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夾谷之會

齊魯夾谷之會

是齊魯兩國的一次著名的會盟,盟會上孔子屈強國、正典儀的凜然大義,被稱為是“聖人之大司”。會盟後,齊人為孔子的大義凜然所折服,歸還了鄆(在今山東鄆城東)、讙(今山東寧陽北)、龜陰(龜山之陰,在今山東新汶東南境)等汶陽之田。

概述

作品名稱:齊魯夾谷之會·定公十年作品

原文

十年春,及齊平。

齊魯夾谷之會 齊魯夾谷之會

夏,公會齊侯於祝其(1),實夾谷。孔丘相(2)。犁彌言於齊侯曰(3):“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4),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5)!兩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6),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乾盟,兵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7),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8)。

將盟,齊人加於載書曰(9):“齊師出竟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10),有加此盟!”孔丘使茲無還揖(11),對曰:“而不反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12),亦如之!”

齊侯將享公。孔丘謂梁丘據曰(13):“齊、魯之故(14),吾之何不聞焉?事即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也。且犧、象不出門(15),嘉樂不野合(16)。饗而既具(17),是棄禮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18)。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得也(19)。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20)。

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21)。

注釋

(1)公:指魯定公。齊侯:指齊景公。祝其:即夾谷山,地名,在今贛榆縣夾山鄉與棗莊市中區西北近郊齊村鎮交界處

(2)相:擔任儐相,負責主持會議儀節。

(3)犁彌:齊國大夫。

(4)萊:諸侯國名,姜姓,在今山東黃縣,被齊國滅掉。

(5)士兵之:命令士兵們拿起武器衝上去。

(6)裔夷:華夏地域以外的民族。

(7)逼:同“逼”。逼好:逼迫友好。愆:傷害。

(8)遽(ju):迅速,緊急。辟:同“避”。

(9)載書:盟約。

(10)竟:同“境”。出竟:指出境作戰。

(11)茲無還:魯國的大夫。

(12)共:同:“供”。共命:供給齊國之命。

(13)梁求據:齊景公的寵臣。

(14)故:從前的典章制度。

(15)犧、象:即犧尊、象尊,都是古時的酒器,外形像獸形。不出門:意思是只在朝會和廟堂使用。

(16)嘉樂:指鍾、磬等樂器。

(17)具:齊備。

(18)秕(bi):不飽滿的穀物。稗(bai):像禾的雜草。

(19)昭:發揚光大。

(20)果:實現。

(21)鄆(yun)、讙(huan)、龜陰:都是魯國的邑名,全在汶水的北岸,即“汶陽之田”。

譯文

魯定公十年春天,魯國同齊國講和。

夏天,魯定公和齊景公在祝其會見,祝其實際上就是夾谷。孔子擔任儐相。齊國大夫犁彌對齊景公說:“孔丘懂得禮儀,但是沒有勇氣,如果派萊人用武力劫持魯侯,一定能夠如願。”齊景公聽從了犁彌的話。孔子帶著魯定公往後退,並說:“士兵們快拿起武器衝上去!兩國國君友好會見,而華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虜卻用武力來搗亂,這不是齊國國君命令諸侯會合的本意。華夏以外的人不得圖謀中原,夷人不得觸犯盟會,武力不能逼迫友好。這樣做對神靈是不吉祥的,對德行也是傷害,對人卻是喪失禮儀,國君一定不會這樣做。”齊景公聽了這番話後,急忙叫萊人避開。

即將舉行盟誓時,齊國人在盟書上加上了這樣的話:“一旦齊國軍隊出境作戰,魯國如果不派三百輛兵車跟隨我們,就按此盟誓懲罰。”孔子讓茲作揖回答說:“如果你們不歸還我們汶水北岸的土地,卻要讓我們供給齊國的所需,也要按盟約懲罰。”

齊景公準備設享禮款待魯定公。孔子對梁丘據說:“齊國和魯國從前的典禮制度,您怎么沒聽說過呢?盟會的事已經結束了,而又沒有設享禮款待,這是讓辦事人辛苦了。再說犧尊和象尊不出國門,鐘磬不能野外合奏設享禮而全部具備犧象鐘磬,這是拋棄了禮儀;如果這些東西不備齊,那就像用秕稗來款待,是國君的恥辱;拋棄禮儀則名聲不好。您為什麼不好好考慮一下呢?享禮是用來發揚光大德行的。不能發揚光大,還不如不舉行。”結果齊景公沒有舉行享禮。

冬天,齊國人向魯國歸還了鄆邑、瓘邑和龜陰邑的土地。

讀解

犁彌以為孔子“知禮而無勇”,實在是大大的看錯了人。孔子何許人也?大成至聖先師,豈會像蓬蒿之輩所估量的!孔子的人格和思想的光輝,是人們後來逐漸認識到的他不僅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的學說,而且自己躬行實踐,為子子孫孫樹立了典範。這個故事中,孔子大義凜然,與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軍臣針鋒相對,的確讓我們肅然起敬,油然而生景仰之情。

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孔夫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竟然以言辭喝退夷人他憑的是什麼?憑的是君子心中的浩然正氣,是心中對道義的堅定的信念。能夠如此,死又有什麼可怕?即使做了刀下鬼,精神也依然如蒼松翠柏,萬古長青。正如他老人家所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不,他在危難之際掩護魯侯,喝退眾夷兵,不是為他自己的言論作了最好的註解嗎?

至於動武之外的雕蟲小技,就是不在聖人的話下,只需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可一錘定音,使對手低頭稱服,不敢再有所造次。

孔子對付齊國軍臣無禮的事跡,給我們以巨大的啟發。那些外表上貌似強大、不可一世、驕橫跋扈的人,並沒有什麼可怕的。他們沒有三頭六臂,內心很虛弱,只有憑藉恐嚇、強權、陰謀來獲取不義之財。因此對付他們並不太難,最簡單最有效得到方法,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絕不在關鍵時刻表現出軟弱,首先在心理和氣勢上戰勝對手,其他的便是水到渠成了。

但是這也不是鬧著玩的兒戲。內心空虛,沒有道義、真理的依憑,只有表面上的強硬,那就成了蠻橫,內心充實,才會有外部行為上的光輝。孔子的勇氣來自哪裡?來自他的“知禮”“有勇”是“知禮”的自然和必然的結果,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所以,切莫忘記了這個教訓:知禮而有勇。

出處

《齊魯夾谷之會》選自《春秋左傳》

《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注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注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註疏證》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駰、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人物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相關人物

孔子 英文:Confucius、Confucious。漢語拼音: Kǒng z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 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家中排行第二。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據有關記載,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來的典籍中。 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