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6年

1586年

1586年:丙戌年(狗年);明神宗萬曆十四年;日本正親町天皇天正十四年,後陽成天皇天正十四年。

大事件

菲律賓的西班牙當局提出了一個詳細的侵華計畫書,但是該計畫最後卻流於破產。

7月27日,岩屋城之戰,大友家得高橋紹運帶領700人和島津軍20000人作戰,全軍陣亡。

乃春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

1586年破獲了巴賓頓一夥企圖刺殺伊莉莎白和擁立瑪麗的陰謀,查獲了瑪麗和陰謀分子的來往密信和她對陰謀分子的指令。伊莉莎白明知處死瑪麗是對天主教世界的一個大膽的挑戰,必將引起一場戰爭。但她還是果敢地於1586年12月4日,判處瑪麗死刑。

豐臣秀吉重新統一日本的條件。

發生於1586年的噴發共造成1萬人死亡;1919年的噴發將一個火山湖噴入附近山谷,導致5500人溺水身亡。

1586年 手工打制小銀幣尺寸17.5毫米重量1克威尼斯以前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附屬國,於8世紀獲得自治權。1586年由俄羅斯鑄炮工匠鑄造的一種銅製滑膛火炮。該炮不僅體積龐大,炮身上還雕刻有當時沙皇的肖像,這或許就是它名字的由來吧。炮王是為了是為保衛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而鑄造的,現陳列於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內。

1586年來澳傳教時興建的,叄年後歸葡國人所有。是本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門首間以英語傳道的教堂。

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羅馬港口發現了這種現象,並對其進行了描述,如今這種現象仍被廣泛利用。

出生

津輕信枚(又寫作“信牧”,1586年5月9日-1631年2月14日),津輕藩二代藩主,津輕為信三男。

譚元春(1586年~1637年),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明代文學家。

徐霞客(1586年-1641年) 中國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他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

逝世

吉川元春,出生於享祿3年(1530年),卒於天正14年(陰曆)11月15日(1586年12月25日))、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

蘆名龜王丸(1584年10月7日—1586年12月31日),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

吉田 兼正(永祿6年1563年-天正14年1586年),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

宗像 氏貞(むなかた うじさだ、1537年—1586年)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

事件

曲遷喬疏陳納糧召買事宜

萬曆十四年(1586)二月初二日,工科給事中曲遷喬等人疏陳納糧召買二事:一、官解十字等庫錢糧,解送本色的,亦應予收納,不許官商暗中設計阻攔擾害。二、召買物料。國家設立內庫,專受四方貢物,以備取用,歲有定額,相沿至今二百餘年,從未聞不足使用的。嘉靖、隆慶間一時或有召買,但為數不多。臣等查自萬曆元年至十三年供用庫約該價銀十三萬八千零七十四兩、甲字型檔價銀三萬四千八百四十兩、丁字型檔價銀二十五萬五千二百五十七兩、承運庫價銀二十八萬二千八百二十三兩、丙字型檔絲綿價銀三萬九千八百九十二兩兩、銀價局金價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三兩,通共價銀七十七萬四千四百八十九兩(註:應為七十七萬八千四百八十九兩)。供用等庫的香蠟銀硃銅錫油漆絲綿等料,假如管庫者注意節約,不僅不乏使用,而且香蠟銅錫油漆諸物足夠使用二、三十年,絲綿等物亦夠十餘年之用。掌庫者往往動以缺乏為詞,不知器用貯於何所,給何人,而屢行召買。此不可不查。請令司禮監將各項召買物料逐一開明,核實,是否真有缺欠?有無違反定額?要一一比較明白。並請嚴令各庫內官誠心體國,不得隨便奏請購買物料。神宗令各庫“今後加意節省,不許妄費”。

徐貞明奏開京東水田

萬曆三年(1775)二月工科給事中徐貞明,疏請開畿內和京東水利:國家定都北京,而糧食皆仰給東南,此非長遠根本之計。畿輔諸府,或支河所經,或泉水自出,亦皆足以灌溉農田。北人未習水利,惟苦水害,不知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興。京東今自永平、灤州抵滄州之境,地皆萑葦,土實肥沃。若招撫南人築塘積水,北起遼海,南至青齊,皆可成良田。待取得成效再逐步推廣到河南、山東、陝西。如此則東南漕糧可減,而西北儲蓄常充,國計民生永無憂慮。徐貞明疏上,工部尚書郭朝賓以“水田勞民”為由,事遂擱置。其後他在通州潞河寫成《潞水客談》,論述北方大興水利的好處。兵部尚書譚綸對此讚不絕口中。後來,順天巡撫張國顏等人在薊州、永平、豐潤、玉田進行試驗的結果也都證明了行之有效。及徐貞明還朝,言官又力持其說可行,特疏推薦。萬曆十三年三月,神宗超遷他為尚寶司少卿,規劃京東水田開水事宜。同年九月,神宗任徐貞明兼監察御史領墾田事。至萬曆十四年二月,已墾田三萬九千餘畝。太監、勛戚,恐水田興而己失利,爭言不便,極力阻撓,神宗遂改變主張,執意不讓繼續開發京東水田。

神宗下詔求言

萬曆十四年(1586)三月初三日,神宗以天象異常下詔求言,要廷臣直言時政,凡有妨害民生者,允許各衙門明白條具,奏請定奪,以仰回天意,以遂民生,共享天下太平之治。員外郎李懋檜、郎中劉復初等,爭言皇貴妃及恭妃冊封事。神宗卻勃然大怒,欲從重懲治。廷臣並沒有因此而恐懼,上疏言事者仍絡繹不絕。同月初八日,神宗又以內閣大臣申時行的奏請,命令各衙門上疏言事,只能局限於本衙門的職責,並由各衙門的長官有選擇地進呈,不得直接進入。言者為此競相指斥宮廷,攻擊內閣,晚明門戶之禍自是大起。

申時行論安民之要

萬曆十四年(1586)三月初五日大學士申時行疏言安民之策,說今有四害,一是催科賦稅急迫,二是征派不斷加增,三是刑獄日益繁多,四是用度日趨侈靡。民生未安,治效不見。其因有二:一是上下政見不一,二是詔令不行。不僅害民生,且害國家。今欲安民治道,必須“可行則行,當止即止”,不能該行而不行,當止而不止。而欲使詔令之行,則必須從嚴稽查糾察,不準拖延玩怠,杜絕送禮托情,明確職責,從嚴治官。同時,在朝廷,痛加節省費用;在民間,大力開墾荒田,禁止權豪勢要之家侵占民業。

郭應聘致仕

郭應聘(1520-1586),字君賓,號華溪,福建莆田縣人。由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歷戶部主事、郎中、南寧知府、威茂兵備副使、廣東參議、廣西按察使與左右布政使,以討平古田農民起義,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繼以進剿府江等處各族起義,升都御史,總督兩廣。萬曆初政,以郭應聘討伐兩廣人民起義有功,進其為兵部右侍郎。萬曆二年(1574),召為戶部右侍郎。萬曆八年起改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終南京兵部尚書。十四年四月初四日致仕。於同年十一月初二日卒,年六十七,贈太子少保,謚襄靖。

畢鏘致仕

畢鏘

(1517-1608),字廷鳴,號松坡,南直石埭縣(在今安徽池州地區)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歷官刑部主事、郎中、浙江提學副使、廣西右參政、按察使、湖廣左布政使、應天府尹、南京戶部右侍郎。自萬曆四年(1576)起官南京戶部尚書。時神宗下詔求言,畢鏘疏言九:錦衣旗校至一萬七千四百餘人,內府諸監局匠役數亦如是,此冗食之尤,宜屏除冒濫。州縣丈田滋弊亦更改。至於袍服錦綺,歲有積余,何煩頻織。天燈費鉅萬,尤不應該。冗濫不可不裁,淫巧不可不革。畢鏘所奏,多為切要之事,但由於皇帝左右從中阻撓,不能盡行。萬曆十四年五月二十日,畢鏘以年老致仕。萬曆三十六年卒,年九十三。贈太子太保,謚恭介。

袁洪愈嚴禁邊將隱佔屯田

南京禮部尚書袁洪愈疏言:以往由於屯政修舉,故沿邊兵馬之費取於民運鹽課屯田而能自給自足。自從屯政敗壞,田額舊籍紊亂無存以來,將領不盡心督責、軍士游惰成風,間有貧苦的士兵開墾尺寸之地,尚未收成入口,而已先報官增收稅銀,使之不沾實惠。更有甚者,不才將領還將肥沃的屯田公然侵占,坐奪田畝之利。致使屯田荒蕪,兵餉不足,鹽法不行,商人受困。請申令各邊總督、巡撫諸臣共圖長久之計,將屯田、鹽法悉心區劃,清查屯地,舊有的照舊徵稅,新開墾永免起科。同時招撫商人,願自備工本到他處開墾屯田中鹽者,聽其募人墾植、輸納本色。不許將領隱佔屯田、勢豪侵吞鹽利,阻壞鹽法。以期屯鹽相濟,邊疆永固。此疏經戶部相應擬議並經神宗允準,於萬曆十四年(1586)七月初八日由戶部答覆批准施行。

趙用賢疏言江南賦稅徵收諸弊

萬曆十四年(1586)七月十六日,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趙用賢奏:天下財賦,東南居其半。而嘉、湖、杭、蘇、松、常六府,又居東南十分之六,其他舟車諸費又六倍於他處,東南實為天下財賦之源。而自數年以來,拖欠錢糧日多,小民嗷嗷,十室九空。原因不獨在征賦之日增,而在科派之無別,使重者益重;其弊不獨在征輸之日急,而在隱漏之多端,使困者益困。其中主要的有,田賦之數、混派之弊,徵稅之則,蠲免之條、偏重之派,派剩之目,白糧之運,兵餉之實,折銀之例,薦積之重,荒田之核,征斂之欺,經役之累,積穀之例等。神宗降旨:地方賦役,果有情弊,該撫、按官自當查奏。原籍官員如何從未奏請,顯是徇私沽名。近來各處奏報全不為公,專一市私恩取直譽。再有如此,治罪不宥。

盧洪春冒死上疏勸神宗勤政

萬曆十四年(1586)十月初五日,禮部主事盧洪春上疏:陛下自九月望後連日免朝,前日又下詔說頭眩體虛,暫罷朝講。連祭太廟,都遣官代行。陛下年輕力壯,諸病症皆不應有,不應有而有之,上傷聖母之心,下駭臣民之聽,且廢祖宗大典,臣不知陛下何以能自安。又前月二十六日傳旨免朝時,已是議論紛紛,都說是陛下自己騎馬傷額,卻引疾自諱,欺騙別人。果系騎馬傷額,不過是一時娛樂所致,其害猶淺。如果像陛下自己說的是患病,那就是日夜作飲縱樂造成的,為害就深了。陛下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身居九理,外廷就什麼都不知道。陛下平日遇到歌功頌德的必多喜,碰到勸諫的必多怒,一涉及到宮廷的事,立即嚴厲譴責。誰肯直言以觸及諱忌,以生不測之禍。群臣如此謹慎小心,敢怒不敢言,並非主上之福。望陛下以宗社為重,不要文過飾非,掩人耳目。奏疏送上,神宗斥之悖妄,大怒不解,命擬旨治罪。遂予廷杖六十,革職為民。

張隹胤致仕

張隹胤(1527-1588),字肖甫,號崌崍山人,四川銅梁縣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由知縣,歷按察使。隆慶五年(1571)冬,升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平息安慶兵變,遷南京光祿寺卿,進右副都御史。萬曆七年(1579)起,歷任宣府巡撫、浙江巡撫,平杭州兵變、民變,加右都御史。不久,拜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進太子太保。萬曆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致仕。歸二年死,年六十二,贈太子少保,謚襄憲。張隹胤工詩、文,嘗與文學家王世貞諸人唱酬,為嘉靖“七子”之一。有《崌崍山房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