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款飛彈“東風一號”,代號1059
來歷
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國黨和政府就開始考慮發展自己的飛彈技術。1956年2月17日,飛彈專家錢學森向國務院報送了一份《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從組織領導、科學研究、設計和生產等多方面,對發展我國的飛彈技術提出了寶貴建議。《意見書》題目中的“國防航空工業”,指的就是飛彈武器,之所以用這個提法,完全是出於保密的考慮。
1956年8月,李富春副總理就寫信給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希望蘇聯政府“在建立和發展飛彈製造事業方面給中國以全面援助”,並於1957年9月7日,派出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蘇聯,就尋求飛彈援助等問題同蘇方談判。
1957年10月15日,中蘇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一個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將於1957年至1961年底,向中國提供幾種飛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並派遣技術專家幫助中國進行飛彈仿製。根據這個協定,1957年12月,蘇軍一個縮編的飛彈營,連同兩枚P-2近程飛彈和一套地面設備秘密抵達北京。從此,我國開始仿製蘇聯的P-2近程飛彈。
1958年8月,蘇聯飛彈專家陸續來華,具體指導仿製工作。9月,國防部五院正式將P-2飛彈在我國的仿製型號命名為“1059”,以後,1059又運到第二炮兵工程學院,作為教學樣機使用。意思是1959年10月完成仿製,並進行首次飛行試驗。
試驗成功過程
1960年11月5日首次試驗成功,飛彈又於同年12月進行了兩次發射試驗,均獲得成功。試驗結果表明,飛彈達到了設計規定的戰術技術指標。
1964年2月27日晚,一枚“1059”飛彈被送到軍事博物館展出。半個月後,“1059”飛彈按上級指示改名為“東風一號”。
後續發展
“1059”飛彈發射成功整整20年後,我國自行研製的洲際飛彈成功地飛向8000千米外的太平洋。
農藥1059
內吸磷
中文名稱 內吸磷
英文名稱 Systox
別 名 一0五九;O,O-二乙基-O-2-乙基硫代乙基硫逐磷酸酯與O,O-二乙基-S-2-乙基硫代乙基硫趕磷酸酯的混合物
分子式 C8H19O3PS2 外觀與性狀 淡黃色微溶於水的油狀液體,帶有硫醇臭味。內吸磷為一異構體混合物。市場上出售的藥劑含70%的硫酮式酯和30%的硫醇式
分子量 258 蒸汽壓 0.033Pa/20℃(內吸磷)
0.035Pa/20℃(異內吸磷)
沸 點 116℃/1.07kPa(內吸磷)
120℃/1.07kPa(異內吸磷) 溶解性 在水中溶解度為2000mg/L,能溶於包括萬腦油和萬油醚在內的多種有機溶劑
密 度 1.117(內吸磷);1.132(異內吸磷) 穩定性 強鹼使其水解
危險標記 13(劇毒品) 主要用途 農業上用於防治蚜蟲、紅蜘蛛、線蟲等
毒性
屬高毒類。
急性毒性:LD506.0~6.9mg/kg(小鼠經口);9mg/kg(大鼠經口)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經口7ppm(慢性餵飼),膽鹼酯酶活性迅速下降。
致畸性:小鼠腹腔最小中毒劑量10mg/kg(妊娠期7~11日)致畸胎陽性。
危險特性:遇明火、高熱可燃。受高熱分解,放出磷、硫的氧化物等毒性氣體。
燃燒(分解)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氧化硫、氧化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