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塘鎮[海口市]

龍塘鎮[海口市]

龍塘鎮隸屬瓊山區,位於海口市中部偏北,南渡江下游西岸,全鎮土地面積為37.89平方公里,耕地1萬七千畝,其中水旱田七千五百畝。全鎮轄1個社區,10行政村,61個經濟社,67個自然村,共有戶數7千多戶,總人口3萬3千多人。這裡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區,地質屬玄武岩層,土壤多屬火山噴出物玄武岩構成的石礫土,遍地怪石嶙峋,樹木叢生,為民間雕刻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龍塘鎮是海南十大名鎮村評選之民間雕刻藝術之鄉。

基本信息

簡介

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位於海口市中部偏北,南渡江下游西岸,全鎮土地面積為37.89平方公里,耕地1萬七千畝,其中水旱田七千五百畝。全鎮轄1個居委會,10村委會,61個

龍塘鎮龍塘鎮
經濟社,67個自然村,共有戶數7千多戶,總人口3萬3千多人。這裡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區,地質屬玄武岩層,土壤多屬火山噴出物玄武岩構成的石礫土,遍地怪石嶙峋,樹木叢生,為民間雕刻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龍塘鎮總人口3萬餘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2006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2.4億元,而以服裝生產加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就達1.9億元,占全鎮總產值的75%。在發展的同時,歷年統計數據則暴露出其發展緩慢的一面。據了解,1994年龍塘服裝業產值即突破了1個億,1996年龍塘有了第一個自己的品牌服裝,此時的龍塘服裝不僅占領了國內十幾個省市的市場,而且走出國門,遠銷到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如今,龍塘服裝近幾年產值一直在近2億元的位置上徘徊,部分市場還出現萎縮。因此,在鎮上生活的本地人,大多數都會一些製造衣服的基本常識,也大約知道衣服的質量如何。

經濟

早在900年前的宋朝,龍塘就已出現陶瓷泥塑,有“盆缽之鄉”的美稱;元朝開始有石雕木雕,到明朝時石雕、木雕藝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當地古人的墓前石人、石獅、石馬、石狗等都雕刻得生動傳神,姿態各異;在廟宇祠堂里的浮雕有戰爭、狩獵、演戲、奏樂等各種形態的人物和鳥獸的形象,栩栩如生,甚為逼真;明清時代富貴人家建造的房屋多為石木結構,四周牆體雕琢光滑,屋內棟木樑等大多以鳳梨蜜或花梨木製作,材質堅硬,花草和人物刻畫工筆細膩,神形各異,雕刻工藝相當複雜。現在建造的石木結構的民房,仍然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或樣式,而建造雕刻師傅都是本地人,代代相傳延續不斷,可見龍塘的雕刻歷史悠久。

龍塘的石雕、木雕和泥塑素以字型美觀、圖像逼真、雕工精湛、形象生動而馳名,僅二十世紀初以來就湧現出無數的馳名藝術,他們的作品膾炙人口,深受歡迎。如富禮村的吳坤桃花2年時間精雕一副雕屏,屏中除了出自傳說故事中的13個或坐、或立、或舞、各具神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外,還刻有一對梅花鹿、一對鴛鴦、一對仙鶴、有城牆、拱橋、亭、鑽塔,有青山秀水、香花綠草、楊柳暢茂、梧桐濃蔭,還有蓮下游魚等,更奇特的是城門懸掛著一盞洋燈,不須通電而四時都覺得搖動,表現了製作者高超精湛的技術。著名的作品還有海南民族博物館的兩條高5米的大石龍柱、三橋簡後夫人花橋、海瑞墓、丘陵墓、文昌孔府廟、東山嶺尼姑庵、瓊中百花嶺石木雕作品,以及,府城白衣寺木雕一樽地藏王佛象、在昆下村雕刻的龍柱一對泥塑雙龍吐珠、九龍壁、龍柱、蟠龍酒埕、雙龍糖缸、唐三彩古馬等工藝品等等。藝人范光輝周明鑑吳清存等人於1959年到北京人民大會堂獻技,得到中央領導的好評,可見龍塘雕刻精巧的藝術性。

龍塘鎮67個自然村中有42個村莊從事雕刻、泥塑等藝術,而富道、富禮的木雕,搏撫、永昌的石雕,文彩、永鞏的泥塑遠近聞名。從業人員達5千多名,雕刻手藝給當地民眾帶來較高的經濟收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可見雕刻藝術在民間具有廣泛的民眾性。1995年,龍塘鎮被中央文化部授予“民間雕刻藝術之鄉”的稱號,為了保護、發掘、發揚和傳承雕刻業,2006年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塘鎮的又一經濟來源就是海口龍塘糖廠,經營範圍是生產白砂糖、赤砂糖、酒精等,有日榨1500噸甘蔗的製糖能力。

海南海口行政區劃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多颱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太陽輻射量可達到11到12萬卡;年平均氣溫23.8℃,最高平均氣溫28℃左右,最低平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年平均蒸發量183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5%。常年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4米/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