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震歷史
古代 歷史上有記載的天津地震:
成化十七年(1481年)5月24日順天府薊州及遵化縣地震。六月一日又有震聲,日凡三次。
弘治八年(1495年)8月9日順天府薊州、遵化等城,及永平府灤州各地地震有聲。
弘治九年(1496年)2月14日薊州及遵化縣兩次地震,俱有聲如雷。
正德六年(1511年)11月12日京師地震,河間、保定2府,薊州及寶坻等8縣同日震,皆有聲如雷,動搖房屋。
嘉靖二年(1523年)8月28日薊州子、卯、午時地震3次。未時雨雹如栗大,遵化尤甚。
嘉靖三年(1524年)8月23日天津地震,聲響如雷,動搖住房,民皆驚恐。
萬曆四年(1576年)2月26日薊遼地震,次日復震,灤河斷流。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3月6日天津衛地震有聲。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9月30日天津各處地震,“有聲如雷”。
現代
據1980年以來的資料統計,天津及周邊地區兩個月內先後發生兩次4級以上地震的情況共出現過10次,平均每3年1次;1級以上地震平均每月3次,2級以上地震平均每月1次,就是說,天津每月都會發生2—4次地震。
最近一次地震,2012年8月26日上午7時13分35秒,在天津市寶坻區發生了3.3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9.60度,東經117.40度,震源深度6.5km。震中地區少數人有感。
天津簡介
天津(Tientsin),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為燕王朱棣所起,因這裡是他到京城奪取王位時的渡口,所以起名為天津,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自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設衛建城。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衛合一,歸併於天津衛。
天津,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是中國大陸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的三大中心之一。經歷600餘年的滄海桑田,特別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近代百年看天津”,成為世人共識。天津市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環渤海灣的中心,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扼守京畿。
天津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北部的渤海灣,擁有中國第四大的工業基地、第三的外貿港口。有超過1000萬人居住和生活在天津地區。天津解放前為亞洲第二大城市,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的天津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隨著改革開放,天津逐漸背上了過去的包袱,沒有及時實現發展的轉型。在經濟上一度落後於其他城市。自從2006年濱海新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政策後,天津重新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
2009年11月10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天津市調整濱海新區行政區劃,使得
天津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代。天津將承辦2013年第六屆東亞運動會。
天津北方網訊:4月21日8時2分,天津市地震局派出由6人組成的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趕赴四川蘆山,開展災情調查與評估等工作。
四川蘆山7.0級地震發生後,按照中國地震局統一安排部署,經市領導同意,天津市迅速派出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於4月21日早晨乘機趕赴四川災區支援抗震救災工作。
此次派出的6人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以市地震應急保障中心主任邱虎為隊長、市震害防禦中心副主任楊緒連為副隊長。工作隊於21日上午抵達成都雙流機場後,即刻趕赴地震災區現場指揮部報到,並迅速開展工作。
天津市地震局局長趙國敏表示,作為地震專業技術人員,天津地震局將在災區開展科學救援,按照指揮部統一安排,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工作。並及時與後方保持信息暢通,確保完成指揮部交給的各項救援工作任務。
據我國地震台網測定,台北時間2012年8月26日7時13分35秒在天津市寶坻區(北緯39.6度,東經117.4度)發生3.3級地震,震源深度6.5公里。據初步了解,地震造成寶坻區少數人有感。
震後,市地震局立即啟動地震應急預案,開展有感地震應急回響行動。市地震局及時召開緊急震情會商會,分析認為:此次地震為寶坻區正常地震活動,近期天津地區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