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硯
龜山硯一方方硯台,敘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一條條雕痕,刻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明。歷代書畫名家、文人雅士,都為這神奇的硯台所痴迷。清朝學者梁楷曾賦詩一首:水英正堪喻此石,神品原是雕工奇。不雕不琢憐斯璞,朝夕研來自成池。詩中所描述的硯台,就是披著神秘面紗的龜山硯。
簡介
據《九九硯譜》記載,龜山硯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泰安市唯一自產硯台。“龜血石”分布在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龜山、鶴山南麓,按岩性,它呈磚紅色,含鐵質、泥質和微晶結構體,主要是方解石,含礦地層為早世紀饅頭組。其石深埋於地下,而非生在山上,質地優良,儲量極少,不易尋找,傳說千年神龜出逃汶水後,化作一座山脈,與鶴山相對,其血化為兩山之間的紅色石頭,吸龜鶴之靈氣,被當地人稱為“龜血石”。因龜鶴都是長生不老神,因而當地老百姓,把“龜血石”看作神奇之物,每年的正月十六,老百姓紛紛走出家門,先登高望遠,再攜“龜血石”回家,門口懸掛柏樹枝,就可驅邪扶正,清穢辟毒,百病皆無,富貴平安一年。“龜血石”以軟硬適中、溫潤、細膩、嬌嫩聞名,做成的硯台易於發墨,研出的墨汁晶瑩光亮,書寫流暢,不易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龜血石”經“敲”聽其聲、“摸”感其溫、“浸”察其色,十餘道工序精心挑選後,手工雕刻製作成硯台,具有堅而不頑、柔中有剛、滑不拒筆、澀不滯墨等優點,且上布黃金斑點,縱橫銀線,有“研筆如銼、化墨如油,隔宿不漏”之美譽,極為珍貴。為傳承珍貴的民間文化,2006年,泰安市政府把龜山硯手工雕刻技藝,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加以保護,2010年,龜山硯又被山東省旅遊商品協會,評為“好客山東”十佳品牌、“平安泰山”代言禮品。經多年的探索,龜山硯已經集雕刻、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於一體,既是書畫愛好者實用之佳品,又是藝術愛好者珍藏之精品,還是走訪親朋好友饋贈之珍品,為魯硯中新貴。由於純手工製作,原材料稀少,龜山硯雕刻技藝瀕臨失傳,故龜山硯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升值潛力越來越大。傳承
據《九九硯譜》記載,龜山硯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有近千年悠久的歷史。南宋著名文學家、理學家楊時,號龜山先生,獨垂青於龜山硯,一塊雕有龜圖的硯台,隨身攜帶,愛不釋手,每到一處,皆要展示與人。梁楷,今山東東平人,南宋時期大書法、畫家,對龜山硯也十分喜愛,曾賦詩讚道:“石英正堪喻此石,神品原是雕工奇,不雕不琢憐斯璞,朝夕研來自成池”。清朝制硯技藝達到鼎盛,大批工匠紛至沓來,每年出產近萬方硯台運往全國各地,二龍戲珠圖案最為流行,清朝著名學者高鳳翰曾這樣誇讚龜山硯:“研筆如銼,化墨如油,隔宿不漏”。清朝學者劉墉,進京趕考,路過龜山,一隨行硯台不慎破碎,臨時找人用“龜血石”雕刻一硯台,上刻有陰陽八卦圖,後高居榜首,考中狀元,從此把龜山硯視為吉祥之物,大加推崇,很長時間內,京城高官都以能擁有一塊龜山硯為榮。民國末年,原料逐漸匱乏,工匠紛紛改行,龜山硯雕刻技藝逐漸衰落。近代有記載的民間藝人有四位,其中張仁璞、楊明德、李茂春三位老人已經去世。其中李茂春老人因為有親戚關係還算比較熟悉,兒時經常見其拿龜山石,樹根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傳說
鶴山麒麟
鶴山又名麒麟山,麒麟山之由來,則源於當地流傳的一段神話故事。一老農家居鶴山南側山窪村,以種地為生,家中養有一頭黃牛,被老農視為心肝寶貝,黃牛和主人相依為命,辛勤耕作了幾十載,但未得一犢。一日晌午,烈日當空,老牛正在地里幹活,忽然,老牛腹中有東西作響,隨即產下一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似馬非馬、似龍非龍的牲靈,此牲靈能站立,叫聲震天,不一會功夫,小牲靈越長越大,竟能開口說話,說要滿足老農的一個願望,戰戰兢兢的老農說:“我們這裡地勢高窪不平,耕作這么辛苦,給我們一塊平整的土地吧”。話音剛落,牲靈就拌動身軀,騰雲駕霧,剎時間,風吹動,高窪不平的土地立刻變的十分平整,老百姓不但耕作方便了,土地還十分肥沃,從而有了“金泗皋,銀王卞,要吃麥子下鶴山”的順口溜。玉皇大帝聽說後,十分高興,把老農封為鶴神,把牲靈封為麒麟,二者化為山脈,永遠駐守這片風水寶地,這就鶴山又被稱為麒麟山的神話故事。娘娘墓
龜山南有一墓,當地人稱之為娘娘墓。傳說清康熙帝西巡,從泗皋官道路過,一隨從愛妃暴病而亡,康熙命太監擇一“風水寶地”葬之,風水先生選在龜山、鶴山之間,即今山窪村,挖墓時,刨出數塊紅色石頭,也就是“龜血石”,太監上報康熙,康熙視為吉祥之物,命帶回皇宮,讓能工巧匠,製作成繪有龍形圖案的硯台,放置於書案,睹物思人,以此懷念愛妃。文革“破四舊”時,曾在娘娘墓出土很多皇家用品,部分印證了這一傳說,此墓被《寧陽縣史志》稱為大山窪遺址。麒 麟 碑
今鶴山西側坡上,仍殘留有一碑座,據老人們講,是文革“破四舊”時破壞的麒麟碑。、康熙年間,鶴山一老農耕作時,耕牛在田地里產下一四不像的牲靈,地方官知道後上報朝廷,稱麒麟降生,天下大吉,康熙很高興,命朝廷撥專款用於餵養保護“麒麟”,但幾天后牲靈死亡,地方官就在其降生地,建一石碑,詳細記載此事,當地人稱之為麒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