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革新橋石器加工場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
發掘領隊:謝光茂
簡介:
遺址位於廣西百色市百色鎮東筍村百林屯南。
里耶古城及出土秦簡牘
時代:戰國末年,秦,西漢
發掘單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處龍山縣文化局
發掘領隊:柴煥波
簡介:
里耶古城現存城址呈長方形,南、西、北三面有護城河,
城內發現通道、作坊、官署建築和古井等遺蹟。古城為戰國晚期楚國修築,後經重修,經歷了秦和西漢早期,絕對年代為距今 2200年前後。緊鄰酉水,有時代和規格與之相應的麥茶古墓群,墓地位於城北1000米處,排列有一定規律,以山頂部墓葬為中心,四周的墓葬依自然地形分布。墓葬的年代在戰國中期至戰國晚期。里耶古城為研究戰國晚期、秦至漢國中原中央政權對湘西地區的行政管理和區域政治提供了資料;古城內的重要遺蹟一號井井深14.3米,井壁用厚15公分、寬近30公分、長2米多的硬質木版用楔卯結構構成,重重相疊,保存完好。井內出土三萬六千多枚秦代簡牘。其中,絕大多數為木質,極少數為竹質,均為毛筆墨書。內容涉及郵傳、歷術、法律、軍事等各個方面,是當時的官署檔案,為研究秦代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提供了極為難得的文獻資料,將極大地豐富對秦代政治經濟制度的認識。
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時代:漢代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何德亮
簡介:
發掘90座中小型墓,分為四個區域,
發掘基本搞清了封土墓葬的堆積形式和形成過程,為如何認識封土墓葬的性質提供了新的資料。墓地完整的棺槨結構、清晰的封填、下葬方式、隨葬品組合和形制特徵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時代和地域特點等,為研究漢代墓葬埋葬制度和埋葬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
臨漳鄴城遺址
時代:北朝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發掘領隊:朱岩石
簡介:
遺址是一座方形木塔的基地,
發掘出土了大量建築構件如磚瓦、柱礎石、石刻構件以及與佛教有關的彩繪佛像、彩繪殘件等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木塔的規模和等級。
該遺址規模宏大、規格較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東魏北齊時期惟一的一座佛寺方形木塔基址,塔基中剎柱礎石、塔基磚函等的發現填補了漢唐考古學的一項空白;對於探討北朝佛寺規制等課題具有重要價值;對研究這一時期佛教塔基的特點和佛教考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
時代:北齊
發掘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常一民
簡介:
徐顯秀墓為平面近方形的磚室墓,
在墓道兩壁、門扉、墓室四壁均繪有彩色壁畫,總面積330餘平方米,畫有各類人物200餘,各色儀仗、兵器、樂器和生活什物若干,物體形象與現實同大。畫面內容紛繁,人物關係複雜,但布局和諧,脈絡清楚。
十分難得的是壁畫氣勢恢宏、色彩斑斕,是目前在山西、河北、河南、陝西、寧夏等省區已發現的北朝晚期磚構壁畫墓中惟一完好的一座。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墓室壁畫的規制、題材以及表現出來的衣飾、車飾、馬具等細部,都提供了珍貴的圖像資料。由於壁畫保存完好,對進一步了解當時墓室壁畫繪製的技法和其反映出的繪畫藝術水平,對中國繪畫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墓葬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內容,如墓室殘存的一枚嵌寶石戒指,為西方傳入之物,為民族融合盛況的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資料。
巴東舊縣坪遺址
時代:六朝—宋
發掘單位:湖北省文物局、武漢大學、武漢市考古所
發掘領隊:王然
簡介:
遺址文化內涵上自商周,
遺址中唐宋歷史時期的建築遺址的構築與布局是整體規劃、一次施工完成的。以衙院為中心,東為居住區,西為文化設施和倉儲區。街道與巷道的布局很有規律。其風格講究平穩對稱,建築特點是高台平地立柱、木構梁架,與一般民居採用的乾欄式建築風格迥然有異,體現出官府的氣派。作為唐宋時期的山區縣城,保存如此完整,在三峽地區尚屬首見,在全國也極為少見。宋代巴東縣城的整體揭露,為研究我國唐宋時期縣級城址和有關城市規劃史、城市建築史方面,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資料。
延邊西古城城址
時代:唐
發掘單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宋玉彬
簡介:
唐代渤海政權和中原一樣,
西古城城址規範的建築布局,威嚴的建築氣勢,高標準的建築材料(大量的釉陶製品)顯示出的禮制等級制度,可以認定西古城城址是渤海中京顯德府故址。發掘為“西古城渤海中京說”提供大量佐證。同時也為渤海文化研究這一國際性的學術課題,帶來諸多新的研究視角。
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基址
時代:金
發掘單位: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領隊:李陳奇
簡介:
2002年3—4月,為配合綏滿公路(301國道)擴建工程,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阿城至尚志沿線進行考古調查,阿城劉秀屯發現一處大型建築基址,並於5——11月進行了大規模揭露。
劉秀屯宮殿基址位於金上京故址東郊。經發掘與鑽探得知,宮殿基址朝向正東南,由主殿(前殿)、過廊、後殿、正門及迴廊組成,占地面積50000餘平方米。本年度對主殿、過廊、後廊和東北角迴廊進行了發掘,揭露面積10000平方米。正門位於東北迴廊正中;主殿與正門對稱,位於西北迴廊正中;後殿位於主殿之後;過廊為連線主殿和後殿之通道;迴廊呈正方形,邊長184米。主殿台基全部夯築且高於地面,四周以多層青磚包砌,牆基寬約1.3米。其規模龐大,面積3823平方米。結構複雜,由正殿、露台、兩側挾屋和後合組成,總體布局呈對稱多邊形。正殿呈長方形,面積2100平方米。表面清晰可見排列有序的劉秀屯宮殿基址是我國傳統禮制建築的罕見實例,它的發現與發掘,對研究宋金時期政治體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建築風格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在中國建築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時代:元
發掘單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領隊:楊軍
簡介:
2002年6月,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在改造老廠房時,發現地下有古代釀酒遺蹟,李渡酒業有限公司立刻報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掘,揭露和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遺蹟和遺物,獲得重要成果。
已發現面積約15000平方米,發掘面積約250平方米,發現元代酒窖,明代水井、晾堂、酒窖、爐灶、蒸餾設施、水溝、牆基等釀酒遺蹟,布局配套,完整齊全。
在以澱粉質為原料釀酒的各種方法中,特別是糖化、酒化同時進行和半固態發酵方法的運用以及這兩項技術的巧妙結合,在釀酒工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科學價值,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李渡酒正是運用此法從民間釀酒中發展起來的。本次發掘證明,李渡釀造蒸餾酒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歷經明清,連續不斷,發展至今,是繼四川成都水井坊之後我國發現的又一處時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且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古代燒酒作坊遺址。它為中國蒸餾酒釀造工藝起源和發展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寧波元代慶元路永豐庫遺址
時代:元
發掘單位: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領隊:諸曉波
簡介:
2001年3月,寧波康萊特房地產開發公司準備在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的市公安局地塊(寧波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域——原唐宋子城遺址)進行建設,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9月在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的基建工程範圍內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至11月揭露面積1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遺蹟和遺物。2002年3月再次進行搶救性發掘,擴大發掘面積2500多平方米,發現布局相對完整的以元代慶元路永豐庫為核心的宋元明時期大型衙署倉儲機構遺址,並發現了匯集大多數宋元時期江南和中原地區著名窯址的陶瓷器等大量遺物。是迄今為止寧波最重要的城市考古新發現。同時,該建築遺址的出土,是我國新發現的一種古建築構造做法,對中國古建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永豐庫遺址保存完整,布局清晰,是首次發現的我國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庫遺址,是寧波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標誌性的不可再得的珍貴遺址,也是寧波城市發展過程中能夠保留下來的惟一一處大型元代建築遺址,為宋元考古提供了重要實例,也為宋元對外貿易港口城市保存了一處無可替代的歷史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