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金河堤碑位於 海淀區頤和 園繡漪橋南長河西岸邊,為漢 白玉石質,因年久字跡已難辨認。金河一名源於金海。 元明時引西湖水入白浮堰的出水口,恰在今 金河堤碑偏西側,這裡至今河渠遺址仍然可見。據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金河碑詩, 乾隆修建清漪園、疏浚金海時,發現 金代河道,因年久淤塞,為了解決從長河引水,將金河渠廢棄疏通長河。金河堤碑今尚完整,仍立置於 昔日金河渠入長河口處。此碑是研究京西水利交重要實物資料,定為海淀區重點保護文物。歷史背景
金河堤碑是原碑,據說曾遭深埋地下若干年。河渠經數次改造,古碑自然有數次移動搬遷,相信現今的座落與原始位置不會相距太遠。此處大體為 元代金河入長河口處。“金河”之名當源於金海,昆明湖前身瓮山泊金元時稱為金海。 乾隆年間所稱謂的金河,該是自昆明湖引入長河的這一河段。乾隆帝於乾隆十五年(1750)疏浚金海,高築 萬壽山,興建皇家園林。效 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故事,改金海為 昆明湖,疏浚長河河道為皇家御用水路,實現在西直門外倚虹堂碼頭乘船,沿長河直抵昆明湖,長河兩岸亦可灌溉普通農田。這一切,自然得益於460年前元代的水利遺存: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 郭守敬主持開挖通慧河水利工程,引昌平東南的白浮泉水,挖溝渠、築堤堰(白浮堰),向西轉南,沿途匯聚了沙河、清河上游水系以及西山諸泉,使水量大增。更以瓮山泊(昆明湖前身)作為水位漲落的調節水庫,向東南經長河流入高梁河,進入積水潭,並以 積水潭為碼頭,再向東南經金代閘河故道通往通州,號稱“全長一百六十四里又一百四步”,是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