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
清熱利濕,活血解毒。
主治
用於痢疾,淋濁,尿路結石,白帶,風火牙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相關配伍
1.治痢疾,婦女白帶,男子淋濁:鮮龍葵根24-30g(乾的15-24g)。和水煎成半小碗,飯前服,日服2次。(《福建民間草藥》)
2.治泌尿繫結石:每用龍葵根9-15g,加胡椒7粒(打碎)。煮沸20-30min後內服。(《雲南中草藥選》)
3.治風火牙痛:龍葵根30g。煎服。(《安徽中草藥》)
4.治睪丸炎:龍葵鮮根、燈籠草各30g,青皮鴨蛋2枚。加水同煮熟,服湯食蛋。(《泉州本草》)
5.治發背癰疽成瘡者:龍葵根一兩,麝香一分(研)。先搗龍葵根,羅為末,入麝香研令勻,塗於瘡上。(《本草圖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凡虛寒而無實熱者忌用。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龍葵:又名酸溜子棵、龍槐。一年生草本,高約25-100cm。莖直立,有稜角或不明顯,近無毛或稀被細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卵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並下延至葉柄,通常長2.5-10cm,寬1.5-5.5cm,全緣或具不規則波狀粗鋸齒,光滑或兩面均被稀疏短柔毛。蠍尾狀聚傘花序腋外生,由3-6(-10)朵花組成;花梗長,5深裂,裂片卵圓形,長約2mm,雄蕊5,著生花冠筒口,花絲分離,花葯黃色,頂孔向內;雌蕊1,球形,子房2室,花柱下半部密生白色柔毛,柱頭圓形。漿果球形,有光澤,直徑約8mm,成熟時黑色;種子多數扁圓形。花、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龍葵:生於田邊、路旁或荒地。全國均有分布。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龍葵根與木通、胡荽煎湯服,通利小便。”
2.《綱目》:“療癰疽腫毒,跌扑傷損,消腫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