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描述
鼻源性頭痛(rhinogenous headache):是指鼻腔、鼻竇病變引起的頭痛。以鼻竇急性炎症最為多見,約占全部頭痛發病數的5%,其它如急、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萎縮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均可引起。鼻源性頭痛一般都有鼻病的症狀,如鼻塞、流膿涕等,多為深部頭痛,呈鈍痛或隱痛,無搏動性,白天較重;臥床休息時減輕,頭痛有一定的部位和時間,在低頭彎腰、衣領過緊、全身用勁使靜脈壓增高時鼻黏膜充血,頭痛加重。鼻腔黏膜用藥收縮或表面麻醉後,頭痛可減輕。
病理病因
頭痛是臨床上常見、原因較多、機制十分複雜的一種主觀症狀。,鼻腔和鼻竇局部病變及結構變異與頭痛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以鼻炎、鼻竇炎、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頭痛多見。鼻源性頭痛的致病因素大致分為兩類。首先,鼻腔分布著豐富的感覺神經纖維。鼻腔的感覺神經來自三叉神經的眼支和上頜支。眼支分出篩前神經至鼻腔前部,上頜支分出鼻後上、後下神經的外側支分別至中、下鼻甲,上牙槽的前、中、後支到上頜竇,司鼻外的感覺。同時,鼻腔又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分布,司鼻腔黏膜血管的舒縮和腺體分泌功能。因而鼻腔是人體較為敏感的一個部位。其次,鼻腔實際上是由窄狹的管腔、孔洞和間隙構成,解剖結構複雜而精細,一旦遭受炎症的侵襲和鼻腔自身解剖結構發生腫大變異,則容易造成鼻腔、鼻竇引流障礙、腫脹擠壓,導致鄰近結構受累。早期多表現為阻塞性頭痛,由於竇口長期阻塞,竇腔內空氣逐漸被吸收,出現所謂“真空性頭痛”,真空狀態下黏膜血管擴張,血清大量漏出,或因炎症滲出積膿使竇腔壓力增高,又出現“張力性頭痛”。高位鼻中隔偏曲和鉤突、篩泡及鼻甲體積腫大則因為使鼻腔、特別是嗅縫變窄,中、下鼻甲受壓,使其舒縮機能受到限制而出現反射性頭痛。炎症刺激鼻神經也是導致頭痛的因素之一。
併發症
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
臨床表現
1、症狀:頭痛且有明確的時間性和固定部位,頭痛部位為鼻根部、前額、顳部、頂枕部或眶周鈍痛。部分伴眼球發脹、視物易感勞累等眼部症狀;多伴鼻塞、膿涕、嗅覺減退。當鼻黏膜充分收縮和行表面麻醉後,疼痛明顯緩解或消失。
2、體徵:前鼻鏡或鼻內鏡檢查可見鼻腔黏膜、鼻甲、鼻道或鼻中隔有病變,如鼻黏膜暗紅、鼻甲充血水腫、鼻道見膿性分泌物、鼻腔荔枝肉樣新生物、鼻中隔偏曲,甚至鼻腔腫瘤等。
影像學檢查
鼻及鼻竇CT檢查是判斷鼻與鼻竇病變與否的重要檢查方法。
輔助檢查
1、鼻腔檢查:前鼻鏡檢查,可能見有鼻黏膜慢性充血,腫脹或肥厚 ,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中鼻道變窄,黏膜水腫或有息肉等,前組鼻竇炎時中鼻道有膿;上頜竇炎的膿液一般在中鼻道後下段,並可沿下鼻甲下流,積留於鼻腔底部和下鼻道。額竇炎時膿液多自中鼻道前段流下。前組篩竇炎則見中鼻道有粘稠膿液。後組鼻竇炎膿液自嗅裂下流,積留於鼻腔後段或流入鼻咽部。必要時應作後鼻鏡檢查,可幫助觀察上鼻道是否膿液。如疑為篩竇炎而未見鼻道內有膿時,可用1%麻黃素收縮鼻黏膜後作體位引流法,以助診斷。採用纖維鼻咽喉鏡或鼻-鼻竇內窺鏡輔助檢查,觀察鼻腔各壁及鼻竇開口等處的黏膜改變以及竇口的分泌物,則更有助於診斷。
2、口腔與咽部檢查:若為牙源性上頜竇炎,則在同側上頜第2雙尖牙或第1,2磨牙可能查出病變。後組鼻竇炎有時可見咽後壁上附有膿性分泌物或乾痂。
3、X線鼻竇拍片及斷層拍片:為診斷鼻竇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應與臨床症狀相結合才有助於診斷。患鼻竇炎時因竇內黏膜有不同程度增厚,故X線片尚可顯示竇腔大小和形態,需行手術治療者更有參考價值。必要時施行上頜竇碘油造影術,更能明確診斷。
4、鼻竇穿刺沖洗或導管沖洗法:上頜竇,額竇及蝶竇均可經其竇口置入導管進行沖洗與灌注藥物,唯因解剖關係複雜,操作技術較難,往往不易成功。鼻竇穿刺沖洗法最常用於上頜竇,其它各竇的穿刺因危險大,一般很少套用。通過上頜竇穿刺沖洗可了解竇內膿液的性質,多少,有無惡臭,並可作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據以推斷竇內病變程度並制訂治療方案。
5、CT掃描:檢查鼻竇炎時,更可清楚地觀察竇壁是否受損,竇腔黏膜病變的程度。
6、鼻竇超音波檢查:是用於上頜竇及額竇檢查的新診斷技術。A型超音波檢查無創痛,簡便,迅速,且可重複檢查。可發現竇腔內積液、息肉或腫瘤。
7、上頜竇內窺鏡檢查:該項檢查是診斷病變的最新方法,70年代套用於臨床,可在冷光源照明下於竇內取病理活檢,或者攝片,錄像,可克服檢查的盲目性,提高診斷率。
診斷
診斷依據
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查資料可以診斷。
鑑別診斷
1、阻塞感染型:中鼻甲或下鼻甲肥大,多數病人鼻腔內可見鼻息肉或有鼻中隔偏曲,X線及CT示鉤突和篩泡過度氣化,一個或多個鼻竇炎症表現,頭痛發作時抗感染和鼻腔內滴用1%麻黃素治療後症狀可減輕。
2、壓迫型: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中隔骨棘和篩泡緊密相抵湊。X線及CT檢查偶可見鼻竇炎症表現。頭痛發作時患側鼻腔內用浸有1%地卡因棉片敷於篩前篩後神經分布區治療後頭痛可減輕。
3、混合型:具有阻塞感染型和壓迫型的病因和臨床表現及特點。
治療方法
鼻源性頭痛,臨床上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首選手術治療。傳統的治療方法側重局部病變切除,但常因破壞正常解剖結構而出現相應的併發症,且由於相鄰病變未能去除,復發率高。隨著內窺鏡技術的發展和對鼻腔鼻竇解剖生理的認識,鼻部手術已注重保持原有功能。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區域的解剖結構的生理異常和病理改變最為關鍵,稱該區域為竇口鼻道複合體(OMC)。OMC正常是鼻腔鼻竇正常通氣引流的前提,所以,治療鼻源性頭痛的關鍵在於如何矯正異常的解剖結構。目前國內外對鼻及鼻竇的手術治療以由以前的大體手術逐漸過度到功能性手術,功能性鼻腔鼻竇內窺鏡手術(FESS)已成為治療鼻及鼻部相關疾病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鼻內窺鏡手術(FESS)治療鼻源性頭痛,是以對OMC的認識和理解為前提的。術中使鼻中隔矯正居中即可,重點去除部位在中鼻甲相對應的區域。再行中鼻甲、中鼻道的矯治,恢復和保留了鼻中隔和中鼻甲的形態結構。保留了嗅區的通暢和黏膜的完整性,改善了OMC通氣引流,使得引起鼻源性頭痛的主要病因得以解除,從而提高鼻源性頭痛的療效,減少復發,降低併發症。
預防措施
由於頭痛的原因複雜,建議遇到有下述情況的頭痛,應考慮為鼻源性頭痛。
①長期慢性頭痛;
②有篩竇、篩泡、中鼻甲過度氣化,鉤突肥大等易造成局部壓迫或竇口堵塞;
③頭痛感冒時加重;
④中鼻道和嗅裂區黏膜表面麻醉或上頜竇穿刺時頭痛減輕;
⑤沒有其它確切病因能夠解釋的頭痛。
飲食保健
患者宜多吃:
1、新鮮水果和蔬菜,以攝取維生素C和生物類黃酮;
2、貝類和堅果,以攝取鋅;
3、全穀類和豆類,以攝取維生素B;
4、葵花子、種子油,以攝取維生素E;
5、具減充血作用的草藥和調味品,例如大蒜、洋蔥和姜、接骨木花、麝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