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性

黑人性是一個法語詞,出自塞澤爾於1939年發表的長詩《還鄉筆記》。黑人性作家主張從非洲傳統生活的源泉中汲取靈感和主題,展示黑人的光榮歷史和精神力量。對黑人性的意義和作用問題,非洲文化界仍有爭論。

黑人性

正文

20世紀30年代初旨在恢復黑人價值的文化運動,一譯黑人學。由塞內加爾桑戈爾、蓋亞那的萊昂·達馬和馬提尼克的艾梅·塞澤爾於1934年在巴黎創辦刊物《黑人大學生》時所發起。
黑人性是一個法語詞,出自塞澤爾於1939年發表的長詩《還鄉筆記》。其後詩人桑戈爾給了如下的定義:“黑人世界的文化價值的總和,正如這些價值在黑人的作品、制度、生活中表現的那樣。”黑人性作家的刊物是《非洲存在》。1948年,桑戈爾編輯的《黑人和馬爾加什法語新詩選》的出版,標誌著黑人性文化運動高潮的到來。法國作家薩特為這部選集寫了長序《黑膚的奧爾甫斯》
黑人性作家主張從非洲傳統生活的源泉中汲取靈感和主題,展示黑人的光榮歷史和精神力量。桑戈爾的詩,比拉戈·狄奧普編寫的故事,尼亞奈整理的史詩《松迪亞塔》,巴迪昂的劇本,達迪耶的小說等,都是具有鮮明特色的黑人性的典範作品。
一般認為,黑人性運動肯定被壓迫的黑人的尊嚴,在初期動員和團結法屬非洲殖民地人民、特別是知識分子反抗宗主國的奴役和種族歧視等方面,具有歷史的功績。然而後來,尤其非洲國家陸續獲得獨立後,黑人性受到越來越多比較激進的青年作家的批評。他們認為這種理論忽視社會的發展,把非洲人民的目光引向過去,無助於解決非洲的現實問題,而且黑人性從種族的立場出發全盤繼承文化遺產的作法是錯誤的。這種學說同樣受到黑非洲的一些政治家如塞古·杜爾、英語作家如沃·索因卡等的抨擊,他們否認黑人性有利於泛非主義。對黑人性的意義和作用問題,非洲文化界仍有爭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