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揚鎮

龍揚鎮

龍揚鎮位於譙城區最南端50公里處,於渦陽縣的臨湖鎮、高公鎮,太和縣的二郎鄉、墳台鎮接壤,總面積94.2平方公里,轄11個村,163個自然村,5.8萬人,耕地面積8.1萬畝,年人均純收入2400元,財政收入407萬元。是亳州南部重要的糧食基地、小辣椒生產基地和肉類生產基地。這裡盛產小麥、玉米、黃豆、芝麻、小辣椒、西瓜等,牛肉、粉皮、麻油、麻花等土特產遠近聞名。

基本信息

黨政班子狀況

全鎮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255人。黨委班子成員8人,人大主席1人,政府班子成員4人;
黨委書記周玉坤,男,漢族,1964年8月出生,本科學歷;
鎮長柴永軍,男,漢族,1962年7月出生,本科學歷;
人大主席康廣生,男,漢族,1964年12月出生,大專學歷;
副書記、紀委書記王修禮,男,漢族,1963年3月出生,大專學歷。

主要特色及特產介紹

1、蘇趙梨園300餘畝,有400多年歷史,被列為亳州特產;
蘇趙梨產於亳州市龍楊鎮西北角的蘇趙莊。這兒地處亳州市的最南端,交通又不便,可謂窮鄉僻壤。然而,因為出產蘇趙梨,窮鄉也跟著名產大名遠揚了。 蘇趙梨源於明末。當時,村人為避兵亂而“跑反”,返家時,從西北河套裡帶回一棵梨苗栽在村東水塘邊兒,本不以為意。誰知這兒的水土獨特,竟然育出了一代名品── 蘇趙梨。 
蘇趙梨的特點是酥脆可口,甜中帶香,果肉純白,味正多汁,食之無渣,落地即碎。 
清道光年間,蘇趙梨與碭山梨同為貢品。碭山人以蘇趙梨與其碭山梨齊名而不服,公舉三位有名之士,推三獨輪車梨專程來亳州,要與蘇趙梨一比高下。經眾人反覆品嘗,竟然難分優劣。後來雙方協商,以梨的酥脆定輸贏。蘇趙人取梨一隻,平放凳上,食指往梨上輕輕一按,梨子立即兩半。碭山人大吃一驚,取其梨試之,用上全力,梨子僅僅脫去一層皮。碭山人服氣了,蘇趙梨的名氣也因此更高一等。
蘇趙梨園如今已發展到一千多畝,園林結構可謂“三世同堂”。外圍是一把粗的新載梨樹,碧葉嫩枝,為青春少女;環村是五十年至百年的壯年梨樹,枝葉繁苦茂,掛果纍纍;村中是那棵三百高齡的古老梨樹,粗大的樹幹被風雨磨 得如鐵似鋼。
蘇趙梨的名氣越來越大,並多次榮獲嘉獎。1957年華東五省市水果競賽中獲金質獎,1996年安徽省農業廳優質水果評比中獲質量獎,並在“第八屆中國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牌。
龍揚鎮位於譙城區最南端,東與渦陽縣接壤,南與太和縣隔河相望,蘇趙梨園就位於土肥地沃、物華天寶、風光秀麗、天藍水碧的龍揚鎮,它東傍汪洋新河,頭枕亳阜高速公路,西望京九鐵路。蘇趙村現有520多人,耕地800多畝,有梨園300多畝,梨樹2200棵,最老的樹有360年了;現在的蘇趙梨園是“三世同堂”;外圍是一把粗的新栽梨樹,碧葉嫩枝;中間是五十到百年的壯年梨樹,枝繁葉茂,掛果纍纍;中心是那棵360年的古老梨樹,虬枝盤結,粗大的樹幹歷經風雨,滿面滄桑。
據說,明朝末年龍揚這邊的人到西北躲避戰禍,後來他們又結伴返回老家,其中一位姓蘇的和一位姓趙的兩家人在此定居,並將從河套帶回來的梨樹苗種上。不曾想到,這棵梨樹既保留了西北水果含糖分多的優勢,又兼容淮北平原水果豐滿個大的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定居這裡的人們繁衍生息,一代比一代興旺,他們不斷為梨樹施肥澆水、捉蟲、剪枝、嫁接、傳粉,不斷栽種新的梨樹苗,擴大梨園面積,以致此梨園的名氣越來越大。相傳,乾隆下江南時曾品嘗過蘇趙梨,並指定為貢品。隨後,朝廷評選各地商品,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龍揚蘇趙莊的蘇趙梨竟然跟早已成為貢品多年的碭山梨同時列入貢品。碭山酥梨協會會長帶著一干人馬來龍揚蘇趙莊,隨行的車上裝滿六大籮筐上乘碭山梨來比試。比試結果當然是蘇趙梨勝出,碭山酥梨協會會長心服口服。
新中國成立後,蘇趙酥梨也迎來了新的生機,它香脆可口、甜中帶香、果肉純白、味正多汁、食之無渣、落地即碎的獨特味道,據測算其含糖量高達16%,比普通梨高5%;在市場其單價比普通梨高出3-5角錢。1957年華東五省、市水果競賽中獲金質獎;1996年安徽省農業廳優質水果評比中獲質量獎,並在第八屆中國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牌。
2、冬粉生產基地;
3、林業林網化,覆蓋率居全區第二;
4、水資源豐富,無污染;
5、勞務輸出人員占全鎮總人口30%以上,被市政府命名為先進鄉鎮;
6、社會治安被市政府命名為學習楓橋經驗模範鎮,信訪穩定被市政府授予“六無鄉鎮”;
7、黨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被評為全區“五好黨委”,第六屆村委會換屆被評為全區先進單位;8、養殖業以養魚、養牛、養豬為主;
9、種植業以小麥、棉花、蔬菜為主導產業,是農業大鎮;
10、民營經濟以加工業為龍頭。

龍揚鎮龍德集歷史

龍揚鎮位於亳州城南五十公里處,西淝河北岸,南與太和隔河相望,東與渦陽接壤。這裡自古就是人傑地靈、物華天寶之地。
龍揚鎮最古老的集:龍德集
西漢初,高祖劉邦分封同姓諸侯,該鎮就是思繕諸侯國的駐軍之地,並設有馬家莊、馬橋等練兵場,從那時起這裡的人們習武強身蔚然成風。
西漢末年,政治混亂,外戚專權,民不聊生。劉秀加入綠林軍後到這裡尋臣訪將,當地的姚期馬武岑彭鄧宇用當地的青龍酒招待劉秀,席間他們義憤填膺、慷慨陳詞,氣氛十分活躍。劉秀喝得酩酊大醉,姚期等人扶之經溝而歸。隨後姚期等四人隨劉秀南征北戰、東擋西殺,並輔佐劉秀登基;姚期等四人則位列二十八宿之中。後來人們紀念姚期等四人,把扶劉秀而經過的溝叫“扶主溝”,當地叫“扶溝村”,並留下民謠:“劉秀痛飲青龍酒,豪氣上升沖鬥牛;姚期馬武誠相助,打敗王莽坐神州”。
話說劉秀登基之後,扶溝村一帶一連數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出面倡導,認為這是龍王有德,施恩於這裡,應給龍王安個家,就這樣建立了龍王廟,取名“龍德寺”。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從方圓數百里來祭敬龍王,求雨的、排澇的各有所需,則有求必有應,後來“龍德寺”逐漸取代了“扶溝村”。
據碑文記載“亳城之南距三舍,地曰‘扶溝村’,寺曰‘龍德寺’,在唐宋時為龍泉院。其鎮最古,上有凌霄漢,中有浮屠,下有舍利住持,為一方名剎”。到了唐朝,龍德寺的名氣越來越大,有碑文記載“在唐宋時為龍泉院”,院內除塑有龍王、佛爺、老君、孔子像外,還塑有姚期、馬武、岑彭、鄧宇之尊;再加上龍德寺西側有千株松柏,故唐時有幅描寫龍德寺的對聯:“虎踞龍盤將相三聖龍泉院,鳳舞鸞棲松柏千株鳳凰嶺”。到了五代後梁,據傳朱溫的後裔朱真在公元921年選“龍德”立都。此時龍德寺已達到鼎盛時期,故碑文記載:“龍德寺始於漢,著於唐,盛於梁……”
唐宋時,僅龍德寺就有四頭八廟之說:西頭玉皇廟、紅山廟;南頭人祖廟、插花廟;東頭二郎廟、天神廟;北頭奶奶廟、薛家閣;中間還有個火神廟。每座廟都重梁起架,雕樑畫棟,壁畫栩栩如生。此外在龍德寺東十公里還有古梅橋媽祖廟、七賢寺、草廟店等,可惜這些都毀損於民國戰亂和文革之中。

鎮名的變化

1992年撤區並鄉由龍德鄉、楊店鄉、楊集鄉合併成立新的龍德集。
1995年龍德集更名為“龍揚鎮”,以古老的龍德集為龍頭起名帶鎮飛翔發揚,意味著這裡的人們(龍)要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新世紀的朝陽昂首騰飛!
歡迎各界人士來本鎮投資 投資顧問:龍德集陳西峰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