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由於德國海軍從來沒有建造航空母艦的經驗,故在實際進行新航艦的設計前,相關工程人員曾實地走訪日本參觀赤城號航空母艦,並取得相關的飛行甲板設計藍圖作為參考。但德國海軍沒有專屬的海上飛行大隊,再加上德國空軍與海軍之間的權力鬥爭,整個航艦建造計畫進行的並不順利。
設計圖紙於1935年底全部凍結,1935年11月16日,基爾的德意志船廠與海軍簽署了造船契約。當時該船廠的任務已經飽和,包括戰列巡洋艦格奈森瑙號、重型巡洋艦布呂歇爾號、4艘驅逐艦、4艘潛艇和一艘潛艇支援艦都處於建造階段,航母的建造工作被迫延期。
1936年12月8號,格奈森瑙號下水進入棲裝階段,船台終於空了出來。20天后,第一艘航空母艦開始鋪設龍骨。
齊柏林伯爵號在1938年12月8日下水,主持下水典禮的並非雷德爾,而是空軍元帥赫曼·戈林,希特勒本人也參與了這場下水典禮。但是在下水時,該艦當時只完工了約85%的進度,既不能實際以全速(33.8節)在海上航行,也無法籌載原本規劃的42架艦載機群。齊柏林伯爵號下水後原本還需要再一年的時間才能完工,也需要時間進行相關的海上測試與人員訓練,但是當時德國缺乏足夠的原料與人力導致進度一延再延。1940年6月時齊柏林伯爵號被拖至格但斯克灣(當時稱為“但澤灣”)的格丁尼亞港,偽裝成木材儲存船“候鳥號”(Zugvogel),直到1942年時才接獲命令,返回基爾港接受續建工程。
很快齊柏林伯爵的建造優先權開始急劇降低。按照德國海軍的分類,其優先權別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是:戰列艦、潛艇、驅逐艦、巡洋艦、航母。最終在1940年4月29日,航空建造工程停頓了下來,理由是即便能按時完工,也無法及時為其配齊火炮。
挪威戰役後,艦上的150毫米大炮被拆卸下來運往挪威用於海岸防禦,防空火炮也被挪作它用。火控系統的交付也被大幅延遲,因為根據與蘇聯的貿易協定,這些裝備必須優先出口給蘇聯海軍。1940年7月6日,齊柏林伯爵號被拖往東邊的格騰哈芬港以躲避日益嚴峻的空襲威脅,在此被作為浮動倉庫使用。1941年巴巴羅薩戰役前夕,該艦又被轉移到斯德丁,就在6月21日侵蘇戰爭打響的前一天安全抵達。這次轉移的目的是為了躲避預想中蘇聯空軍的空襲,當警報解除後,軍艦又於11月11日回到格騰哈芬。
1941年底,戰局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航空母艦的價值。英國艦載機對塔蘭托的空襲、對擊沉俾斯麥號的貢獻,以及日本航空母艦在太平洋上的表現,都促使德國海軍完成自己的航母。
1942年4月16日,在希特勒大本營的會議上,對於齊柏林伯爵號最終做出了如下決定:
第一,力爭在1943年夏天完成兩部推進軸以及其它相關設備的安裝工作,使其擁有25節的航速。在此基礎上儘快展開航母的各項試驗工作。
第二,由於空軍認為在1946年之前不可能單獨為海軍研製飛機,所以只能採用現有的Ju87C和Me109T型機,為此需要高功率彈射器。相關研究製造工作需要兩年時間,航母最早投入使用的時間為1944年。
第三,空軍聲稱,他們已經準備好10架戰鬥機和22架俯衝轟炸機。
基於會議決議,海軍司令部於5月13日下令,繼續建造齊柏林伯爵號,同時基於最近的戰爭經驗,建造過程中將做出必要的改裝。原計畫中的20毫米單管高射炮被四聯裝高射炮取代,彈藥儲備量也必須大幅度增加。最終的航空兵配置方案為28架俯衝轟炸機和12架戰鬥機。
由於在二戰中期之後德國海軍在海上的行動接連受挫,再加上當時的德國已無力支撐所費不貲的海軍經費,1943年2月2日希特勒下令取消所有德國戰列艦、巡洋艦與航空母艦的建造工作。齊柏林伯爵號被送往奧德河河口的斯特丁(Stettin,今波蘭斯塞新)準備拆除。1945年4月底,眼見蘇聯紅軍即將逼近斯特丁,德軍主動將齊柏林伯爵號鑿沈以免落入敵手,但占領該地後的蘇聯卻在1946年時將沉船打撈上來,該艦最後一次的目擊地點是在斯維內明德(Swinemünde,也就是今日波蘭境內的斯未諾契,Świnoujście),當時該艦載運了一些物資,準備前往列寧格勒,但卻從此消失無蹤。由於蘇聯方面對於此類資料的保密,長久以來齊柏林伯爵號的實際行蹤一直是個謎團。直到多年後蘇聯的機密檔案解密,從其中間接透露該艦曾短暫獲得一個編號“PO-101”(浮動基地101號),並在1947年8月16日時被當作蘇聯艦艇與戰機的靶船,以便研究該如何擊沈像是航空母艦這般的大型軍艦。
2006年7月12日,一艘隸屬於波蘭石油業者波羅的海石油(波蘭語:Petrobaltic)(Petrobaltic)的船隻在韋巴港附近發現一艘長265米的沉船,正好與失蹤的齊柏林伯爵號之船長相符。7月26日,波蘭海軍調查船阿克托夫斯基號(波蘭語:ORPArctowski)(ORPArctowski)實際對沉船進行穿鑿調查以確定其身份,並在隔日由波蘭海軍宣布,沉沒在87米深海底的沉船,證實是行蹤成謎多年的齊柏林伯爵號。
武備
火炮
由於認知的偏差,德國海軍認定航母的主要戰鬥力源自於火炮而非飛機,所以在最終設計中,150毫米火炮的數量翻了倍。包括:16門150毫米火炮,各配備115發炮彈;12門105毫米重型高射炮,各配備400發炮彈;22座37毫米雙管高炮,各配備2000發炮彈;7門20毫米高炮,各配備2000發炮彈。
艦載機
按照德國空軍的要求,原先的雙層甲板設計被廢除,改為全通式單層甲板。
最終的艦載機配備方案是43架飛機,包括戰鬥機、俯衝轟炸機、魚雷/偵察機。但由於缺乏合適的機種,最終只確定了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上艦。
由於德國航空工業完全處於空軍的掌握之中,海軍選擇艦載機只能以現有空軍用飛機為基礎進行必要的上艦該艦。這些改進不外加固結構,安裝摺疊機翼,以及改進尾部起落架。
防護力
齊柏林伯爵號具有很高的裝甲防護能力,側舷水線處裝甲帶在中部的厚度是100毫米,首尾兩端60-80毫米,艦體垂直裝甲厚60毫米,舵機室裝甲厚60毫米,飛行甲板厚20毫米,但是升降機的裝甲厚度達到45毫米。
姐妹艦
第二艘航母的契約於1936年11月16日被授予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但是開工日期一直拖到1938年,這是因為必須等歐根親王號巡洋艦下水之後才能空出船台。而且在開工之後,建造進度也被蓄意放慢,以便從齊柏林號的建造過程中汲取經驗。根據戰前制定的計畫,該艦應於1940年7月1日下水,最終於1941年12月入役。而一旦首批兩艘航母下水,第二批兩艘航母即應於1941年開工,最終於1944年服役,也就是德國海軍野心勃勃的“Z計畫”完成的日子。
但隨著戰爭的爆發,該航母於1939年9月19日宣布停工,艦體被解體以回收材料挪作它用。該艦從未獲得正式命名,但是很多傳聞聲稱它將以一戰期間德國海軍飛艇部隊指揮官的名字命名,即彼得施特拉塞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