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圖案
郵票信息
志編號 1999-2 名稱 漢畫像石(T) 全套枚數 6 全套面值 6.00元 發行機構 國家郵政局 整版枚數 50(5×10) | 版別 膠版 發行日期 1999-3-16 全套售價 6.00元 印製機構 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設計者 呼振源 |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6-1 牛耕 0.50 40×30 P12 2603.35 6-2 紡織 0.50 40×30 P12 2603.35 6-3 舞樂 0.50 40×30 P12 2603.35 6-4 車馬出行 1.50 40×30 P12 2438.35 6-5 荊軻刺秦王 1.50 40×30 P12 2450.85 6-6 嫦娥奔月 1.50 40×30 P12 2450.85 |
郵票介紹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漢代文化是佛教全面影響中國之前的文化,是比較純淨的中國本土文化。它所記載的,不僅是漢代(西漢、東漢)的,還有大量的先秦及遠古的文化。漢畫所反映的,正是中國前期的這段歷史。而保存至今比較完整的,又多是密布於漢代墓室四壁、石槨四周,以及祠堂牆面、樑柱、門楣等處的石刻畫,其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男耕女織、騎射田獵、仕宦家居、社風民俗等,極其龐雜;而在形式上,又不拘泥於某一表現樣式的藝術,它既有許多寫實性較強的作品,又隨處可見恰當的變形和誇張,形象多彩而豐富。其雕刻技法的洗鍊,繪畫技巧的嫻熟,代表了漢代藝術的最高成就,它同保存下來的漢畫像磚一道,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是研究漢代及漢代以前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
為展示中國古代石刻的這一偉大成就,國家郵政局發行了這套郵票。6幅畫面分別選取漢畫像石分布最為集中、題材最具代表性的山東、江蘇、河南、陝西、四川等地的精品。
第1圖[牛耕]原石高116cm,寬52cm,1962年出土於陝西綏德縣四十里舖,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畫面原分兩格,上格為衛士執戟立於楹柱旁,下格為牛耕圖,郵票圖案只選取了下格。中國的牛耕出現在春秋末葉,但真正使用並推廣則是在漢代。那時除以中原為主的北方地區外,西北邊防因屯田的需要,亦是漢代重點推行牛耕的地區。漢武帝時發明了二牛三人的耦犁,到西漢晚期,又出現了一人扶犁並驅兩牛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牛耕圖》所表現的,即是這種先進的耕作法。圖中兩牛抬扛並列前行,犁衡搭於兩牛頸部,衡引一長轅犁;農夫扶犁舉鞭驅牛,小童隨後手提小袋點播下種,生動地刻劃出一幅春耕場景。
第2圖[紡織]原石高99cm,寬216cm,1957年出土於江蘇徐州市銅山縣單集鄉洪樓村,現藏南京博物院。畫面原分為兩層,上層為人物故事;下層為一座莊園,其右側是達官顯貴們正在高堂上欣賞庭院中伎人的樂舞表演,而左側則為郵票圖案所選取的紡織圖。畫面上清晰地呈現出漢代紡織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調絲,一人絡絲、並絲,一踏機織作,這三位紡織女密切合作,協調統一,表現得淋漓盡致。圖中所使用的腳踏提綜式斜織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織布工具,歐洲到6世紀才出現這種裝置,到13世紀才廣泛套用。
第3圖[舞樂]原石高108cm,寬58cm,本世紀30年代出土於江蘇徐州沛縣古泗水,1944年曾被日本人盜運到連雲港準備偷運出境,後被追回,現藏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原圖分為三層,上層是舞樂圖,中層是六博對飲,下層是車馬圖。郵票圖案選取的是上層,圖中1人撫琴彈奏,旁邊1人似在伴唱,在悅耳的樂聲中,舞女舒展長袖,翩翩起舞,右邊1人在几案上做“倒立”表演;展現出一片歌舞昇平的優美畫面。長袖舞是漢代的宮庭舞蹈,它翹袖折腰,舒展奔放,成為代表漢朝時代特徵的舞蹈樣式,因而此圖是研究漢代音樂舞蹈的珍貴文獻資料。
第4圖[車馬出行]原石高47cm,長1100cm,1953年出土於四川成都北門外4公里處的天回鎮羊子山一號墓,由墓的左、右壁連線而成,現藏重慶市博物館。畫面是一組雄奇壯觀的官吏出行佇列,刻有軺車12輛,騎吏34人,步卒18人,馬56匹,氣勢磅礴,浩浩蕩蕩。郵票圖案選取出行佇列中的一駕主車,車前有2位持戟騎士導引,後有1騎士斷後,主人高冠博帶端坐於3駕馬車之上,威風凜凜,充分顯示出地位的高貴,在導騎與主車之間的空白處,刻了一隻撒腿疾奔的山兔,喻意車騎的快速,這與“馬超飛燕”象徵馬的迅捷如出一轍。
第5圖[荊軻刺秦王]原石高97cm,寬70cm,現存於山東嘉祥縣武宅山北麓的武氐祠。該祠內描繪這一故事的石畫有3處,分別刻在武梁祠、前石室、左石室中。郵票所選為左石室中的一幅,原畫分為3層,第1層刻齊相管仲射小白的故事,第3層刻伏羲、女媧故事,第2層即是郵票上的圖案。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載於《史記·刺客列傳》。畫像上,樊於期的頭顱裝在盒中放在柱旁,匕首穿在銅柱上,荊軻被御醫夏無且死死抱住,秦王轉身拔劍,而荊軻的助手秦舞陽嚇得癱倒在地上。畫面生動地刻劃了圖窮匕現一瞬間的緊張情景,成功地塑選了故事中的各種人物。
第6圖[嫦娥奔月]原石高55cm,寬105cm,1964年出土於河南南陽市西關新華鄉漢墓,現藏南陽市西郊臥龍崗上漢畫館。圖中左方刻一圓月,內有蟾蜍。人首蛇軀的嫦娥騰然升空,周圍雲氣繚繞,繁星點點,表現了嫦娥奔入月宮的壯觀景象。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早在商代的典籍中就有記述,到了漢代已十分流行。傳說后羿得到西聖母的長生不老藥,被妻子嫦娥偷吃後,便不由自主地飄向月宮,充滿了奇幻浪漫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