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運昌[清同治朝提督]

金運昌[清同治朝提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運昌(?——1886),字景亭,清代安徽盱眙縣河梢橋(今盱眙縣河橋鎮)人,以軍功歷任守備、游擊、總兵、提督(一省最高軍事長官)等職,為清朝的穩定和領土完整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清代淮安為數不多的載入《清史稿》的名將之一。

簡介

金運昌(?——1886),字景亭,清代安徽盱眙縣河梢橋(今盱眙縣河橋鎮)人,以軍功歷任守備、游擊、總兵、提督(一省最高軍事長官)等職,為清朝的穩定和領土完整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清代淮安為數不多的載入《清史稿》的名將之一。

人物生平

金運昌少小失怙,以流浪乞討為生。後來,他流落到津里集(今屬安徽明光市)給人放牛,當地一位私塾先生見其聰明伶俐,很喜歡他,於是教其讀書識字,還把他介紹給鳳陽總兵郭寶昌,郭母曹氏見他眉清目秀、乖巧可愛,遂收為義子,並改名郭運昌。

在郭家,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時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長大後參加了義兄郭寶昌領導的淮軍“卓勝軍”,以守河防立功,獲得“勉勇巴圖魯”(滿語“勇士”)稱號。

當時,捻軍造反的烽火燃遍了中原大地,造成了強烈的社會動盪和巨大的破壞。作為軍人,他有責任為國家平定叛亂,他擔任卓勝軍的前鋒,南征北戰,於同治三年(1864)消滅了安徽境內的各地反政府武裝,以顯赫的戰功升為守備。

同治六年,他又率領大軍,追剿竄至陝西的叛軍,一舉攻克了被叛軍占據的綏德城,晉升參將。七年,他率軍圍剿直隸境內的叛軍,屢獲勝利,被破格提拔為總兵。郭寶昌不幸受重傷,清政府令金運昌統率卓勝軍。在吳橋、南皮戰役中,他一舉擊潰了叛軍首領任化邦、張宗禹統率的主力部隊,任化邦陣亡,張宗禹逃竄,下落不明。他又在寧津戰役中打敗叛軍張大福部,張大福投降。至此,北方的叛亂被蕩平,他成了名揚四海的戰將,晉升記名提督。他上書朝廷,請求恢複本姓,得到了批准。

自同治元年(1862)起,陝西、甘肅等省暴發了以回民為主的武裝起義,時間長達十二年之久,雖說是反抗清朝統治的行為,但社會的正常秩序遭到了嚴重破壞,給西北部地區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陝甘總督楊岳斌的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一籌莫展,束手無策,楊被罷免,閩浙總督左宗堂臨危受命,調任陝甘總督,奉命平定叛亂。左宗棠徵調湘軍名將劉松山、淮軍名將金運昌等部隊進入陝甘鎮壓反政府武裝,戰鬥異常慘烈,大批將士戰死沙場,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才取得勝利。

在眾多戰役中,尤以“金積堡之戰”最為著名,持續時間長達三年之久,是一次生死大決戰。根據左宗棠的部署,自河西到葉升堡由劉松山負責,自山西到花定、靈州由金運昌負責,幾乎天天都處於戰鬥中,傷亡十分嚴重。金運昌的卓勝軍都是以吃米、面長大的南方人,不習慣北方的青稞、高粱,多數人患上腸胃病,戰鬥力受到嚴重削弱。

同治八年2月14日,湘軍名將劉松山中彈身亡,劉松山侄兒劉錦棠繼任湘軍首領,軍隊供需嚴重不足,金運昌令殺馬為食。回軍掘開渠堤,正遇上狂風,一時間洶湧的波濤滾滾而來,卓勝軍的營壘頃刻之間沒入汪洋之中。金運昌臨危不懼,冒著槍林彈雨晝夜站在齊腰深冰冷的水中指揮戰鬥,將士們得到極大的鼓勵,無不以一當十,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終於擊退了對方。回軍又在堡北用磚石築卡阻礙清軍進攻,掘開馬連河堤引水攻擊清軍,金運昌率領將士帶著鋤頭,在劉錦棠湘軍的支援下,泅水前進,拆毀了回軍的關卡。

四月,回軍首領陳林率眾到花定搶奪糧食,金運昌命提督王鳳鳴迎戰,在磚井鎮擊潰了對方。七月,清軍攻克馬家兩個山寨。

當時麥子成熟了,金運昌與劉錦棠分頭搶收,回軍來爭搶,被擊潰。於是在蔡家橋回軍舊壘基礎上修築營壘,橫跨秦渠,內設卡,外障水,打開渠堤,反灌回軍營壘,一舉破壞了回軍三座營壘、十一座關卡。金運昌與劉錦棠商議,合力在回軍主力聚集的金積堡周圍挖掘了兩條深數米、寬達十多米的壕溝,壕兩邊又築起高達丈余的圍牆,一防堡內回軍突圍,二防堡外回軍救援,劉、金等人分段把守,牢牢地困住了堡內回軍。九月,諸軍會戰金積堡,金運昌腰部被彈片擊中,血流如注,仍指揮若定,不肯下火線。

12月31日,回軍已彈盡糧絕,走投無路,陳林率部分回軍請降,金運昌向左宗堂建議招安西林、河川的的回軍,以孤立金積堡的回軍,得到了左宗棠的首肯。金運昌對降兵十分寬大,身強體壯的收編為官兵,體弱的發給錢糧令其返鄉,深得降兵的擁護。六天之後,首領馬化龍正式繳械投降,並寫信給王家疃的回軍勸降。

1871年3月2日,金運昌、劉錦棠等人的部隊攻克王家疃,金積堡之戰宣告結束。金運昌獲得清政府賞賜的黃馬褂——在清朝,獲賜黃馬褂代表著得到皇帝的寵信,是一種極高的榮譽。他征袍未脫,又帶著傷痛風塵僕僕地進剿馬勝福部回軍,大獲全勝,晉頭品服,並奉命駐防軍事重鎮包頭。9月9日,他登上狼山最高峰,只見八百里黃河平原中的河套乾渠盡收眼底,東邊是美麗的烏拉素海,南邊是富饒的鄂爾多斯高原,西邊是雄偉的賀蘭山脈,北邊是一望無際的烏拉特草原,不盡感慨萬千,詩興大發,寫了有名的詩篇,並命人勒石刻碑作為記念:  總統五千兵,縱橫萬里路。踏平金積堡,調防紫金駐。  忽逢重九日,登高於此處。只見蒙古包,不見村與樹。  如今,這塊長約1.3米,厚約0.7米詩碑已經成為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狼山風景區的一處名勝,遊客到此無不放懷吟頌,緬懷這位傑出的將軍。  正當左宗棠率湘軍、淮軍與回軍鏖戰的時候,新疆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利用人民對清政權的不滿,扯起了“排滿、反漢、衛教”的反動旗幟,在天山南北建立了五個封建割據政權,其中占據喀什噶爾的金相印竟派人去浩罕汗國,要求迎回原回疆叛亂分子張格爾的兒子布素魯克,這就給了野心家阿古柏的入侵分裂新疆以可乘之機。

1865年元月,阿古柏率兵潛入新疆,攻占英吉沙爾和喀什噶爾,次年又攻占葉爾羌、和闐、庫車,宣布成立脫離中央的哲得沙爾國。至1870年,又攻占了吐魯番、烏魯木齊,控制了新疆大部分地區。阿古柏反動政權竟得到了英國、俄國等西方國家的承認和支持,俄國更是出兵強占了伊犁地區,駐守新疆的清兵根本不是這些侵略者的對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的侵害。

1875年5月,清政府將畏葸不前的烏魯木齊提督成祿撤職查辦,任命老將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全權督辦關外剿匪事宜,在陝甘立下汗馬功勞的劉錦棠湘軍又奉命開赴新疆打擊侵略者。傷痕累累的金運昌聞訊則主動向左宗棠請纓西征,得到了批准。他被任命為烏魯木齊提督,兼護都統,駐守烏魯木齊、古城、精河一帶,沉重打擊了哈薩克游匪及竄至新疆已投降阿古柏的原甘肅回軍首領白彥虎部,同時為劉錦棠部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配合劉錦棠部向侵略者發起反攻。

戰事從1876年夏季開始,到1877年結束,清軍大獲全勝,收復了被侵略者占據了十三年的新疆大部分地區。後來,清政府又通過外交鬥爭,收復了伊犁地區。新疆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金運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戰後的新疆滿目瘡痍,民生蕭條,當地各族民眾生計成了問題,駐疆各路大軍的供需也嚴重短缺。為此,統帥左宗棠實行軍民結合、耕戰結合的方針,開展生產自救運動,金運昌部是此項政策堅定的擁護者和執行者。左宗棠在日記中曾寫道:“自聞南疆告捷,遠民踵至,肅州報每日出關者數十百計。金運昌提督所部踴躍就屯,禁之不止,蓋習見耕穫之利優於口糧耳(《左宗棠全集·書信》卷三,第351—352頁)!

可見,左宗棠對金運昌十分讚賞。他還捐出自己的薪金為當地修繕城牆、橋樑,帶領軍民疏通溝渠,保障灌溉用水,鼓勵軍民務農種桑,為恢復新疆地區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雖然長年在外征戰,但鄉梓之情一直縈繞於懷,他曾為盱眙修建文廟、試院、縣署、義倉等捐獻了大筆錢財。

在金積堡戰役中受重傷後,金運昌就落下了咯血的後遺症,到新疆後,因氣候嚴寒,病情逐漸加重。但是,為了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保衛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他一直忍著巨烈的傷痛率眾奮戰在打擊侵略者和分裂分子的第一線。李鴻章為他向朝廷請功,朝廷特批建坊(紀念館)表彰他的卓越功勳。戰事結束,他率眾撤出新疆,並提出辭職養傷的要求,朝廷一直沒有批准。

直到1885年,朝廷才同意他帶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養病。次年,他不幸病逝,光緒帝降下聖旨,要求朝臣將他的生平戰績交付史館,為他樹碑立傳,留名青史,同時命令在陝西金積堡、安徽臨淮卓勝軍昭忠祠立牌位、掛畫像,紀念他的豐功偉績。

後世紀念

金運昌死後,三位妻妾同時殉節,四人一起被安葬在離河橋不遠的津里,墓地面積有十多畝,遍植松柏,墓道兩側排列著十分壯觀的石人、石馬,神道前的石柱上鐫刻著一副楹聯:功威塞北長城倚,名震神州定國基。墓地在“文革”中被搗毀。

據當地村民介紹,紅衛兵砸碎了金墓前的精美石刻,並扒墳開棺拋屍;大量的金銀珠寶、鳳冠霞帔及包括金運昌統兵大印在內的生前用品被挖出來後,一部分被村民盜搶,一部分被滁縣專區派人取走,現在均下落不明。在昔日的將軍墓遺址上,如今已矗立起一棟棟農家小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