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國初至1958年9月,龍見田隸屬龍和鄉。1958年10月至1959年11月,屬龍和大隊。1959年12月至1962年11月屬國營龍和農場。1962年12月至1980年11月屬梅塘大隊。1980年11月,梅塘大隊撤銷分設成立龍見田鄉。1998年11月,撤銷龍見田管理區,設定龍見田村,成立龍見田村村民委員會,下轄5個村民小組。本村黨支部成立於1980年,到2005年底有黨員30名。戶籍居民以李姓居多,另有黃、劉、葉、陸、尹、庚等姓氏。2003年,全村總人口6532人,其中戶籍人口832人,外地人口5700人;土地面積5226畝。其中耕地830畝,園地700畝,林地3636畝,水域60畝。
經濟發展
全村有外資企業27家,民營、個體企業15家,商鋪135家,占地3000平方米的集貿市場1個。村辦日供水量10000立方米自來水廠一家。2005年村、組兩級集體經濟收入920萬元,人均11057元,村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全村98%以上家庭新建了樓房,電視電話普及率達100%,全村有機車250輛,汽車60輛。
農業以荔枝、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等為主。
主要文化體育設施有國小一所,燈光籃球場2個,另有民間麒麟隊伍,醫療門診部一間。正在規劃建設中占地面積15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動中心、20000多平方米的民辦中學及馬山公園。座設本村西北部的東莞市首個大型個農民公寓“梅塘農民公寓”,輕軌黃江主站亦在籌建之中,大屏障森林公園並在龍見田設出入口,規模較大星級灑店相繼擇地本村投資。
遺址
東江縱隊龍見田舊址概況
東江縱隊龍見田舊址位於東莞市黃江鎮南部常梅公路旁龍見田村。1944年4月間,東江縱隊成立不久,東縱駐東寶地區的部隊為提高隊員的軍政素質,縱隊領導決定利用戰鬥的間隙,集中第三大隊、第五大隊、東莞大隊在東莞梅塘地區進行集訓。縱隊領導王作堯、楊康華和梁鴻鈞等組成臨時指揮部,領導和組織實施對部隊的整訓。
臨時司令部設在馬山腳下的龍見田村祠堂,東縱司令員曾生1944年4月至1944年5月曾居住的地方。當時祠堂是由青磚建成,面積有1300平方,龍見田管理區因擴建龍見田學校,於1991年將舊址拆除。
第三大隊由大隊長鄔強率領駐龍見田村,有70多人住在達成公祠(青磚建成,面積78平方米)、敏齋公祠(青磚建成,面積95平方米)、花廳(青磚建成、面積150平方米)等地方。這三處歷史見證物現在仍有保留。
1944年5月8日凌晨,駐樟木頭和塘廈兩個中隊的日本兵和當地偽軍共500多人在日寇加藤大隊長的帶領下,準備偷襲我在梅塘地區整訓東縱司令部駐地。王作堯副司令員和大隊長鄔強命令負責警衛司令部的第三大隊獨立中隊隊長黎漢威、政委李忠(鍾若湖)立即搶占馬山制高點,掩護司令部撤退,馬山戰鬥打響了。鄔強同志率領第三大隊和黃布同志率領的林耀中隊運動到有利地形後,立即投入戰鬥,駐長山口的第五大隊及時趕到,長山口和周圍的民兵也來參戰。在臨時指揮部的直接指揮下,日寇被我三面夾擊,死傷近百人,持續一天后,在“鬼頭仔”(當地人稱漢奸為“鬼頭仔”)的帶領下,狼狽逃竄回樟木頭。由於戰鬥慘敗,日寇加藤大隊長剖腹自盡,我獨立中隊政委李忠(鍾若湖)同志壯烈犧牲。
馬山戰鬥是在日寇幾乎偷襲成功的危險情況下,由於臨時指揮部指揮果斷,第三大隊英勇戰鬥,第五大隊、東莞大隊的主動積極配合,經及當地民兵民眾的大力支援,使戰鬥由被動的轉為主動的勝利戰鬥。再次粉碎了敵人妄圖殲滅東江縱隊主力的夢想,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軍民的鬥志,進一步激發了部隊殺敵立功的熱情,增強了民眾勝利的信心,為東江縱隊的戰史寫下了輝煌、難忘的一頁。
1963年8月,黃江鎮政府組織人員收集馬山戰鬥的革命烈士遺骸,特意選址安葬在馬山腳下,建造了馬山戰鬥革命烈士墓園。1996年10月,黃江鎮政府在烈士墓園原址上擴建為梅塘烈士公園,供人們瞻仰、緬懷革命先烈。現今公園大門正對的主道寬敞筆直,兩旁遍植青松翠柏,四季常青。主道盡頭矗立著梅塘烈士陵園紀念碑,碑誌上介紹了馬山戰鬥,黃京坑戰鬥及寶山戰鬥情況,碑的後面寫著“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每逢節假日,尤其在清明節前後,很多單位到這裡舉行掃墓活動,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她還是黃江鎮中國小校的德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