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介紹
中國唐代佛教建築石刻。
![龍虎塔雕刻](/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塔身四面辟門,並浮雕尖拱形券,門楣兩端雕摩竭魚首,門以上為獅子、飛龍,最上為金翅鳥、樂神、飛天等。門前有護法獅蹲坐,門側侍立金剛力士。東西兩面最外側為弟子、菩薩,南北兩面外側為精緻的獅子和獅奴。塔室內為方形塔心柱,每面高浮雕佛像1尊,其上為淺浮雕飛天及雲氣等紋飾。
近於繁縟的雕刻具有一種神秘氣氛,整體布局由外向內渾然一體,有層次地逐漸深入,藝術構思巧妙,雕刻手法細膩,不失為唐代雕刻之佳作。
龍虎塔來歷
又稱郎公塔 ( 以神通寺創始人郎公命名 ) 。
![龍虎塔雕刻](/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佛塔淵源
佛塔,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徵。
![龍虎塔雕刻](/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人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我國勞動人民先後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精華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塔”。如始建於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一例,該塔高51米,為通體潔白磚石結構,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稱喇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