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0 古代書院(T)

1998-10 古代書院(T)

1998-10 古代書院(T)是由中國國家郵政局於1998-4-29發行的一套紀念郵票,設 計 者 楊文清、李德 。全套枚數 4 枚。

郵票圖案

1998-10 古代書院(T)1998-10 古代書院(T)

郵票信息

志編號 1998-10
名稱 古代書院(T)
全套枚數 4
全套面值 4.00元
發行機構 國家郵政局
整版枚數 40(4×10)
版別 膠版
發行日期 1998-4-29
全套售價 4.00元
印製機構 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設計者 楊文清、李德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4-1 應天書院 0.50 50×30 P12 4199.9
4-2 嵩陽書院 0.50 50×30 P12 4199.9
4-3 嶽麓書院 1.50 50×30 P12 3149.9
4-4 白鹿書院 1.50 50×30 P12 3149.9

郵票介紹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它是以私人創辦為主,積聚大量圖書,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和學術的繁榮都發生過重要作用。
中國古代書院的優良傳統和教學經驗,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上的珍貴遺產,其影響已遍布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至今在這些國家仍有不少書院,而且對我國現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這套《古代書院》特種郵票,取材於北宋四大書院。設計者採用高清晰度掃描製版工藝,層次細膩清楚,體現出一種書院特有的寧靜安祥、古樸典雅的書卷氣息。

第1圖【應天書院】原址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因商丘古稱睢陽,所以又稱“睢陽書院”。始建於五代後晉時期,創辦者是樂為教育的楊愨。後楊愨的弟子戚同文繼承師業,成為一代經師,至北宋初年,他培養的學生中科舉者多達五、六十人。戚同文去世後,於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商丘富戶曹誠出資就其地築學舍150間,聚書1500餘卷,廣招生徒,盛況空前。這所書院因迅速發展,人才輩出,很快得到朝廷的嘉獎,賜匾額“應天府書院”,從此取得了官學地位。公元1017年,23歲的范仲淹慕名前來求學,苦學5年,考中進士,並成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不久,朝廷將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宋時,稱商丘為南京),成為國家的最高學府之一。公元1027年,知府晏殊聘范仲淹主管學府,他以育天下英才為己任,培養了大批人才,使應天書院達到了鼎盛時期。他在《南京書院題名記》中記述了書院的沿革和辦學經驗。在北宋四大書院中,唯有應天書院建於平原鬧市,因而不斷遭受兵災戰亂之禍,歷盡黃河水息災害,雖幾經修整,終難保全,現僅存有月牙池、大成殿、明倫堂等建築。郵票畫面為其全景構圖(系採用復原規劃圖進行設計),表現了應天書院的古樸滄桑。

第2圖【嵩陽書院】原址在河南登封太室山(嵩山東峰)。原名嵩陽寺,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始建。隋唐時名嵩陽觀,五代後周改為太乙書院,宋初又名太室書院,仁宗景稿二年(1035年)始更名為嵩陽書院。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及范仲淹、司馬光等都曾在此講學,據說《資治通鑑》就是司馬光在這裡及附近的崇福宮寫成的。書院門前有唐天寶三年“聖德感應頌碑”,高8米,寬2米,書法道勁,雕刻亦見功力。院內有漢武帝游嵩岳時所封的“三將軍柏”,現尚存2株。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書院重建,後又增建了書院別墅、藏書樓、講堂、道統祠等,規模日漸宏大。耿介、湯斌等儒學大師又先後在此講學,均以闡發程朱理學,繼承孔孟道統為己任,以立志、存養、窮理、力行、虛心、有恆為教育原則,培養了不少文人學士。郵票畫面為可窺其局部的敞開的大門,表現了嵩陽書院的隱秘幽深。

第3圖【嶽麓書院】原址在湖南長沙嶽麓山。最初由唐末五代僧人智睿在此辦學。宋開寶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創辦書院。至宋鹹平二年(999年)太守李允進行擴建,增設書樓、禮殿,並請得國子監賜書,使之規制完備。宋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召見院長周式,賜“嶽麓書院”匾額及內府書籍,由此名聞天下。南宋時由著名理學家張拭主教,“造就人才、傳道濟民”為辦學宗旨,成為湖湘學派的主要基地。其間,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來此,與張拭會講《中庸》之義,手書“忠、孝、廉、節”,刻在前廳左右兩壁,開啟了閩學和湖湘學派的交流,時有“瀟湘洙泗”之說。後朱熹任湖南安撫使,再度興學嶽麓,朱、張之學成為嶽麓學統。宋代及明末,書院曾兩度毀於戰火。清恢復辦學,雍正十一年列為省城書院,藏書達萬卷以上。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巡撫趙爾巽改為湖南高等學堂。辛亥革命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25年改為湖南大學,1984年該校設立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1988年1月,嶽麓書院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以來,書院歷經兵火,屢廢屢修,現尚存附屬建築文昌閣、御書樓、六君子堂、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經堂、赫曦台、自卑亭等。郵票畫面為其翠竹掩映下的大門,表現了嶽麓書院的秀美幽靜。

第4圖【白鹿書院】原址在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東南。唐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隱居讀書,渤養白鹿以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後於其地建台榭,號為白鹿洞。唐末兵亂,高雅之士來洞讀書,顏真卿之孫顏翠曾率弟子30餘人授經洞中。南唐時就遺址建學館,稱廬山國學。宋時改名白鹿洞書院,設官師,學生常達數十百人。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軍守時,派人主持修復白鹿洞書院事宜。他為書院置田建屋,充實圖書,確定方向,訂立制度,延請名師,並親自教導生徒,質疑問難。他教學以學生自己讀書、自己理解為主,並以講會、文會、師會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他以勿事科舉勉勵學生,希望他們專心求學,莫問世事,莫羨榮華。他擬訂的《白鹿洞書院條規》,不僅成為後世書院和各種地方學校所共同遵循的制度,而且影響了整個封建教育的發展。南宋教育家陸九淵也曾在這裡講過學,留有《白鹿洞書堂講義》。史學家、教育家呂祖謙撰寫的《白鹿洞書院記》,記述了書院的始末。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亦曾講學於此,留有文字。清鹹豐初年毀於兵火,同治年間重建。清末改為江西林業學堂。民國初年,康有為曾為書院題額。新中國成立後逐步修整,建立了自鹿洞書院文管所。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院內現有聖殿、御書閣、彝化堂等;院外有獨對亭、枕流橋、華蓋松、釣台等;後山洞中有石鹿。還有存碑百餘塊,其一為“紫陽手植丹桂”碑石(紫陽即朱熹)。此外,書院學規為朱熹手刻;《白鹿洞歌》為紫霞道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所作等。郵票畫面為其雄偉厚重的大門,表現了白鹿書院的輝煌興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