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

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

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位於黑龍江省三江平原中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29°55'~134°35',北緯45°35'~4,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7°17'。東西長330公里,南北寬170公里。分局海拔高程在40米--800米之間,區域東臨烏蘇里江,西至倭肯河畔,南靠完達山,北涉松花江、撓力河。

概況

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

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總面積882705.5公頃,其中耕地40萬公頃,牧地草原2萬公頃,林地16萬公頃,葦塘1.2萬公頃,水面6萬公頃。總體結構為二山、三平五分低洼地,可利用的田地占總面積的50%,其餘為山、水、草地。

地理環境

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地貌概況為:低山丘陵、崗頗地、平原和低洼沼澤四種地貌的類型。各場海拔為40--8

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七星河
00米之間,總的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松花江七星河撓力河、安邦河等順應著地面的總傾向發育。河道在寬廣的灘地上蜿蜒曲折的向東北流去,異常彎曲,中小河多數有頭無尾,俗稱無尾河,形成典型的沼澤性河流和濕地。

低山丘陵:處於海拔150--650米之間,面積300萬畝,占總面積的21%,其中耕地32萬畝。山區水量充沛,生長著茂盛的天然林和草本灌木植被。

崗坡地:處於海拔75--150米之間。面積230萬畝,占總面積的16%,其中耕地55萬畝,地面坡降在1/10--1/500,是墾區農業高產區。

平地:處於海拔60--75米之間,面積230萬畝,占總面積的24%,其中耕地240萬畝。這類地區地下潛水位距地面較近,壤中水不易排出,1990年以後,江川、二九一、寶山農場水利工程初具規模,遇澇能排,是分局糧豆主要產區。

低洼沼澤地:海拔40--60米之間,主要分布在撓力河、七星河中、下游和松花江南岸泛濫區。面積567萬畝,占總面積39%,其中耕地237萬畝,1990年前是分局產糧拉腿田,1990年以後,提倡種水稻,這部分田地大多改造為水田,變成穩產高產田。

沼澤:主要有河漫灘沼澤和階地沼澤兩大類。九十年代開墾比較嚴重,1995年以後國家規定濕地自然保護區不準開發,有長林島濕地和雁窩島濕地保護區。

山脈:分局地處完達山北麓,海拔150--860米之間。呈彎月形環抱分局所轄紅旗嶺、八五三、八五二、五九七、二九一、友誼、寶山、雙鴨山、江川九個農場,山的南麓是曙光農場,嶺部有北興農場。完達山山勢平緩,山間盆地,谷地開闊,山峰渾圓。山區雨量充沛,是寒溫帶植物的良好生長地區。

河流:分局地上和地下水都教豐富,地面上有大小河流30餘條。屬烏蘇里江水系有撓力河、七星河、七里沁河、蛤蟆通河等,屬松花江水系的有倭肯河、八虎力河。墾區區內河流縱橫形成天然水泡,可蓄洪、滯洪發展養魚業。

氣候:分局地處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常年以偏西風為主,最大風速出現在春季。全年平均氣溫3.6度,平均降水量525.3毫米。全年日照數為2276.9小時,年平均無霜期為133天,適合大田作物生長。

自然資源

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全局有耕地40萬公頃,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水利設施齊全,基本

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烏拉草
上達到旱能灌澇能排。土質肥沃,集中連片,黑土、草甸土占70%,糧豆產量潛力大,盛產大豆、玉米、水稻、小麥、大麥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西瓜、藥材。。。

分局有牧地草原2萬公頃,可墾荒地7萬公頃,水草豐盛,主要有羊草、茅草、厥草、蘆葦、蒿草、水稞草、馬蘭草、大葉樟、小葉樟烏拉草,適合發展畜牧養殖業。

分局有林地16萬公頃。樹木種類有柞樹、樺樹、松樹、黃鳳梨、楊樹、柳樹、榆樹、椴樹、水曲柳。灌木有榛條、笤條、蒙古柳等。

分局地處完達山丘陵地,林木茂盛,野生動植物比較豐富。有價值的植物,藥材類有大黃、桔梗、苦參、白芍、五味子、刺五加、平貝、益母草、冬青等。野生動物有東北虎、梅花鹿、獐子、黑熊、野豬、狍子、馬鹿、獾子、烏蘇里貉、狼、松鼠、野兔、黃鼠狼、刺蝟等。在江河湖泡和濕地中有天鵝、丹頂鶴、野鴨、鴛鴦等珍禽,還有水獺、麝鼠。魚類有鮭魚、皇魚、鯉魚、鰱魚、鯽魚、粘魚、胖頭魚。。。

行政概況

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轄友誼農場、八五二農場、八五三農場、五九七農場、北興農場、饒河農場二九一農場紅旗嶺農場、江川農場、雙鴨山農場、曙光農場、寶山農場十二個農場。據2004年統計,墾區實有人口345452人,其中從業人員146791人。

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居民屬移民性質,全國各地、各民族居民遷移於此,人口最多為漢族,其次為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壯族、彝族、布依族、侗族、赫哲族。由於民族雜居在一起,其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基本一樣,只有回族還保持著少量的風俗習慣。友誼農場六分場是朝鮮族的聚居地,仍保持鮮族的風俗習慣,八五二農場二分場也有朝鮮族的聚居地。

歷史沿革

1945年以前在五九七農場長林島地區有抗日聯軍活動。1947年8月雙鴨山農場的前身集賢縣公營農場在四方台地區開荒建點。1947年12月正式命名,歸集賢縣人民政府生產部領導。1948年8月,曙光農場的前身樺南農場建立。1954年12月友誼農場建立。1955年,二九一農場建立,該場原為農建二師第六團。1956年6月1日八五二農場建立,該場人員以原鐵道兵、三師復轉官兵為主體,初時以鐵道兵番號“八五”為頭,以大隊“0 二”編號區“0”為尾,命名為八五二農場,歸鐵道兵農墾局管理。同年10月八五三農場建立,該場是以鐵道兵六師、十一師轉業官兵為主建立的,初時以鐵道兵部隊代號定名為八五0三分場,11月經農墾部批准改稱為八五三農場,隸屬於鐵道兵農墾局。1960年鐵道兵農墾局改為牡丹江農墾局,八五二、八五三兩場仍歸其領導。

1957年鐵道兵農墾局將八五二農場三分場擴建為八五五農場,1957年9月改為五九七農場。1957年集賢、曙光、友誼、二九一農場劃歸合江農墾局。牡丹江農墾局、合江農墾局均由中央農墾部領導。

1963年,牡丹江農墾局與合江農墾局合併,建立東北農墾總局(簡稱“東總”,直屬中央農墾部),原兩局所屬的各農場統歸東北農墾局總局管轄。1963年1月由省農管廳所屬的金沙農場中分出而獨立建場的北興農場亦歸屬“東總”。1964年,江川農場的前身萬寶農場建立。該場是由原佳木斯市所屬的萬里河農場和寶山農場合併而成。饒河農場從八五九農場分出。1965年萬寶、饒河兩場皆歸屬東北農墾總局。

由於政治形式的變化,農墾系統的機構也發生了變化。根據毛澤東1968年6月18日的批示(稱“六.一八”批示),撤消東北農墾總局,組建了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68年9月25日兵團三師組建,並開始對所屬十七個國營農場改組,編成十四個團,兩個獨立營。

根據中央“壓縮部隊定額,調整編制體制”的指示精神,1976年2月撤消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下設國營農場管理局,原兵團三師改為紅興隆國營農場管理局,三師所屬各團恢復農場。

為了加快墾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進一步推進墾區管理體制改革,由行政管理型向企業管理型轉變,根據省委、省政府、農業部的指示精神和總局《關於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規定要求,1996年3月27日將管理局改為總局(總公司)的派出機構,名稱為“黑龍江農墾(集團)總公司紅興隆分公司、黑龍江省農墾局紅興隆分局”,設立黨委名稱為“中共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委員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