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年
692年,則天順聖皇后長壽元年
歷史大事
始置試官
則天欲以祿位收天下人心,始置試官(試用之官)。天授三年(六九二)一月一日,則天引見存撫使所舉之人,不問賢與不肖,悉加錄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等官,試官既多且濫。時人譏為;“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四齒耙)推侍御史,碗脫校書郎”。然則天政由已出,明察善斷,挾刑賞之柄駕御天下,凡不稱職者,尋即罷黜,或加刑戮,因此當時英賢競為之用。
狄仁傑等被誣下獄
天授三年(六九二),來俊臣誣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司禮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謀反,系獄。仁傑曰:“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先有敕,一問即承反者得減死,因此,仁傑等處之稍寬。仁傑撕衾帛書冤狀,藏於綿衣中,令家人持告,則天覽之,令通事舍人周琳往視,琳不敢得罪俊臣,回奏俊臣所作仁傑等謝死表。鸞台侍郎同平章事樂思晦去年被殺,子不滿十歲,上變得召見,言俊臣欺上壓下,以酷刑令清白者自誣承反,則天稍寤,召仁傑問,知俊臣詐。一月四日,仁傑等減死,貶知古江夏令,仁傑彭澤令,宣禮夷陵令,元忠涪陵令,獻西鄉令,流行本、嗣真於嶺南。俊臣、武承嗣仍請誅之,未允。
泉獻誠冤死
天授三年(六九二),來俊臣向泉獻誠索求錢財不得,誣獻誠謀反,一月九日,下獄縊死。泉獻誠高麗人,高麗大莫離支(相當唐兵部尚書兼中書令)泉男生之子。乾封元年(六六六),高麗內亂,獻誠奉父命來唐求援,拜右武衛將軍。高麗平,居唐,官至右衛大將軍。天授中(六九0至六九二)兼羽林衛。時則天命南北衙擇善射者五人比賽射箭,獻誠第一,上言:所擇善身者皆非漢官,恐四夷輕漢人無善射者,請停此射。則天從之。及死,知其冤,贈右羽林衛大將軍,以禮改葬。
改元如意
天授三年(六九二)四月一日,日有食之,赦天下,改元如意。
禁殺生
則天崇尚佛教,以佛教有戒殺生,如意元年(六九二)五月一日,禁天下屠殺及捕魚蝦。時江淮天旱饑荒,民因不得打魚撈蝦,餓死者甚多。
吐蕃党項羌內附
如意元年(六九二)二月,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內附,分置十州。五月,吐蕃酋長曷蘇帥部落請內附,唐以右玉鈐衛將軍張玄遇為安撫使,率精卒二萬迎之。六月,軍至大渡水西,曷蘇事泄,為國人所擒。又有大首領昝捶率羌蠻部落八千餘人內附,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以昝捶為刺史,於大度西山勒石紀功而還。
查告密虛實
則天臨朝稱帝,告密者不可勝計,則天漸厭之。如意元年(六九二),命監察御史嚴善思按問。善思公直敢言,查告密不實虛伏罪者八百五十餘人。來俊臣等羅織之黨深恨之,誣陷善思,流放�州(今越南榮市)。
武承嗣罷相
如意元年(六九二)五月,夏官尚書李昭德密言於太后曰:“武承嗣權太重,既為親王,又為宰相,恐不利帝位,子猶弒父,況侄於姑焉。”則天悟,八月十六日,以承嗣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為特進,罷知政事。承嗣自伯與父元慶、元爽為則天貶殺,被則天立為則天父士�之後,拜尚輦奉御、襲周國公,遷秘監書,禮部尚書,不久以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垂拱初(六八五),以春官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又改納言,任文昌右相,封魏王。則天臨朝,中宗幽逐,承嗣謂武氏當有天下,意則天傳國於己,乃勸則天改唐為周,盡誅李唐宗室諸王及大臣不附己者,又令張嘉福等請立已為皇太子,遭大臣岑長倩等反對,誣殺之,至此罷相,怏怏不樂,聖曆元年(六九八),怨恨而死。
制獄稍衰
則天臨朝,歷經徐敬業、越王貞等數次以匡復唐業為名的反武起兵,雖皆鎮壓之,猶恐天下不服。繼而革唐為周,稱帝天下,更疑天下之人反己,由是縱恿酷吏,濫殺無辜,陷害忠良,殺唐宗室貴戚數百人,大臣數百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計。如意元年(六九二),諸臣多言酷吏之害。萬年主簿徐堅上言:“太宗之朝,定死刑必三復奏,今一判即行斬決,難免冤濫,且長刑者威福,請依法復奏。”又言:“法官之任,宜擇用法寬平,百姓稱譽者擔任;凡處事深酷,無人望者宜疏而退之。”右補闕朱敬則上言:“革命既成,眾心已定,反者盡誅,無罪不除,今後宜省刑尚寬,絕羅織陷害之源。”又言“李斯相秦,刻薄諸侯,遂至土崩;漢高祖以禮義治國,傳國長久宜誡之。”侍御史周矩上言:“酷吏嚴刑,人皆自誣,豈被告者皆英雄,盡欲求帝王耶?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今滿朝已側息不安,願緩刑用仁。”則天納眾言,於是制獄稍衰。
改元長壽
如意元年(六九二)九月九日,則天以己齒落而更生,改元長壽。改用九月為社。
置北都
長壽元年(六九二)九月,并州(今山西太原南)改置北都,後屢罷屢置。
追封周公孔子
長壽元年(六九二),追封周公為褒德王,孔子為隆道公。
來子�死
長壽元年(六九二),酷吏來子�因事流貶愛州(今越南境),死。子�字武臣,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以南)人。永昌元年(六八九)四月授左台侍御史,則天委之審理制獄。子�無學術,言語蚩惡,然善迎合則天之意,得賜武姓。天授二年(六九一)誣雅州刺史劉行實,弟渠州刺史行瑜、尚衣奉御行成,及兄子鷹揚郎將虔通謀反,誅之,毀其父棺柩。得遷游擊將軍、左羽林中郎將。
四置安西四鎮
長壽元年(六九二),西州刺史唐休�請復取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安西四鎮。垂拱二年(六八六),唐軍敗於吐蕃,四鎮失陷。則天允休�之請,遣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擊吐蕃。孝傑儀鳳三年(六七八)曾任洮河道行軍副總管,從總管李敬玄擊吐蕃,與劉審禮同陷吐蕃,吐蕃贊普以其貌類己父,感而釋之。孝傑既久在吐蕃,知其虛實,因此戰而無不克,十月二十五日,大破吐蕃,收復四鎮。朝廷接受幾度失四鎮之教訓,改派二萬四千漢兵常駐四鎮,代替行軍。此舉朝廷有爭議,宰相狄仁傑曾上表反對,然鎮守軍增強四鎮防禦能力,安西形勢穩定下來,安西都護府置於龜茲,亦未再遷動。
始撰《時政記》
長壽二年(六九二)正月十七日,文昌左丞、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姚濤奏請宰相撰《時政記》。濤以帝王謨訓,不可暫無紀述,然永徽(六五0至六五五)以後左、右史雖對仗承旨,但仗下謀議,皆不預聞,無從記之。請自今以後,仗下所言軍國政要,宰相一人專知撰錄,號為《時政記》,每月封送史館。表上,從之。宰相撰《時政記》自此始。
通鑑記載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
正月,戊辰朔,太后享萬象神宮。
臘月,立故于闐王尉遲伏�雄之子瑕為于闐王。
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見存撫使所舉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始。時人為之語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推侍御史,碗脫校書郎。”有舉人沈全交續之曰:“心存撫使,眯目聖神皇。”為御史紀先知所擒,劾其誹謗朝政,請杖之朝堂,然後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輩不濫,何恤人言!宜釋其罪。”先知大慚。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寧陵丞廬江郭霸以謅諛乾太后,拜監察御史。中丞魏元忠病,霸往問之,因嘗其糞,喜曰:“大夫糞甘則可憂;今苦,無傷也。”元忠大惡之,遇人輒告之。戊辰,以夏官尚書楊執柔同平章事。執柔,恭仁弟之孫也,太后以外族用之。
初,隋煬帝作東都,無外城,僅有短垣而已,至是,鳳閣侍郎李昭德始築之。
左台中丞來俊臣羅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司農卿裴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謀反。先是,來俊臣奏請降敕,一問即承反者得減死。及知古等下獄,俊臣以此誘之,仁傑對曰:“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判官王德壽謂仁傑曰:“尚書定減死矣。德壽業受驅策,欲求少階級,煩尚書引楊執柔,可乎?”仁傑曰:“皇天后土遣狄仁傑為如此事!”以頭觸柱,血流被面;德壽懼而謝之。
侯思止鞫魏元忠,元忠辭氣不屈;思止怒,命倒曳之。元忠曰:“我薄命,譬如墜驢,足�於鐙,為所曳耳。思止愈怒,更曳之,元忠曰:“侯思止,汝若須魏元忠頭則截取,何必使承反也!”
狄仁傑既承反,有司待報行刑,不復嚴備。仁傑裂衾帛書冤狀,置綿衣中,謂王德壽曰:“天時方熱,請授家人去其綿。”德壽許之。仁傑子光遠得書,持之稱變,得召見。則天覽之,以問俊臣,對曰:“仁傑等下獄,臣未嘗褫其巾帶,寢處甚安,苟無事實,安肯承反!”太后使通事舍人周糹林往視之,俊臣暫假仁傑等巾帶,羅立於西,使糹林視之;糹林不敢視,唯東顧唯諾而已。俊臣又詐為仁傑等謝死表,使糹林奏之。
樂思晦男未十歲,沒入司農,上變,得召見。太后問狀,對曰:“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擇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為反狀以付俊臣,無不承反矣。”太后意稍寤,召見仁傑等,問曰:“卿承反何也?對曰:“不承,則已死於拷掠矣。”太后曰:“何為作謝死表?”對曰:“無之。”出表示之,乃知其詐,於是出此七族。庚午,貶知古江夏令,仁傑彭澤令,宣禮夷陵令,元忠涪陵令,獻西鄉令;流行本、嗣真於嶺南。
俊臣與武承嗣等固請誅之,太后不許。俊臣乃獨稱行本罪尤重,請誅之;秋官郎中徐有功駁之,以為:“明主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將順,虧損恩信。”殿中侍御史貴鄉霍獻可,宣禮之甥也,言於太后曰:“陛下不殺裴宣禮,臣請隕命於前。”以頭觸殿階,血流沾地,以示為人臣不私其親。太后皆不聽。獻可常以綠帛裹其傷,微露之於幞頭下,冀太后見之以為忠。
甲戌,補闕薛謙光上疏,以為:“選舉之法,宜得實才,取捨之間,風化所系。今之選人,鹹稱覓舉,奔競相尚,喧訴無慚。至於才應經邦,惟令試策;武能制敵,止驗彎弧。昔漢武帝見司馬相如賦,恨不同時,及置之朝廷,終文園令,知其不堪公卿之任故也。吳起將戰,左右進劍,起曰:‘將者提鼓揮桴,臨敵決疑,一劍之任,非將事也。’然則虛文豈足以佐時,善射豈足以克敵!要在文吏察其行能,武吏觀其勇略,考居官之臧否,行舉者賞罰而已。”
來俊臣求金於左衛大將軍泉獻誠,不得,誣以謀反,下獄。乙亥,縊殺之。
庚辰,司刑卿、檢校陝州刺史李游道為冬官尚書、同平章事。
二月,己亥,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內附,分置十州。
戊午,以秋官尚書袁智弘同平章事。
夏,四月,丙申,赦天下,改元如意。
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殺及捕魚蝦。江淮旱,飢,民不得采魚蝦,餓死者甚眾。右拾遺張德,生男三日,私殺羊會同僚,補闕杜肅懷一�,上表告之。明日,太后對仗,謂德曰:“聞卿生男,甚喜。”德拜謝。太后曰:“何從得肉?”德叩頭服罪。太后曰:“朕禁屠宰,吉凶不預。然卿自今召客,亦須擇人。”出肅表示之。肅大慚,舉朝欲唾其面。
吐蕃酋長曷蘇帥部落請內附,以右玉鈐衛將軍張玄遇為安撫使,將精卒二萬迎之。六月,軍至大渡水西,曷蘇事泄,為國人所擒。別部酋長昝捶帥羌蠻八千餘人內附,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而還。
辛亥,萬年主簿徐堅上疏,以為:“書有五聽之道,令著三覆之奏。竊見比有敕推按反者,令使者得實,即行斬決。人命至重,死不再生,萬一懷枉,吞聲赤族,豈不痛哉!此不足肅奸逆而明典刑,適所以長威福而生疑懼。臣望絕此處分,依法覆奏。又,法官之任,宜加簡擇,有用法寬平,為百姓所稱者,願親而任之;有處事深酷,不允人望者,願疏而退之。”堅,齊聃之子也。
夏官侍郎李昭德密言於太后曰:“魏王承嗣權太重。”太后曰:“吾侄也,故委以腹心。”昭德曰:“侄之於姑,其親何如子之於父?子猶有篡弒其父者,況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為親王,又為宰相,權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太后矍然曰:“朕未之思。”秋,七月,戊寅,以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武承嗣為特進,納言武攸寧為冬官尚書,夏官尚書、同平章事楊執柔為地官尚書,並罷政事;以秋官侍郎新鄭崔元綜為鸞台侍郎,夏官侍郎李昭德為鳳閣侍郎,檢校天官侍郎姚�為文昌左丞,檢校地官侍郎李元素為文昌右丞,與司賓卿崔神基並同平章事。�,思廉之孫;元素,敬玄之弟也。辛巳,以營繕大匠王�為夏官尚書、同平章事。承嗣亦毀昭德於太后,太后曰:“吾任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勞,汝勿言也。”是時,酷吏恣橫,百官畏之側足,昭德獨廷奏其奸。太后好祥瑞,有獻白石赤文者,執政詰其異,對曰:“以其赤心。”昭德怒曰:“此石赤心,他石盡反邪?”左右皆笑。襄州人胡慶以丹漆書龜腹曰:“天子萬萬年。”諧闕獻之。昭德以刀刮盡,奏請付法。太后曰:“此心亦無惡。”命釋之。
太后習貓,使與鸚鵡共處,出示百官。傳觀未遍,貓飢,搏鸚鵡食之,太后甚慚。
太后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每除一官,戶婢竊相謂曰:“鬼朴又來矣。”不旬月,輒遭掩捕、族誅。監察御史朝邑嚴善思,公直敢言。時告密者不可勝數,太后亦厭其煩,命善思按問,引虛伏罪者八百五十餘人。羅織之黨為之不振,乃相與共構陷善思,坐流歡州。太后知其枉,尋復召為渾儀監丞。善思名撰,以字行。
右補闕新鄭朱敬則以太后本任威刑以禁異議,今既革命,眾心已定,宜省刑尚寬,乃上疏,以為:“李斯相秦,用刻薄變詐以屠諸侯,不知易之以寬和,卒至土崩,此不知變之禍也。漢高祖定天下,陸賈、叔孫通說之以禮義,傳世十二,此知變之善也。自文明草昧,天地屯蒙,三叔流言,四凶構難,不設鉤距,無以應天順人,不切刑名,不可摧奸息暴。故置神器,開告端,曲直之影必呈,包藏之心盡露,神道助直,無罪不除,蒼生晏然,紫宸易主。然而急趨無善跡,促柱少和聲,向時之妙策,乃當今之芻狗也。伏願覽秦、漢之得失,考時事之合宜,審糟粕之可遺,覺蘧廬之須毀,去萋菲之牙角,頓奸險之鋒芒,窒羅織之源,掃朋黨之跡,使天下蒼生坦然大悅,豈不樂哉!”太后善之,賜帛三百段。
侍御史周矩上疏曰:“推劾之吏皆相矜以虐,泥耳籠頭,枷研楔A191,摺膺簽爪,懸發薰耳,號曰‘獄持’。或累日節食,連宵緩問,晝夜搖撼,使不得眠,號曰‘宿囚’。此等既非木石,且救目前,苟求賒死。臣竊聽輿議,皆稱天下太平,何苦須反!豈被告者儘是英雄,欲求帝王邪?但不勝楚毒自誣耳。願陛下察之。今滿朝側息不安,皆以為陛下朝與之密,夕與之仇,不可保也。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願陛下緩刑用仁,天下幸甚!”太后頗采其言,制獄稍衰。
太后春秋雖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覺其衰。丙戌,敕以齒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則天門,赦天下,改元。更以九月為社。制於并州置北都。
癸丑,同平章事李游道、王�、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春官侍郎孔思元、益州長史任令輝,皆為王弘義所陷,流嶺南。
左羽林中郎將來子�坐事流愛州,尋卒。初,新豐王孝傑從劉審禮擊吐蕃,為副總管,與審禮皆沒於吐蕃。贊普見孝傑泣曰:“貌類吾父。”厚禮之,後竟得歸,累遷右鷹揚衛將軍。孝傑久在吐蕃,知其虛實。會西州都督唐休�請復取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敕以孝傑為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將兵擊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復取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