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編號: | 3089 |
拉丁目名: | ARANEAE |
中文目名: | 蜘蛛目 |
拉丁亞目: | OPISTHOTHELAE |
中文亞目: | 後紡亞目 |
總科: | 園蛛總科 |
superf: | Araneoidea |
中文科名: | 肖蛸科 |
拉丁科名: | Tetragnathidae |
中文亞科: | 桂齊蛛亞科 |
拉丁亞科: | Guizygiellinae |
中文屬名: | 桂齊蛛屬 |
拉丁屬名: | Guizygiella |
拉丁種名: | melanocrania |
定名人: | (Thorell) |
年代: | 1887 |
中文名: | 黑頭桂齊蛛 |
ogenus: | Epeira |
原始文獻: | Ann. Mus. civ. stor. nat. Genova 25: 209. |
國內分布: | 雲南。 |
國外分布: | 緬甸。 |
資料來源: |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46-48 |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5.62:頭胸部長2.34,寬1.84;腹部長3.69,寬2.88。背甲黃褐色,頭部暗褐色。頸溝深,暗褐色。中窩橫向,為一淺坑。兩眼列均後凹,後眼列稍寬於前眼。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8:0.13);後中側眼間距甚大於後中眼間距(0.28:0.03);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長0.31,前邊寬0.39,後邊寬0.25。前中眼>前側眼二後中眼二後側眼(0.13:0.10:0.10:0.10)。額高0.08,小於前中眼的直徑。螯肢粗壯,暗褐色;前齒堤有4齒,後齒堤有3齒,牙溝內有一些微齒。下唇、顎葉和胸板均為黃褐色,但下唇的近側牛部和顎葉的外側半部呈淺褐色。步足黃褐色,腿節Ⅰ、Ⅱ的遠端牛部呈褐色,各脛節、後跗節和跗節具淺褐色環紋。步足具一些細刺,脛節Ⅰ的腹面具3根短粗的前側刺和1根後側刺;後跗節Ⅰ的腹面具3根短粗的前側刺(圖18C)。腿節無聽毛;脛節具2列7根聽毛;後跗節Ⅰ~Ⅲ各具1根聽毛;跗節無聽毛。跗節器位於各跗節近側1/3處,很小。
步足測量: Ⅰ 7.83(2.25+2.88+1.98+0.72), Ⅱ6.84(1.98+2.52+1.71+0.63), Ⅲ4.18(1.35+1.35+0.99十0.49),Ⅳ5.67(1.80+1.98十1.35+0.54)。足式:1,2,4,3。腹部卵圓形。背面黃白色,中間具一大型黑色葉狀斑,斑內具3對褐色肌痕。腹部側面土黃色。腹部腹面土黃色,中部具一較大的“U”字形黃色斑, “U”字形黃色斑的中央亦呈黃色,並具4對褐色小肌斑。紡器黃褐色,其前側和後側的左右各有1對黃白色斑點。外雌器中央具一“V”形的突起,兩側各連一個三角形片,插入孔位於三角形片的外側凹陷內;納精囊球形,連線管扭曲成“8”字形。
雄蛛
體長3.64:頭胸部長1.71,寬1.44;腹部長2.07,寬1.08。體色、斑紋及眼的排列等近似於雌蛛。螯肢黑褐色;前齒堤具4齒,第1齒和第3齒近乎等大,並大於第2齒和第4齒。觸肢膝節具2根刺。第1、2步足的腿節遠端半部各具2根前側刺。角蟲肢和步足測量:角蟲肢1.62(0.54+0.20+0.20+0.68);步足1 6.94(1.84+2.55十1.84+0.71), Ⅱ6.13 (1.67+2.21十1.60+0.65), Ⅲ3.51 (1.09+1.19+0.78+0.45),Ⅳ4.79(1.36+1.66+1.26+0.51)。足式同雌蛛。觸肢的膝節有2根長剛毛;跗舟基部外側具一耳狀突起,側面觀其頂部卵圓形,插入器呈匕首狀。
鑑別特徵
本種外雌器中央的後半部具—一“V”字形突起;後跗節Ⅰ的腹面具1根後側刺而不同於納氏桂齊蛛G.nadleri。雄蛛觸肢器的結構近似於森林桂齊蛛G.salta,但其插入器較長,側面觀副跗舟頂部呈卵圓形,而不同於後者。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緬甸。國內分布: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