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

劉銘傳

劉銘傳(1836~1896),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劉銘傳系貧農、地方游勇出身,因協助平定太平天國、“捻亂”而投入湘軍、淮軍,轉而成為地方團練領袖,並開始接觸西學及洋務運動新知識分子,思想轉傾向改良主義;後又在抗法保台一戰中聞名,成為著名的軍事將領,並因而介入台灣建省與洋務運動,成為台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其治台策略與理念,後來由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承續,是推動台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是中國清朝末期的一位將軍和大臣,是淮軍重要將領。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台灣府為行省,命劉銘傳為巡撫。2011年4月12日,劉銘傳遺骨葬到其故里---肥西縣銘傳鄉大潛山。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淮軍名將,清朝名臣。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縣大潛山麓)人。為台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系貧農、地方游勇出身。1864年,年僅28歲的劉銘傳授直隸提隸,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在與太平軍、捻軍交戰中,曾俘無錫太平軍守將黃子隆及以下萬餘;後銘軍負責追剿東捻軍,於黃陂、濰縣、壽光等地敗東捻軍;又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銘軍在西捻軍被圍後與之決戰,致西捻軍全軍覆沒,劉銘傳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光緒十年(1884年)六月,法國侵略者把戰火燒到台灣海面,劉銘傳誘敵深入,經過8個月激戰,終於於淡水等地以弱勝強、以少勝多而擊敗法國侵略軍。1885年,任台灣巡撫。在台任職期間,進行了編練新軍,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台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台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後加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加強台灣海防建設,增強了台灣海防力量,台灣防務亦日益鞏固。為台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有台灣洋務運動之父和台灣近代化之父之譽。1891年,懷著憂鬱之心被迫乘船離開他苦心經營7年之久的寶島。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潰敗,清廷令劉銘傳出山,劉因病重辭命。《馬關條約》簽訂的訊息傳來,得知其一生中花精力最大的台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憂思鬱結,口吐鮮血,於光緒二十二年在安徽六安劉新圩病逝。贈太子太保,謚壯肅,身前著述有《劉壯肅公奏議》及《大潛山房詩稿》刊行問世。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劉銘傳 劉銘傳
劉銘傳,公元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於合肥西鄉(今肥西縣)大潛山麓的劉老圩。劉家世代 務農,父劉惠,生6 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兒時患過天花,鄉里稱“劉六麻子”。劉銘傳11 歲時,父親病故,隨後大哥三哥又相繼去世,其他幾個哥哥各自成家,此後便與母親周氏單獨生活。母子相依為命,靠販私鹽為生。劉銘傳性情豪爽,同當地青年人相處甚好。有一天,劉家因繳不出團隊的糧食,被當地土豪侮辱。劉銘傳向土豪警告道:“你們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鄉民,否則,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見是一個赤手空拳的毛頭小子,狂笑道:“孺子還敢 阻擋我嗎?”劉銘傳奪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頭顱,跑回鄉里大呼:“某土豪給我殺死了,你們要保衛家鄉,就跟我來吧!”當即有數百名鄉里青年表示擁戴。劉銘傳便領著這些青年,在大潛山修圩築寨,開始了團練生涯。

領銘字營

劉銘傳 劉銘傳

公元1862 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鴻章受曾國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同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各領本部團練投奔。曾國藩對這批新募淮勇極為重視,所有器械糧餉的供應悉仿湘軍,手訂營制,親到校場檢閱,命劉銘傳充任“銘字營”營官。“銘字營”中多為劉家子弟,劉銘傳在營中職務最高,輩份也最高,其骨幹將領皆為劉家子弟和劉銘傳辦團練中結納的“同里敢戰之士”,他們絕對服從劉銘傳的指揮,成了劉銘傳起家的重要幫手。

四月,劉銘傳率領“銘字營”和張樹聲的“樹字營”等淮軍一起,從安慶乘坐外國商船馳往上海駐防。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初次接戰,先後占領杭頭和新場兩地,直迫南匯城下。此時,南匯太平軍守將吳建瀛和劉玉林發生動搖,通過當地團練頭目前來“乞和”。因吳建瀛還有所猶豫,劉銘傳一面派部將前往劉玉林處聯絡勸降,一面與潘鼎新率部進逼城下,劉玉林乘機挾持吳建瀛出城投降。吳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劉銘傳以鄉情、高官厚祿相引誘,將吳部駐南匯太平軍1 萬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編為8 營,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實力。五月三十一日,劉又率部擊退從川沙方向來攻的太平軍,於第二天乘勝攻占川沙。劉銘傳因此升游擊並獲賞戴花翎。

連戰連捷

淮軍在上海站穩腳跟後,隨即奉命進兵蘇南。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率3000淮軍,由水路直撲福山。登岸後,驕兵輕進,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激戰,被打潰。後來,在由外國僱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援助下奪下福山。劉銘傳升“以總兵補用”,不久擔任江蘇狼山鎮守使。隨後,劉率部同其他淮軍一起,連占太倉、崑山,攻下江陰縣城。劉銘傳又被升為記名提督。十二月,劉銘傳乘機向無錫太平軍發起進攻,經過一天巷戰,俘守將黃子隆、黃德懋父子以下2 萬多人,被清廷“加恩賞頭品頂戴”。公元1862 年(同治二年)十二月,劉銘傳奉命率部參加合圍常州的戰役,由於城內太平軍“頑強抵抗,寸土必爭”,劉銘傳等部淮軍數次進攻均被打退,傷亡慘重,經過4個多月激戰,才攻下常州這座孤城。淮軍入城後,瘋狂屠殺了護王陳坤書以下太平軍將士近萬人。劉因功被“賞穿黃馬褂”。攻下常州、蘇州以後,淮軍實力大為擴展,劉銘傳部已獨立成軍。轄有左、中、右3 軍,每軍6 營,共18 營,另有炮營1 營,加上親兵營及幕僚人員,銘部擁有9000多人,洋槍4000多支,成為淮軍中的勁旅。公元1863年(同治三年)七月,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由洪仁玕等護送到廣德,後又被堵王黃文金迎往湖州,不久復回廣德。劉銘傳奉令跟蹤追擊,攻陷湖州、打下廣德,斃太平軍堵王黃文金。洪仁、洪天貴福輾轉至江西,先後被俘殉難。劉銘傳被清廷“補授直隸提督”。年僅28 歲的劉銘傳,一步步登上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

 

鎮壓捻軍

公元1864年(同治四年),曾國藩督師剿捻軍,劉銘傳奉令率軍由廣德北上。時清將僧格林沁正率精銳騎兵尾隨捻軍左奔右突,疲於奔命。銘軍秉承曾國藩、李鴻章旨意,保存實力,駐六安、霍山一帶按兵不動。僧格林沁部1.1 萬多人馬被捻軍全殲,僧格林沁斃命。清廷聞訊震怒,嚴旨申飭曾國藩,給劉銘傳以革職留任的處分。十一月,劉銘傳尾追捻軍,衝過周家口,強渡沙河,在宏濟橋與捻軍賴文光、任化邦、牛洛紅等遭遇,銘軍憑藉洋炮隊火力,殺傷捻軍甚眾,於次年三月攻下黃陂縣城,劉銘傳因此官復原職。九月,捻軍賴文光部與張宗禹部衝破曾國藩的沙河防線,進軍河南中牟,分為東、西捻軍。曾國藩河防戰略失敗,引咎辭職,清廷令李鴻章接任。
李鴻章趁機擴充淮軍,由4 萬人擴展到7 萬人,銘軍馬營增加尤為迅速,在淮軍28個馬營7000多匹戰馬中,約有13營3500多匹隸屬銘軍。銘軍負責追剿東捻軍,歷時三載,最後在楊州瓦窯鋪將東捻軍戰敗。清廷授予劉銘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賞給白玉柄小刀等物品。劉銘傳以封賞太少,告積勞成疾不能坐騎為由,請假回鄉養病。在東捻軍垂危之際,西捻軍聞訊馳援,直逼天津。清廷驚恐,嚴旨不停催促劉銘傳率軍護衛。劉銘傳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銘軍在西捻軍被圍後與之決戰,致西捻軍全軍覆沒。劉銘傳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

 

失意閒居

劉銘傳故居 劉銘傳故居
隨後赴陝甘,配合左宗棠鎮壓回民叛亂。至陝甘後,劉銘傳頭傷後遺症復發,加之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以“腦痛欲裂”為由,奏準獲假3個月回籍休養。此時銘軍已有2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領。劉回家不久,銘軍武毅右營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發生譁變。因此,劉銘傳以薦舉非人而受革職 處分。劉銘傳心灰意冷,退志更堅,即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莊園,修成合肥西鄉的劉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劉新圩。

督辦台灣

劉銘傳閒居十幾年中,國事日益衰敗,外患也日益嚴重,在同一些辦洋務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其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常常中夜彷徨,不能安眠。
公元1884年(光緒十年)六月,法國 侵略者把戰火燒到台灣海面,清廷詔令劉銘傳入京,他當即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慷慨主戰。六月二十六日,清廷下詔,命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就在同一天,法國政府也下令將駐越南的東京灣艦隊和南中國海艦隊混合編組,成立一支特遣艦隊,不久於基隆登入。劉銘傳誘敵深入,經過8個月激戰,終於擊敗法國侵略軍。
公元1885 年(光緒十一年),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在台灣任職期間,修建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台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台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台灣防務也日益鞏固。清廷加劉銘傳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公元1890 年(光緒十六年),劉銘傳因通商口岸稅務問題上與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礦招商承辦等事,遭到頑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對和清廷的嚴厲申斥,憂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辭呈。次年清廷準其 辭職。劉銘傳懷著憂鬱之心乘船離開他苦心經營7 年之久的寶島。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潰敗,清廷令劉銘傳出山,劉因病重辭命。不久,《馬關條約》簽訂的訊息傳來,劉銘傳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創置的台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憂思鬱結,口吐鮮血,於光緒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劉新圩病逝。贈太子太保,謚壯肅。

軼事典故

常州獲寶

劉銘傳 劉銘傳

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四月,劉銘傳率部占領常州後,住在原太平軍將領陳坤書的護王府。一天夜裡,劉銘傳聽到院子裡有金屬撞擊之聲,急呼親兵到院中搜查,結果發現是馬籠頭上的鐵環撞擊馬槽發出的聲音。他命親兵將馬槽移開並刷洗乾淨,這才發現原來是一個銅盤,上面還有蝌蚪形的文字。後經人鑑定,這個銅盤叫“虢季子白盤”,是西周時期的寶物。劉銘傳自然十分高興,告訴家人妥善保管。後來劉銘傳回鄉養病(原擬3個月,實際賦閒13年),各地名士紛紛慕名參觀此盤,劉銘傳也很是得意。

這個訊息被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知道了,這位酷愛古文物的老夫子趕緊派人遊說劉銘傳,說是願以重金購買,結果被劉銘傳一口回絕。後來,翁同龢又派人向劉銘傳表示雙方結好之意。劉銘傳知道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還是謝絕了這種好意。這下徹底惹惱了翁同龢,也為劉銘傳以後的官場生活埋下了禍根。

陝西督軍

清廷派左宗棠為陝甘總督並督辦陝甘軍務,鎮壓當地的捻軍和回民起義。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十二月,回民起義軍擊斃左宗棠愛將劉松山,一路南下。西太后急命李鴻章入陝督辦軍務。左宗棠唯恐李鴻章搶功,指使手下奏報陝西“匪患”已經肅清,則李不必西來。李鴻章也不想自討沒趣,因此派劉銘傳前往。左宗棠對此也深表不滿,不願劉銘傳插手其中。劉銘傳自然對左宗棠的阻撓也不滿,此時又接到西太后命令他隨時密報左宗棠軍情的密旨,因而對左宗棠上奏不實之處予以揭露。左宗棠得知內情,與劉銘傳交惡。後來劉銘傳到台灣督辦軍務時,左宗棠進行報復。

 

將計就計

據說法國人得知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的訊息後,決定在海上謀害他。劉銘傳表面上裝得非常害怕,徵調了不少水師船隻保護自己。到了上海後,更裝得畏畏縮縮,使法國人誤認為他不敢到台灣去督師。正當法國人放鬆警惕的時候,劉銘傳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早已微服坐船前往台灣了。

 

還我台灣

劉銘傳始終心繫台灣,聽到清政府甲午戰敗、割讓台灣的訊息後,他整日沉默無語,“憂思鬱結”,終至臥床不起。據說,劉銘傳死前還面朝東方高呼:“蒼天啊,還我的台灣!”

 

歷史評價

劉銘傳 劉銘傳

曾國藩對李鴻章評價劉銘傳:“臉上有麻者帥才也!”
台灣被日本占據後,林朝棟仍然穿華裝不歸日,說:“吾不忍負劉公也!”
台灣學者稱劉銘傳為“理台政治家第一人,其功業足與台灣垂不朽矣”!有學者稱他為台灣洋務運動之父和台灣近代化之父。

趙爾巽在《清史稿》評價劉銘傳:“劉銘傳才氣無雙,不居人下,故易退難進。守台治台,自有建樹。”

連橫《台灣通史》評價劉銘傳“溯其功業,足與台灣不朽”,“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立長治久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

戴逸認為:“洋務派是19世紀下半葉中國早期改革舞台上眾多派別里的主流派,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是實力最強的一個,而劉銘傳在台灣興辦洋務則成效最大最成功。”

人物故居

劉銘傳故居位於肥西縣銘傳鄉(原南分路鄉和井王鄉合併)的大別山區末端大潛山北麓2公里處。 劉銘傳晚年自號“大潛山人”,可見他對故鄉的懷念。

占地面積近百畝,四周築有內外兩道深深的壕溝,壕溝內的水是從大潛山引來的金河水。四周的圍牆用石頭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東南、東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橋(現已改建為石橋)。各橋分別有兩層門樓七間,舊時住有兵勇保護圩子。
過外吊橋進圩,便是內壕溝,再是吊橋和門樓。進入內壕溝,才是劉銘傳家族居住的內宅。正大廳為三進,每進十三間,頭進與二進之間的天井院是迴廊包廂,第三進為兩層堂樓,主要為女眷居所,正廳大門面對外壕溝的月牙塘,月牙塘的兩尖角內弦是一個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

劉銘傳故居正大廳的西南角是西式洋樓,三間兩層,小巧玲瓏,樓上藏書,樓下住人。正大廳北面又有一座兩層五間的“鋼叉樓”。據說,故居的對面大潛山側有一“老虎洞”,故而特建“鋼叉樓”用於“壓邪鎮圩”。

“盤亭”是劉銘傳專為陳列國寶“虢季子白盤”特地建造的。位於“鋼叉樓”的後面,它四面環水,只有一座石橋可以相通。1950年元月,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先生親自護盤進京,將“虢季子白盤”獻給國家。從此,這件“虢季子白盤”一直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盤亭”北面的九間廳,是劉銘傳居家時宴客會友的場所。故居的西北有座霸王墩,為古人類的遺址;故居的東南有個大堰,是當年為建造故居取土燒磚瓦形成的一大片水面。堰中有小島兩座。較小的那座小島正好位於九間廳後,曾經是劉銘傳居家時的彈藥庫。大島上面是一座讀書亭,僅架一座棧橋與外相通。

後世紀念

遺骨墓園

劉銘傳手跡 劉銘傳手跡
2011年4月12日,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遺骨在其家鄉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大潛山安葬,海峽兩岸上千名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及劉氏嫡系後裔、劉氏族人等來賓參加了安葬及公祭儀式。
安徽省肥西縣 政府還斥資2000多萬修建了劉銘傳墓園,建於肥西縣境內海拔高大的大潛山北,借山建陵,墓園高達146米,占地3.34公頃。此次劉銘傳遺骨就安葬在這座墓園內。劉銘傳逝世至2011年的115年間,他的遺骨曾歷經六次搬遷,現存放於合肥其後人家中。除了此次在肥西縣的安葬外,劉銘傳的一部分骨灰還將安葬在台灣。

銘傳大學

台灣銘傳大學是一所由家族興辦的私立大學,校名是為了紀念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銘傳大學由包德明博士與李應兆博士共同創辦,於1956年開始 籌備,1957年批准設校,並由包德明擔任校長,原名為“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為台灣最早設立的女子商業最高學府,也是台灣著名的“新娘學校”之一。

家族成員

劉銘傳 劉銘傳
劉家祖籍江西進賢。據《劉氏宗譜》記載:“始祖賽公,江西進賢縣紫溪村人也。”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陳友諒農民起義軍進入江西,戰亂頻發。劉賽遂隨大流“跑反”到合肥西鄉,後定居大潛山下。
劉家世代務農,銘傳父劉惠, 母親周氏,生6 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

影視形象

1997年《 台灣第一巡撫》 張國立 飾 劉銘傳
2004年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劉德凱 飾 劉銘傳
2007年 《台灣1895》劉德凱 飾 劉銘傳
2014年 《龍飛鳳舞》蕭大陸 飾 劉銘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