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天文年曆的主要內容包括太陽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可供一般天文和測量人員使用。大地測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門用的曆書可以採用基本數據編算。目錄
序言
天文常數
天文常數
行星軌道根數
日曆
日曆
節氣
太陽
世界時和恆星時
太陽直角坐標
太陽球面位置
日出日沒
晨昏蒙影
月亮(黃經黃緯)
月亮(赤經赤緯)
月相
月亮平均軌道根數
月出月沒
地球質心位置和速度(J2000.0平春分點)以及歲差章動旋轉矩陣元素
(J2000.0平春分點至當天真春分點)
貝塞爾日數和獨立日數(以世界時Oh為準)
二階項訂正係數Jα,Jδ
恆星視位置
北極星視位置
從北極星高度求緯度
北極星高度和方位角
天象
天象
行星的星等和離太陽的距角
天然衛星
火衛的大距和星等
木衛的天象和動態
土衛的大距和星等
天衛的大距和星等
日月食
日月食
附表
表1.儒略日
表2.化恆星三時為平太陽時
表3.化平太陽時為恆星時
表4.貝塞爾內插係數
表5.二次差訂正
表6.拉格朗日三點內插係數
表7.蒙氣差
表8.地心坐標計算
表9.陝西天文台短波授時程式
表10.電磁波傳播時間改正
說明
導語
《中國天文年曆》主要包括太陽、月亮和大行星曆表、恆星視位置表和天象預告等內容,供天文工作者和有關科研人員使用。天文年曆從1969年起由本檯曆算研究室編算。此外,該室還編算《航海天文歷》供航海部門使用。自2010年起,天文年曆增加了大行星的主要天然衛星曆表。本書是2011年版本。
序言
《中國天文年曆》主要包括太陽、月亮和大行星曆表、恆星視位置表和天象預告等內容,供天文工作者和有關科研人員使用,天文年曆從1969年起由本檯曆算研究室編算。此外,該室還編算《航海天文歷》供航海部門使用。
迄今為止,天文年曆的編算經歷了兩次較大的改進,第一次是1984年,第二次是2005年,請參看書後的“說明”部分。
在1984年以前,天文年曆採用IAU1964天文常數系統,天文參考系由FK4基本星的位置和自行定義,太陽系歷表主要依據紐康(S.Newcomb)、布朗(E.W.BrOwn)和埃克特(W.J.Eckeit)等人的理論計算。
從1984年起,天文年曆採用IAU1976天文常數系統,並遵循IAU1976、IAu1979和IAU1982的各項決議.太陽系歷表根據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DE200/LE200數值歷表計算.恆星視位置表本應採用FK5系統,但是當時FK5星表尚未完成,因此只能根據IAU決議對基本曆元、時間單位、分點改正、分點運動、歲差常數和光行差E項等因素給予改正,但沒有包含星表系統差改正和個別改正。
在FK5星表完成以後,從1993年起,天文年曆恆星視位置表完全採用FK5系統,其中1125顆原。FK4.星的平位置和自行取自:FK5星表,92顆FK3、GC和。N30星則套用海德堡天文計算研究所提供的計算系統差程式歸算到FK5系統.我們還另行計算了1984~1992年《中國天文年曆》的恆星視位置改正表,刊登在《紫金山天文台台刊》第11卷第3、4期(1992)上,供讀者使用,以使1984~1992年間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曆》中的恆星視位置和1993年以後出版的保持系統一致。
根據IAU2000年第24屆大會的有關決議,從2005年起,天文參考系採用由河外射電源實現的國際天球參考系(IDRS),太陽系大天體基本歷表採用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編制的數值歷表DE405/LE405,天文常數採用IERS規範(2003)和DE405/LE405中的數值,歲差一章動模型採用IAU2000B,天球參考系和地球參考系之間採用基於春分點的系統進行變換,世界時(UTI)採用新的基於無旋轉原點(NRO)的定義,恆星星表數據主要取自依巴谷星表,部分自行取自第谷2星表,部分視向速度取自依巴谷輸入星表.天文年曆從2009年開始,歲差模型採用IAU2006年第26屆大會決議推薦的P03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