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5 茶(T)

1997-5 茶(T)

1997-5 茶(T)是郵電部發行,由河南省郵電印刷廠印刷,全套面值為 4.00元,郵票設計者是任宇。

郵票圖案

1997-5 茶(T)1997-5 茶(T)

郵票信息

名稱 茶(T)
版別膠版
全套枚數 4
全套面值 4.00元
發行機構郵電部
原作者:(4-2)羅珏[雕塑]、(4-3)嚴鍾義[攝影]、(4-4)明·文徵明[繪畫]
志編號 1997-5
整版枚數 40(10×4)、40(4×10)
發行日期 1997-4-8
全套售價 4.00元
印製機構 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設計者 任宇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4-1 茶樹 0.50 30×50 P12 3149.75
4-2 茶聖 0.50 30×50 P12 3149.75
4-3 茶器 1.50 50×30 P12 2551.75
4-4 茶會 1.50 50×30 P12 2551.75

郵票介紹

我國是茶樹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國家。早在50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人知其味而煎其香了。據唐代陸羽《茶經·六之飲》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神農本革經》中也寫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但是,茶最早並不是作為飲料,而被當作一種藥材。在先秦古籍中,把茶寫作荼,稱茶為“苦荼”。東漢華佗所著《食論》中說:“苦荼久飲,可以益思。”《神農本草經》載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輕身,明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茶含有咖啡鹼、茶單寧和各種維生素,具有興奮解倦,利尿滅菌、去熱消食之功能。茶被當作飲料之風,大約始於西漢。漢宣帝時的王褒於公元前59年所著《僮約》中有“武都買荼,楊氏擔荷”、“烹荼盡具,醣已蓋藏”的描述。西漢末年,四川蒙山甘露寺的禪師吳理直曾在石欄內栽植7棵茶樹,高1尺左右,採制成茶,飲之能治病疾,被認為是“仙茶”。於是,蒙山茶遠近聞名,並成為貢茶,每年只採集66片芽葉,貯存在兩個銀瓶之內,進貢京都,供皇帝之用。東漢時,廬山不少寺院的僧倡競摘野茶,並將其移植於寺園之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一帶飲茶風氣很盛,並逐步進入宮廷。

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中國茶葉也逐漸傳到國外。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從我國帶去茶籽種在賀滋縣。公元828年,又傳到朝鮮。16世紀下半葉,傳人歐洲,但只是把茶葉當作標本保存,還不曾飲用。公元1657年,一位法國醫生寫文章,稱中國茶葉為“神草”,說可以和聖酒仙藥相媲美。一直到18世紀,茶葉才開始在歐洲被作為飲料。明萬曆年間(1600年),俄國人波波夫從我國運去茶種,並帶去中國工人,開闢了茶園。清順治時(1644—1661年),茶葉傳到英國。1684年,印尼從我國輸入茶籽,進行種植,1780年,茶的製作法傳人印度。1893年傳人斯里蘭卡。此後,隨著海運交通的不斷發展,中國茶葉傳到世界各地。19世紀下半葉,我國的茶葉生產和茶葉貿易進入了全盛時期。1866年,我國的茶葉出口量高達260多萬擔,占當時世界茶葉貿易的80%以上。這醇香可口、有益健康的中國飲料,早已受到國外人士的喜愛,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飲茶之風非常盛行,並且出現了不少別具特色的茶葉品種,如朝鮮雪綠茶、印度和斯里蘭卡的紅茶、日本的碾茶和玉露茶、倫敦的拼配茶、美國的速溶茶等等,更有源於中國但具其自身創造特點的“日本茶道”等海外茶藝形式等等。茶葉與咖啡、可可被公認為世界三大飲料,且排在首位,成為飲料之王。

第1圖【茶樹】在我國茶樹品種資源的寶庫中,各個品種類型,應有盡有。其中有許多珍貴的名種,如品質優異的紅茶名種雲南大葉種,高產優質的綠茶名種福建福鼎白毫,香味甜美的烏龍茶名種鐵觀音、水仙等。茶樹的命名,更是別具特色,充滿文化韻昧,有的以葉形命名,如佛手、仙人掌、柳葉;有的以香味命名,如肉桂、苦瓜、桃仁;有的以其綜合特徵來命名,如佛手的香味象香櫞,故名香櫞,或雪梨等等。郵票畫面上主圖為1棵已有約千年樹齡的過渡型古茶樹,它介於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間,已有人工馴化的痕跡,1992年才被發現確認,至今仍枝繁葉茂地生長在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富東鄉邦崴村新寨象腳寨邊海拔1900米的坡地上。它是布朗族先民濮人對野生茶樹馴化培育的產物,“填補了世界茶樹發展史中從野生型到栽培型之間作為過渡型的一個重要缺環。”郵票畫面為這棵老樹的真實照片,它是中華古茶文化遺址的代表之一,也是“茶樹原產於中國”、“飲茶源於中國”論點的有力物證,在中國茶史、世界茶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第2圖【茶聖】郵票畫面主圖為豎立在茶都杭州龍井茶園中國茶葉博物館外的陸羽塑像。該塑像高3米,用不鏽鋼澆注,外表仿古銅色,表現的是40歲左右的陸羽左手端茶碗,右手持《茶經》的形象,原作系杭州市城雕室的羅珏先生。陸羽(公元733—804年),字鴻漸,唐代復帥l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自21歲始便矢志研究茶學,足跡遍歷鄂、川、豫、蘇、淅、贛等地,查訪、品評名茶名泉,採集各類茶葉標本,收集民間茶事。760年抵達浙江湖帥I,隱居苕溪,潛心著作,撰寫《茶經》。歷時20年,於780年寫成出版。《茶經》共3卷,10節,約7000字,它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前我國種茶的經驗和作者切身的體會,論述了茶的起源、種類、特性、製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用茶的藥方等,這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學的科學專著,從宋代起,陸羽便被尊為“茶聖”,民間將它奉為“茶神”,確當之無愧。郵票畫面背景為我國唯一的茶葉博物館,四周有龍井茶園。該博物館是國家旅遊局與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共同建造的,於1991年4月正式開放。該館設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友誼等6個展廳。郵票上的西湖龍井為小葉茶代表,恰與第一圖上的千年古樹,即普洱大葉茶互為補充。

第3圖【茶器】從神農視茶為藥材,到後來將茶葉碾成細末,加上米粉和油鹽製成茶團或茶餅,飲時搗碎加調料和小煎煮成茶粥食用,和唐朝以後陸羽創煎茶之法從而使人類飲茶方式從根本上改為飲用,以及在此基礎上出現的“清飲品茗”,這一系列的飲用方式的發展進化,必然產生歷代為飲茶而製作的各種造型、質地和色澤各異的器皿,即茶具。陸羽在《茶經》中,記述了茶具共18種,包括:生火具風爐、火夾等;煮茶具大口鍋、交床(支架)等;烤、碾、量茶具小夾子、碾子、籮篩等;水具水方(盛水器)、濾水器、攪水木棍等;鹽具(加鹽和取鹽用具),清潔具,藏儲用具畚(可放茶碗10隻),都籃(放全部茶具的大竹籃)及列具(碗櫃),飲茶具主要是各種茶碗。自唐以後,茶具製作更為精細,用料更為考究,並形成系列套具。郵票畫面主圖為鎏金銀碾槽和銀碣軸(碾),是碾碎茶葉的器具,其形制與中藥碾槽相同,待茶葉在槽中被碾碎後,即置於茶籮申過篩,籮下的細末便可煮飲。這兩件茶器是1987年於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系唐僖宗李儇少年時代所用,後為表達對佛的虔誠和對父皇懿宗的悼念而供奉在該寺中。該組茶器還有焙炙器、炙茶器、籮茶器、取茶量具、貯茶器、貯鹽器、點茶器、燒水侯湯器、擊佛用具等10多件,材質昂貴,製作精緻,由此可以推想當時宮廷茶道的奢華、繁縟、莊嚴和講究。

第4圖【茶會】品茗吟韻,歷來是封建帝王、學者名流、文人雅士的嗜好,也是待人接客、進出酒家、宴席的常事,聞其香,品其味,辯其優劣,實為人生之一大樂事。唐代盧仝有詩1首,名《七碗茶》,將飲茶之妙盡現其中,他寫道:“一碗喉勿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由此,可以理解人們對茶館、茶樓、茶亭之處的留戀。以茶會友,品茗交友,歷代留下不少佳作名篇。晉代杜育的《香茗賦》和左思的《嬌女詩》,是我國最早讚美茶的詩賦。杜甫、李白、自居易、劉禹錫、蘇軾、陸游和“楊帥I八怪”等,他們都不僅喜歡品茶,且留下大量茶詩。蘇東坡在杭州任太守時,在虎跑、龍井等處煮泉品茗,寫下“從來佳茗如佳人”之佳句。描繪茶會、品茗的繪畫作品,更是屢見不鮮,周防的《茶圖》、《聽琴啜茗圖》、劉松年的《鬥茶圖卷》、唐寅的《事茗圖》、程十髮的《評茗圖》等等,都是反映茶事的名畫。郵票畫面為明代吳門畫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文徵明的紀實之作《惠山茶會圖》局部。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初名壁,後以字行,更字征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為詩、書、畫三絕的名士,談泊仕途,陶醉於書畫詩文的創作、鑑賞與切磋之中。《惠山茶會圖》是它記錄1518年清明時節,偕好友蔡羽、湯珍、王寵在無錫西部惠山遊春,煮茶品茗、賜詩吟誦的情景,是文徵明中年時期的得意之作。該長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郵票畫面只選取了原畫的左半部分,內容高雅,健康,從中可以領略到我國古代文人茶道中,以茶會友,清節勵志的進取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