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第十四屆世界盃足球賽,於1990年在 義大利舉行。決賽中, 西德以1–0戰勝了 阿根廷,第三次捧起了世界盃獎盃。 奪得三次冠軍和三次亞軍的西德隊成為當時世界盃比賽中最成功的球隊,直到1994年 巴西隊第四次奪得世界盃,這個地位才被動搖。西德隊主教練 弗朗茨·貝肯鮑爾也是繼巴西的 馬里奧·扎加洛之後以球員(1974年)和教練身份兩次奪得世界盃冠軍的人。弗朗茨·貝肯鮑爾也是首位以隊長和教練兩次奪得世界盃冠軍的球員。 比賽概況
本屆比賽的規程與上屆相同:24支參加決賽階段的球隊分成6個小組進行 循環賽。6個小組第一名、6個小組第二名以及4個成績最好的小組第三名將進入 淘汰賽,直到決出冠軍。有三個國家是首次參加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分別是 哥斯大黎加、 愛爾蘭和 阿聯。 本屆比賽首場就爆出冷門。衛冕冠軍阿根廷隊在開幕戰中以0–1不敵喀麥隆,之後非洲雄獅喀麥隆隊表現驚人,闖入了半準決賽,並與英格蘭隊鏖戰到加時賽,才以2–3抱憾而歸。這也是當時非洲球隊所取得的最好成績。38歲的喀麥隆老將羅傑·米拉為了世界盃特地復出,並且成為本屆比賽中最耀眼的球星之一,他也以大大超過一流球星平均退役年齡的記錄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米拉大叔”。
阿根廷隊雖在首場失利,但之後一直被幸運之神眷顧,分組賽僅能以小組第三名晉級次圈後,他們在16強賽面對巴西,本來巴西全場占盡優勢,但欠缺運氣的巴西隊始終未能攻進進球,全場沒有什麼攻勢的阿根廷卻在完場前數分鐘偷擊得手,攻入全場唯一進球,結果阿根廷以1-0擊敗了巴西隊晉級。之後阿根廷又憑互射十二碼球僥倖淘汰南斯拉夫晉入四強。半決賽中,他們與東道主義大利在加時賽戰成1–1後,結果衛冕冠軍阿根廷再次幸運地於互射十二碼一役中戰勝了對手,而義大利則繼28年前之智利後成為第二季軍東道主。
不過今屆冠軍落在連續三屆都打入世界盃決賽的西德手中。西德隊先在十六強以2-1淘汰荷蘭,報卻了兩年前在歐洲國家杯被對手淘汰之仇,之後在準決賽互射十二碼淘汰英格蘭,連續三屆打入決賽。
這屆決賽是四年前的翻版:西德對阿根廷,這也是世界盃史上唯一一次兩隊決賽隊伍與之前一屆完全相同,但這次西德以1-0擊敗阿根廷,成為繼巴西及義大利後,第三支三奪世界盃錦標的隊伍。
義大利隊的薩爾瓦托雷·斯基拉奇(羅西二世)以6顆進球獲得最佳射手稱號,這位在世界盃前只為義大利隊效力過一場比賽的球員在決賽階段的每場比賽中都為義大利貢獻了一顆進球(對上一次有義大利國家隊成員取得金球和金靴奬的時間為1982年7月,當時世界盃足球大賽於西班牙舉行)。
本屆世界盃也被認為是最不精彩和充斥了暴力的一屆比賽,並創造了平均每場進球的最低紀錄和16張紅牌的最高紀錄。大多數球隊都依賴於防守和粗暴鏟球,而且對裁判也進行粗暴的威脅。在淘汰賽階段,許多球隊都期望平安地度過120分鐘,並寄希望於在點球大戰中憑藉運氣獲勝。其中阿根廷隊就是一個典型。在7場比賽中僅攻入5球的它們依然奪得了亞軍。而冠軍西德隊是本屆比賽中少數採取積極進攻戰術的球隊。
本屆杯賽的主題曲《義大利之夏》由義大利作曲家喬吉奧·莫羅德爾譜曲,而粵語版本由譚詠麟主唱,名為《理想與和平》,因為該曲的緣故,一些人亦將本屆杯杯賽稱為“義大利之夏”。
關於決賽階段各場比賽的詳情,請參看1990年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數據。
球場
羅馬 | 米蘭 | 那不勒斯 | 都靈 |
奧林匹克體育場 | 聖西羅球場 | 聖保羅球場 | 迪爾艾比球場 |
| | | |
容量: 86,000 | 容量: 85,700 | 容量: 74,000 | 容量: 68,000 |
| | | |
巴里 | 1990年世界盃足球賽 is located in 義大利 羅馬 米蘭 那不勒斯 都靈 巴里 維羅納 佛羅倫斯 卡利亞里 博洛尼亞 烏迪內 巴勒莫 熱那亞 | 維羅納 |
聖尼古拉球場 | 安東尼奧·本特戈蒂球場 |
| |
容量: 56,000 | 容量: 42,000 |
| |
佛羅倫斯 | 卡利亞里 |
弗蘭基球場 | 聖埃利亞球場 |
| |
容量: 41,000 | 容量: 40,000 |
| |
博洛尼亞 | 烏迪內 | 巴勒莫 | 熱那亞 |
雷納托·達拉拉球場 | 弗里烏利球場 | 德拉·法沃利塔球場 | 費拉里斯球場 |
| | | |
容量: 39,000 | 容量: 38,000 | 容量: 36,000 | 容量: 36,000 |
| | | 200px |
第一輪
A組
球隊 | 積分 | 賽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義大利 | 6 | 3 | 3 | 0 | 0 | 4 | 0 | 捷克斯洛伐克 | 4 | 3 | 2 | 0 | 1 | 6 | 3 | 奧地利 | 2 | 3 | 1 | 0 | 2 | 2 | 3 | 美國 | 0 | 3 | 0 | 0 | 3 | 2 | 8 |
| 義大利 | 1 - 0 | 奧地利 | 美國 | 1 - 5 | 捷克斯洛伐克 | 義大利 | 1 - 0 | 美國 | 奧地利 | 0 - 1 | 捷克斯洛伐克 | 奧地利 | 2 - 1 | 美國 | 義大利 | 2 - 0 | 捷克斯洛伐克 |
|
B組
球隊 | 積分 | 賽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喀麥隆 | 4 | 3 | 2 | 0 | 1 | 3 | 5 | 羅馬尼亞 | 3 | 3 | 1 | 1 | 1 | 4 | 3 | 阿根廷 | 3 | 3 | 1 | 1 | 1 | 3 | 2 | 蘇聯 | 2 | 3 | 1 | 0 | 2 | 4 | 4 |
| 阿根廷 | 0 - 1 | 喀麥隆 | 蘇聯 | 0 - 2 | 羅馬尼亞 | 阿根廷 | 2 - 0 | 蘇聯 | 喀麥隆 | 2 - 1 | 羅馬尼亞 | 喀麥隆 | 0 - 4 | 蘇聯 | 阿根廷 | 1 - 1 | 羅馬尼亞 |
|
C組
球隊 | 積分 | 賽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喀麥隆 | 4 | 3 | 2 | 0 | 1 | 3 | 5 | 羅馬尼亞 | 3 | 3 | 1 | 1 | 1 | 4 | 3 | 阿根廷 | 3 | 3 | 1 | 1 | 1 | 3 | 2 | 蘇聯 | 2 | 3 | 1 | 0 | 2 | 4 | 4 |
| 阿根廷 | 0 - 1 | 喀麥隆 | 蘇聯 | 0 - 2 | 羅馬尼亞 | 阿根廷 | 2 - 0 | 蘇聯 | 喀麥隆 | 2 - 1 | 羅馬尼亞 | 喀麥隆 | 0 - 4 | 蘇聯 | 阿根廷 | 1 - 1 | 羅馬尼亞 |
|
C組
球隊 | 積分 | 賽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巴西 | 6 | 3 | 3 | 0 | 0 | 4 | 1 | 哥斯大黎加 | 4 | 3 | 2 | 0 | 1 | 3 | 2 | 蘇格蘭 | 2 | 3 | 1 | 0 | 2 | 2 | 3 | 瑞典 | 0 | 3 | 0 | 0 | 3 | 3 | 6 |
| 巴西 | 2 - 1 | 瑞典 | 哥斯大黎加 | 1 - 0 | 蘇格蘭 | 巴西 | 1 - 0 | 哥斯大黎加 | 瑞典 | 1 - 2 | 蘇格蘭 | 瑞典 | 1 - 2 | 哥斯大黎加 | 巴西 | 1 - 0 | 蘇格蘭 |
|
D組
球隊 | 積分 | 賽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聯邦德國 | 5 | 3 | 2 | 1 | 0 | 10 | 3 | 南斯拉夫 | 4 | 3 | 2 | 0 | 1 | 6 | 5 | 哥倫比亞 | 3 | 3 | 1 | 1 | 1 | 3 | 2 | 阿聯 | 0 | 3 | 0 | 0 | 3 | 2 | 11 |
| 阿聯 | 0 - 2 | 哥倫比亞 | 聯邦德國 | 4 - 1 | 南斯拉夫 | 南斯拉夫 | 1 - 0 | 哥倫比亞 | 聯邦德國 | 5 - 1 | 阿聯 | 聯邦德國 | 1 - 1 | 哥倫比亞 | 南斯拉夫 | 4 - 1 | 阿聯 |
|
E組
球隊 | 積分 | 賽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西班牙 | 5 | 3 | 2 | 1 | 0 | 5 | 2 | 比利時 | 4 | 3 | 2 | 0 | 1 | 6 | 3 | 烏拉圭 | 3 | 3 | 1 | 1 | 1 | 2 | 3 | 韓國 | 0 | 3 | 0 | 0 | 3 | 1 | 6 |
| 比利時 | 2 - 0 | 韓國 | 烏拉圭 | 0 - 0 | 西班牙 | 韓國 | 1 - 3 | 西班牙 | 比利時 | 3 - 1 | 烏拉圭 | 韓國 | 0 - 1 | 烏拉圭 | 比利時 | 1 - 2 | 西班牙 |
|
F組
球隊 | 積分 | 賽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英格蘭 | 4 | 3 | 1 | 2 | 0 | 2 | 1 | 荷蘭 | 3 | 3 | 0 | 3 | 0 | 2 | 2 | 愛爾蘭 | 3 | 3 | 0 | 3 | 0 | 2 | 2 | 埃及 | 2 | 3 | 0 | 2 | 1 | 1 | 2 |
| 英格蘭 | 1 - 1 | 愛爾蘭 | 荷蘭 | 1 - 1 | 埃及 | 英格蘭 | 0 - 0 | 荷蘭 | 愛爾蘭 | 0 - 0 | 埃及 | 英格蘭 | 1 - 0 | 埃及 | 愛爾蘭 | 1 - 1 | 荷蘭 |
|
淘汰賽
十六強賽 | | 四分之一決賽 | | 半決賽 | | 決賽 |
| | | | | | | | | | | | | | |
| 6月24日-米蘭 | | | | | | | | | |
|
| 西德 | 2 |
| 7月1日-米蘭 |
| 荷蘭 | 1 | |
| 西德 | 1 |
| 6月23日-巴里 |
| | 捷克斯洛伐克 | 0 | |
| 捷克斯洛伐克 | 4 |
| | 7月4日-都靈 |
| 哥斯大黎加 | 1 | |
| 西德(十二碼) | 1 (4) |
| 6月26日-博洛尼亞 |
| | 英格蘭 | 1(3) | |
| 英格蘭 (加時) | 1 |
| 7月1日-那不勒斯 | |
| 比利時 | 0 | |
| 英格蘭(加時) | 3 |
| 6月23日-那不勒斯 |
| | 喀麥隆 | 2 | |
| 喀麥隆 (加時) | 2 |
| | 7月8日-羅馬 |
| 哥倫比亞 | 1 | |
| 西德 | 1 |
| 6月25日-羅馬 |
| | 阿根廷 | 0 |
| 義大利 | 2 |
| 6月30日-羅馬 | |
| 烏拉圭 | 0 | |
| 義大利 | 1 |
| 6月25日-熱那亞 |
| | 愛爾蘭 | 0 | |
| 愛爾蘭共和國(十二碼) | 0 (5) |
| | 7月3日-那不勒斯 |
| 羅馬尼亞 | 0(4) | |
| 義大利 | 1 (3) |
| 6月26日-維羅納 |
| | 阿根廷(十二碼) | 1(4) | | 季軍戰 |
| 南斯拉夫(加時) | 2 |
| 6月30日-佛羅倫斯 | | 7月7日-巴里 |
| 西班牙 | 1 | |
| 南斯拉夫 | 0 (2) | 義大利 | 2 |
| 6月24日-都靈 |
| | 阿根廷(十二碼) | 0(3) | | 英格蘭 | 1 |
| 阿根廷 | 1 |
| | |
| 巴西 | 0 | |
|
十六強
半準決賽
準決賽
三四名決賽
1990年7月7日 |
義大利 | 2 - 1 | 英格蘭 |
|
決賽
1990年7月8日 |
西德 | 1 - 0 | 阿根廷 |
|
獎項
- 世界盃金靴獎:薩爾瓦托雷·斯基拉奇(6球)
- 世界盃金球獎:薩爾瓦托雷·斯基拉奇
- 國際足協公平競技賽:英格蘭
第一次
• 兩場半決賽第一次根據點球戰決出勝負。• 歷史上第一次取得低迷的每場進球數,考慮上舉行的加時賽,平均每42.7分鐘才攻入1球,每90分鐘比賽才攻入2.1球。
• 阿聯隊的第一次亮相,以及美國隊在相隔40年後再次出現在決賽階段。
決賽中也出現了多項“第一次”:
• 一個球隊連續出現在三屆決賽中:德國隊在1982年和1986年分別獲得亞軍。之後這個成績被巴西隊重演:1994年冠軍,1998年亞軍,2002年冠軍。3次決賽兩奪冠軍的巴西隊的成績優於德國隊。
• 兩支球隊連續在決賽中相遇:阿根廷與德國在1986年決賽中相遇,不過當時的冠軍是阿根廷。
• 一支球隊中超過一名球員被罰出場:阿根廷得到了兩張紅牌。
• 亞軍球隊未進一球:本場比賽唯一的進球是85分鐘魯迪•沃勒爾被嚴重犯規後所判罰的點球。
最後一次
• 允許守門員直接用手接本隊隊員的回傳球。1994年比賽起,為了減少球隊浪費時間的回傳,禁止守門員直接用手接回傳球。
• 二支球隊因為政治的原因,而在本屆比賽中成為最後一次參賽:賽後不久,東西德統一,西德隊與東德隊合併成德國隊;蘇聯也於1991年底分裂成俄羅斯及其他14個國家(1992年歐洲杯比賽中使用了獨立國協的名稱)。
• 實行兩分制。1994年比賽起,為了增強足球的觀賞性,增加比賽的激烈程度,改行勝一場積三分的三分制。
象徵
比賽用球
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比賽用球“Etrusco Unico”
“Etrusco Unico”對合成材料進行了改良,並且首次在球體內加入黑色聚氨酯泡沫內層,使球具有完全的防水性能,運行速度再次得到提高。至於“Etrusco Unico”的名字以及頗為複雜的外觀設計則完全是受到義大利古老而華美的歷史和伊特魯里亞精湛藝術的影響,描繪在每一塊“三角愛迪達”嵌面上的圖案便是三個伊特魯里亞獅頭。
吉祥物
1990年在義大利舉辦的第十四屆世界盃,啟用了一個十分古怪的吉祥物“查奧”,它以足球為頭顱,以90塊由綠、白、紅三色(義大利國旗色)積木組成的身軀和四肢。
主題曲
1990義大利世界盃主題曲《義大利之夏》
演唱者:吉奧吉·莫羅德(Giorgio Moroder)和吉娜·娜尼尼(Gianna Nannini)
《義大利之夏》或許是最成功的世界盃主題曲,至今仍被資深球迷和歌迷所津津樂道。這是首悠揚動聽,又振奮人心的歌曲,義大利人將亞平寧半島上的海風和足球王國對足球運動的理解糅合成迷人的音樂。這首歌有數個版本,原唱錄音版較舒緩傳統;現場演唱版則加入更多搖滾節奏;因為作曲的是義大利電子樂大師吉奧吉,也有過節奏強勁的混音版。超級球迷香港天王譚詠麟也曾將此歌改成粵語版本的“理想與和平”。兩位原唱者都是義大利最著名的流行樂大師,並且此歌也是兩人合作寫成的,英語版由吉奧吉演唱。
歷屆世界盃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