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勛兵變

龐勛(?-869),唐末桂林戍卒起義軍領袖。初在戍守桂林的徐州,泗州軍中任糧料官。公元863年,唐曾在徐州、泗州募兵二千戍守交趾,其中抽出八百人戍守桂林(廣西桂林)。原定戍卒三年調換一次,至868年已滿五年仍未調換。868年,戍守桂林的都虞侯許信等發動兵變,殺死都將王仲甫,他被推為領袖,經湖南、浙西,入淮南,攻克宿州(安徽宿縣),稱兵馬留後。

背景

唐朝藩鎮的災難只限北方吐蕃的災難只限西方,宦官朋黨的災難只限於中央政府。如果從徐州(江蘇徐州)向:丁陵(湖北江陵)劃一條線,就可發現面積占全國一半的東南地區在九世紀初期,始終保持安定。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關中地區(陝西省中部),因灌溉系統被吐蕃兵團所破壞,已不能自給自足,一向仰賴東南的糧運。東南的安定,是中央政府存在的保障。
可是,東南地區不可能長期地跟混亂隔離,猶如一個血癌患者,他的一半身體不可能單獨健康。九世紀五十年代後,東南各戰區就一個接一個爆發兵變:
兵變的起因,千篇一律地由於司令官的昏噩和貪暴。出任司令官的人,往往不是靠才幹而是靠諂媚和巨額賄賂。諂媚自身可以具備,賄賂則多半來自商人的高利貸款。當時人稱這一類的司令官為“債帥”,他們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貪污,以求償還貸款。第二件事是繼續貪污,以便用繼續賄賂來保持職位。貪污的方法很多,主要的則靠冤獄,像表中嶺南西道戰區節度使蔡京,他為了勒索,所用的酷刑之中,竟有紀元前十八世紀的“炮烙”一種。世界上最野蠻的海盜在勒索贖金時,都不會如此。

描述

影響最大的一次兵變發生在桂州(廣西桂林)。南詔王國九本世紀又因不能忍受唐政府邊疆官員的騷擾而與中國決裂,曾兩度攻陷交州(越南河內),中央政府命全國各戰區派兵赴援。其中由武寧戰區(徐州·江蘇徐州)派出的二千人的部隊,於六十年代八六三年春,進駐桂州。政府宣布的是三年為期,期滿即行調回。八六五年冬,三年期滿,戰區官員遙遠地頒下一紙命令,續延一期,聲明絕不再延,他們只好在三千公里外的蠻荒異鄉,再駐屯三年。到了八六八年,第二期又滿,大家高高興興準備返鄉之際,戰區官員又遙遠地頒下第二紙命令,再延續一年。而一年後會不會再續延下去,沒有人敢肯定回答。他們向戰區所作的申訴請求,都像撞到石頭上。思鄉的士兵除了叛變外,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後都不能回去。於是他們決定自己回去,推舉一位負責管理糧秣的低級軍官龐勛當領袖,攻破軍械庫,取得武器,即向東挺進。沿途摧毀所有的抵抗,勢如破竹。中央政府這才大為震動,一面下令大赦,準他們回鄉;一面命沿途地方政府予以照料保護。龐勛和這一隊被逼反的戰士不是傻瓜,他們知道一旦回到徐州解散,接著就是一網打盡的逮捕和屠殺。所以在抵達徐州之後,即行攻城。城垣不久陷落,堅持主張延期的大營總管理官(都押牙)尹勘、訓練司令(教練使)杜璋、作戰司令(兵馬使)徐行儉,全被捉住剖開肚腸。以嚴苛聞名的節度使崔彥曾,囚禁了一些日子後也被處決。
政府徵調大軍討伐,但無法取勝,最後靠蔚州(河北蔚縣)州長(刺史)李國昌的沙陀兵圍,才把龐勛擊潰。叛變歷時只有一年零五個月,並不算久,但在一年零五個月中,幾乎每天都有血戰,雙方死傷,有十餘萬人。長江流域和黃河以南地區,大部分殘破。龐勛以二千人敢向中央政府挑戰,而且不斷獲勝,顯示政府軍在腐敗的債帥統率下,已喪失了戰鬥能力。假設沒有沙陀兵團的介入,沒有人敢預料它的發展。
沙陀突厥民族的一支,定居在蒲類縣(新疆奇台東南)之東。上世紀(八)中葉,中國喪失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之後,即歸附吐蕃王國,作侵略中國的先鋒。但因為他們太驍勇善戰,引起吐蕃的戒懼,打算把他們南遷。沙陀部落得到訊息,即於本世紀(九)○○年代,轉戰東奔,向中國投降。唐政府把他們安置在靈州(寧夏靈武)附近。三十年代時,曾襲擊回匕汗國的王庭。以後逐年東移,屢次幫助唐政府建立功勳,唐政府就任命它的首長李國昌擔任蔚州州長(刺史)。
龐勛兵變在高壓下平息,但政府的勝利只是下一次更大失敗的前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