、史官隨之,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諸司皆於正牙奏事,御史彈百官,服豸冠,對仗讀彈文;故大臣不得專君而小臣不得為讒慝。及許敬宗、李義府用事,政多私僻,奏事官多俟仗下,於御坐前屏左右密奏,監奏御史及待制官遠立以俟其退;諫官、史官皆隨仗出,仗下後事,不復預聞。武后以法制群下,諫官、御史得以風聞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監察得互相彈奏,率以險相傾覆。及宋璟為相,欲復貞觀之政,戊申,制:“自今事非的須秘密者,皆令對仗奏聞,史官自依故事。”
冬,十月,癸酉,伊闕人孫平子上言:“《春秋》譏魯躋僖公;今遷中宗於別廟而祀睿宗,正與魯同。兄臣於弟,猶不可躋,況弟臣於兄,可躋之於兄上乎!若以兄弟同昭,則不應出兄置於別廟。願下群臣博議,遷中宗入廟。”事下禮官,太常博士陳貞節、馮宗、蘇獻議,以為:“七代之廟,不數兄弟。殷代或兄弟四人相繼為君,若數以為代,則無祖禰之祭矣。今睿宗之室當亞高宗,故為中宗特立別廟。中宗既升新廟,睿宗乃祔高宗,何嘗躋居中宗之上?而平子引躋僖公為證,誣罔聖朝,漸不可長。”時論多是平子,上亦以為然,故議久不決。蘇獻,頲之從祖兄也,故頲右之。卒從禮官議。平子論之不巳,謫為康州都城尉。
新廟成。戊寅,神主祔廟。
上命宋璟、蘇頲為諸皇子制名及國邑之號,又令別制一佳名及佳號進之。璟等上言:“七子均養,著於《國風》。今臣等所制名號各三十餘,輒混同以進,以彰陛下覆燾無偏之德。”上甚善之。
十一月,丙申,契丹王李失活入朝。十二月,壬午,以東平王外孫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
秘書監馬懷素奏:“省中書散亂訛缺,請選學術之士二十人整經校補。”從之。於是搜訪逸書,選吏繕寫,命國子博士尹知章、桑泉尉韋述等二十人同刊正,以左散騎常侍褚無量為之使,於乾元殿前編校群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