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建球

黎建球

黎建球,男,1943年出生,江西省清江縣人,畢業於輔仁大學哲學系,現為台灣輔仁大學校長及哲學系教授。

黎建球
簡要經歷: 1943年出生,江西省清江縣人,1949年隨同父母遷往台灣省新竹市,1963年考入輔仁大學哲學系,接受完整天主教哲學訓練。大學期間熱心參與社團活動,並協助組織服務團體。1969年2月協助籌備「輔大天主教同學會冬令營」此為輔大「醒新社」之濫觴。黎建球教授的學術研究以西洋哲學為專業,特別以西洋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的比較研究為主。1985年以「人生哲學的形上基礎」獲得博士學位,於1987年接任輔仁大學哲學系第六任系主任。1991年3月獲教育部同意補助成立「士林哲學研究中心」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所由大學哲學系成立之專門研究士林哲學的機構。1993年擔任輔仁大學教務長,至2000年卸任後,專務研究教學,指導本校哲學研究所碩、博生撰寫論文並籌組讀書會以推動士林哲學研究為要務。黎建球教授為輔仁在台復校後培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首位擔任母校校長的校友,他將秉持俗世和天主教會的雙重使命,以積極推動整全的輔仁大學為目標。
主要職務: 台灣輔仁大學校長及哲學系教授,輔仁大學哲學博士,生命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中國哲學會董事長,國際中國哲學會台灣區負責人,榮獲天主教羅馬教宗本篤十六世聖諭冊封「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爵士」勛銜
學術專長:
形上學、倫理學、知識論
著 作:
(一)專書 :著作 (A) 期刊論文
(一)著作
先秦天道思想,箴言出版社,台北 1974, 4
思想的出路,中央文物供應社,台北 1975, 6
人生哲學,三民書局 1976, 7
熹與多瑪斯形上思想比較,商務印書館,台北 1978, 4
中西二百位哲學家,東大書局,台北 1978,10
朱熹哲學,智音出版社,台北 1978, 4
功利主義述評,革命理論研究班教材選輯,第4卷,P.355 1981, 4
實用主義探微,革命理論研究班教材選輯,第4卷,P.345 1982, 6
理則學,黎明書局,台北 1983, 7
革命哲學,國家安全乾部研究班印 1984, 6
人生哲學的形上基礎,仰哲出版社,新竹 1985, 6
三民主義比較研究,國家安全乾部研究班印 1986, 2
人生哲學,空中大學出版社 1987, 2
人生問題叢錄,台灣省訓練團叢書 1989,12
人生哲學講錄,台灣省訓練團叢書 1990, 4
人生哲學問題叢錄,仰哲出版社 1991, 9
各種主義比較研究,國家安全乾部研究班印 1994, 6
倫理道德,謳馨事業公司 1995, 7
(二)期刊論文
(二)論文
詩書中的帝與天,哲學論集五卷 1975
地方教會與政治,神學論集 1976
朱熹的形上思想,哲學論集十卷 1977
基督思想與中華文化,葡萄園雜誌,台中,67.3 1978
文化建設與人生,哲學與文化,第6卷第1期,p.29 1979
當代中國人生哲學的架構,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5期,P.298 1980
從論語中看孔子的天道思想,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9期,P.584 1981
羅光總主教的人生哲學,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4期,P.229 1981
三民主義方法論的討論,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1期,P.9 1982
中西文化比較導論,青年戰士報,79.05.05 1982
要辨明大是大非,青年戰士報,79.01.23 1982
多瑪斯論有及其屬性,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4期,P.230 1983
哲學與人際關係,東吳哲學系傳習錄,第二集,P.261 1983
體驗生活的目的,青年戰士報,79.12.24 1983
中國人的宇宙觀及人生修養,中西文化比較研究,P.84 1984
如何建立革命的人生觀,國軍哲學教材(二) 1984
如何培養革命哲學修養,國軍哲學教材(二) 1984
時代青年應有的人生理想,人生哲學補充教材,第一期,P103 1984
自由在哲學理念中的意義,人文學報,第10期,P.17 1985
中國人生哲學對現代人生的啟發,台灣省訓練團通訊 1986,4,15
建立校園倫理維護校園安定的理論與實際,中韓**教育問題研討會 1986,12
當代儒家的方向與方法,台大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P.275 1986
總統蔣公的哲學思想,青年日報45特刊 1986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揚,教育部文化講座 1987,10,27
孔子生命哲學的現代意義,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 1987
朱子理形論,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P.362 1987
人生哲學在管理科學中的套用,新聞晚報13版 1988, 4,30
戴震人性論評析,台大中國人性論研討會,台北 1988, 5,28
邁向21世紀的人文精神,金門縣誌 1988,11,19
孔子生命哲學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1期,P.32 1988
范仲淹的生命哲學,范仲淹千年誕辰國際會議論文集,北京 1989, 1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孔子2540誕辰國際會議論文 1989,10
現代人的價值觀,高雄市公訓中心教材選集(三),P.83 1990, 2
生命意義與護理倫理,全國護理人員研討會,台北 1990, 5,17
基督宗教的現代意義 1990, 6,26
成年禮儀中的生命精神,成年禮研討會 1990,10,18
儒學的現代化功能,澳門儒學研討會,台北 1990,12,18
儒學生命哲學中的超越觀,生命哲學研討會,山東,曲阜 1990,12,27
人生哲學,哲學大辭書 1991, 4,15
論語中孔子倫理思想的超越性與普遍性,兩岸儒學會議,台北 1991,10,12
Ultimate Value as the final aim of Human life in philosophy of Life.
Coference of value development and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1991,10,21
價值系統與人生計畫,價值觀發展與大學教育研討會 1991,10,22
孫逸仙思想與倫理建設,孫逸仙思想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1,12,26
以價值系統建立安身立命之基,香港安身立命研討會 1991,12,27
朱熹的倫理思想,國際朱子學會議 1992, 5,30
Eternel Commitment in modern value system,
輔大魯汶哲學系交流研討會 1993, 5,28
荀子的自然生死論,中國哲學會,中國人的生死觀研討會台北,
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12期,P.592 1994, 5,14
荀子的修身正本論,兩岸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北戴河,
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12期,P.805 1994,6,22
如何建立樂觀奮發、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三軍五校畢業生**愛國講習會 1994,11, 7
仁的認知與實踐─譚嗣同學術研討會,台北 1994,12,25
荀子的名正起義論,哲學與文化 1994
荀子的批判懷疑論,哲學與文化 1994
理性經驗論─荀子與亞里斯多德在知識論上的比較,哲學與文化 1994
提升大學品質的理念,管理科學會,提升大學教育品質研討會 1995, 4,13
完型理論與倫理教育,陝西師大哲學與當代倫理研討會 1995, 4,17
The epistemology of Hsun Tzu and Aristotle,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與文化研討會 1995, 5,14
倫理與價值,哲學與倫理學術研討會 1995,10, 1
中國哲學中的生命價值觀,文化講座 1996.11
簡樸生活的倫理原則,環保哲學與簡樸生活學術研討會,
中國哲學會 1996.12.21
仁的認知與實踐,譚嗣同研討會,北京 1997. 8.29
吳康,哲學詞書 V.3 1997
有與無,哲學詞書 V.3 1997
愛的智慧,中國哲學會,「生活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台北 1998.04.17
譚嗣同之學思,譚嗣同暨戊戌維新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 1998. 9.28
分流與整合,中國哲學會,「末世與希望」學術研討會,台北 1998.12.19
超越與平安,宗教與倫理教育研討會,台北 1998.12.21
儒家倫理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中華文化與二十一世紀研討會,香港 1998.12.15
以整合的價值重建人精神,當代社會道德重整研討會,屏東 1999. 1. 5
基督教哲學的理論與實踐,「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1999.5.29
儒家的王道思想,「文明融合與世界和平」學術會議,比利時 1999.07.08
百年來(1899-1999)天主教哲學對中國思想的影響,國際中國哲學會,
台北 1999.07.26
仁愛與俠義,「仁學與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研討會,天津,南開大學 1999.08.22
中華文化之巨觀概述,《中國文化概論》第一章,兩岸教會交流研究小
組 1999,09
儒家的王道與天主教的愛,「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暨儒學與二十一世
紀的和平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 1999.10.07
普遍的人文主義精神-李振英教授的教育哲學,哲學與文化,第26卷
第10期 1999.10.15
方東美的人生哲學,「方東美先生百歲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中國哲學
會 1999.12.19
(三)中國哲學論文
1. 中國哲學家
孔子,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1期,P.66 1980
尹文子,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2期,P.139 1980
田駢,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3期,P.212 1980
司馬遷,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4期,P.277 1980
玄奘,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5期,P.352 1980
老子,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6期,P.427 1980
列子,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7期,P.500 1980
向秀,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8期,P.570 1980
吉藏,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9期,P.642 1980
朱熹,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10期,P.715 1980
朱光潛,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11期,P.787 1980
宋牼,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12期,P.850 1980
申不害,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期,P.66 1981
何宴,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2期,P.136 1981
阮籍,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3期,P.212 1981
法藏,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4期,P.283 1981
李翱,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6期,P.428 1981
李侗,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7期,P.501 1981
呂祖謙,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8期,P.571 1981
邵雍,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9期,P.644 1981
吳與弼,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0期,P.718 1981
吳起,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1期,P.787 1981
胡居仁,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2期,P.853 1981
胡適,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1期,P.69 1982
孟子,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2期,P.140 1982
荀子,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3期,P.214 1982
荀悅,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4期,P.282 1982
神會,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5期,P.354 1982
曾子,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6期,P.429 1982
曾國藩,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7期,P.501 1982
莊子(1~3),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8、9、10期,P.573、681、753 1982
許行,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11期,P.825 1982
許衡,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12期,P.889 1982
梁啓超,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1期,P.66 1982
康有為,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2期,P.141 1983
商鞅,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3期,P.213 1983
孫武,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4期,P.285 1983
淮南子(上、下),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56期,P.357、429 1983
郭象,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7期,P.501 1983
智顗,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8期,P.570 1983
周敦頤(上),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12期,P.851 1983
周敦頤(下),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1期,P.66 1984
程顥(上、下)良知說,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2、4期,P.139、285 1984
程頤(上、下),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6、7期,P.429、501 1984
陳獻章,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8期,P.573 1984
黃宗羲(上、下),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9、10期,P.645、715 1984
馬孚,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11期,P.790 1984
孫中山,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12期,P.856 1984
2. 中國哲學專題
道,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1期,P.64 1980
器,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2期,P.142 1980
禮,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3期,P.215 1980
義,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4期,P.279 1980
智(上、下),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5、6期,P.355、430 1980
易(1、2、3、4),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7、8、9、10期,
P.502、P.572、P.644、P.718 1980
中,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11期,P.789 1980
孝(1),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12期,P.852 1980
孝(2、3、4),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2、3期,P.68、138、214 1981
忠(1、2、3),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4、6、7期,P.281、426、503 1981
命,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8期,P.573 1981
和,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9期,P.647 1981
信,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1期,P.789 1981
勇,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2期,P.855 1981
恥,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1期,P.71 1982
神,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2期,P.141-P142 1982
真(上、下),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2期、第4期,P.215、284 1982
情,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5期,P.356 1982
變(上、下),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6期、第7期,P.431、503 1982
天命,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8期,P.575 1982
太極(上、中、下),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9~11期,P.683、755、827 1982
道統(上),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12期,P.891 1982
道統(下),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1期,P.168 1982
性情,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2期,P.124-P126 1983
中庸,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2期,P.143 1983
君子,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3期,P.215 1983
良知(上、下),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4期、第5期,P.287、P.359 1983
形上與形下(上、下),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6、7期,P.431 1983
兼愛,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8期,P.572 1983
理學(上),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12期,P.853 1983
理學(中、下),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1、2期,P.68、141 1984
乾坤(上、下),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6、7期,P.431、503 1984
陰陽(上、下),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8、9期,P.575、647 1984
體用(上、下),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11、12期,P.792、858 1984
(四)人生哲學專題
自殺,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4期,271 1980
離婚,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5期,P.346 1980
墮胎,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6期,P.421 1980
試婚,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7期,P.491 1980
人生,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8期,P.560 1980
理想,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9期,P.629 1980
真與假,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10期,P.700 1980
善與惡,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11期,P.772 1980
美與醜,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12期,P.834 1980
聖與聖人,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期,P.50 1981
痛苦,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2期,P.123 1981
風雨中的寧靜……在困難中如何自處,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4期,P.264 1981
安樂死,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5期,P.339 1981
良心,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6期,P.410 1981
面對孤獨,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7期,P.485 1981
如何使自己過得快樂,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8期,P.559 1981
孝順,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9期,P.635 1981
責任,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0期,P.705 1981
義與利,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1期,P.777 1981
欲望,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2期,P.843 1981
自由,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1期,P.57 1982
命運,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2期,P.126 1982
和諧,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3期,P.198 1982
德行,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4期,P.270 1982
審美,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5期,P.342 1982
創造,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6期,P.417 1982
意境,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7期,P.490 1982
修養,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8期,P.561 1982
宗教,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9期,P.671 1982
信仰,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10期,P.740 1982
溝通,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11期,P.810 1982
人性,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12期,P.876 1982
人格,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1期,P.50 1982
人生的理想,青少年公民教育廣播講座專集,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出版,P.203 1983
人生的意義,青少年公民教育廣播講座專集,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出版,P.200 1983
道德,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3期,P.198 1983
功利主義,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4期,P.268 1983
實用主義,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5期,P.340 1983
快樂主義,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6期,P.412 1983
進化主義,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7期,P.483 1983
法律主義,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8期,P.553 1983
自由主義,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12期,P.836 1983
實證主義,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1期,P.53 1984
良知說,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2期,P.123 1984
時代青年的使命,青年日報青年節專刊 1984
慎獨,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10期,P.717 1984
生活教育與自強活動,幼獅月刊 1986, 6
接受挑戰承擔責任,救國團通訊 1986, 6,16
生命的尊嚴,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3期,P.27 1987
如何養成大專青年自治自律、精神專業道德與人文主義精神,幼獅通訊稿9879期 1987
氣質與修養,德文系二年級班刊 1987
現代青年的價值觀,幼獅通訊社稿10002期 1988, 2,11
服務的人生觀,救國團北區大專中心服務員講習錄 1988, 7,20
國軍子弟之時代使命與責任,擎天聯誼社稿 1988
現代人應有之傳統人文精神,日日是好日,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P.59 1988
善念存心中,祥和必自來,青年日報 1989, 4, 6
羅光總主教的風格 1989,12,23
奮起與堅忍,榮光周刊 1990, 6,25
以哲學教育改善社會,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10期,P.865. 1990,10
人文精神在三民主義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人文與社會講座 1992,8,13
以價值哲學為內含的人生哲學 1993
如何做選擇判斷,榮光周刊1459號 1994, 1,31
分花拂柳說人生,國父紀念館文化講座 1994, 4
中年再出發,榮光周刊1470號 1994, 4,18
升學抑就業,榮光周刊1471號 1994, 4,25
開創第二春,榮光周刊1472號 1994, 5, 2
保險更保險,榮光周刊1473號 1994, 5, 9
有效的財務規劃,榮光周刊1474號 1994, 5,16
投資保險法,榮光周刊1475號 1994, 5,23
身體能負擔嗎﹖榮光周刊1476號 1994, 5,30
如何建立樂觀奮發、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三軍官校**愛國研習會 1994.11. 7
承擔艱鉅,再創契機,榮光周刊 1995,10,31
充實心靈生活,涵泳志節情操,三軍四校畢業 1997.11
愛的智慧,生活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1998. 4.17
超越與平安,通識與學業融合研討會,北區 1998.12.21
(五)非上述哲學論文
對思想教育的檢討和建議,新生報 1980, 5,10
三民主義精神,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11期,P.721 1981
當代社會倫理與反倫理雙向評論,哲學與文化,第10卷第11期,P.746 1983
倫理教育的再發揚,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5期,P. 289 1985
羅光著人生哲學(書評),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9期,P.646 1985
道德教育與民主法治,幼獅通訊稿9879期 1987, 3,26
效法蔣公精神,發揚民族氣節,青年日報45 1987
認識哲學,新竹青年61期,P.10 1987
豐富心靈的種子,中央日報 1988, 1,15
哲學之用,中央日報 1988, 1, 7
中國需要哲學家,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10期,P.649. 1988,10
哲學人格,輔仁哲學,1988年元月號 1988
家庭倫理在現代之意義 1988
智慧有價,心橋38期 1988
哲學還能救中國嗎?哲學與文化第十六卷第十期,P.649,台北 1989
哲學概論,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1期,P.76. 1990, 1
以文化建設充實國力,以精神文明建設國家,青年日報 1991, 1, 5
道德建設與國家發展 1991, 1, 5
還有哲學教育嗎?哲學與文化 1991,10, 1
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當代青年 1994, 5
各種主義比較研究,國安局 1996. 5
大學的哲學教育-以輔仁大學為例,亞洲天主教哲學家研討會,日本長崎 1997. 3.26
思考技巧的運用要略,高雄公訓中心月刊 1997
中華文化之巨觀概述,中華文化概論 第一章 1998. 5
(六)其他
天主教輔仁大學國際哲學會議日記,哲學與文化,第7卷第2期,P.105 1980
中國天主教哲學會1984年年會日記,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4期,P.261 1984
迎六義士話容忍,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9期,P.577 1984
建立三民主義的新世紀,哲學與文化,第11卷第12期,P.793 1984
社團活動與社會服務,同舟社刊 1985
賀台大哲學系召開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11期,P.721 1985
紀念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11期,P.721 1986
假期青年自強活動的成效與展望,團務通訊 1986
台北七五,中國七六,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1期,P.1 1987
祝國際孔學會議成功,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11期,P.721 1987
假期青年自強活動的成效與展望,團務通訊(9月) 1987
為現代教師塑像,青年日報 1988, 9,28
開放政策下的省思,中外雜誌6月號 1988
除了民主科學之外,我們還有什麼?教友生活 1989, 5, 4
有什麼樣的黨就要有什麼樣的黨員,青年日報 1989,12,22
給七八級同學,輔大哲學系78年畢業冊 1989
無忝所生,如在左右,青年日報,台北 1990, 3,28
國是會議的共議與底限,青年日報 1990, 6,30
我們的期望,哲學與文化,第十七卷第一期,P.2 1990
給七九級同學,輔大哲學系79年畢業冊 1990
賀羅光總主教80華誕,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1期 1991, 1
認同國家,關懷社會,青年日報 1991, 1,16
聖母敬禮的時代意義,教友生活 1991, 5,13
發揚民主精神,共創自由未來 1991
道德建設與國家發展,哲學文化 1992,10
再創歷史的光輝,榮光周刊 1992,10,31
對革命民主政黨本質的體認 1992.11
兩岸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哲學與文化 1993,10
第十九屆世界哲學會議報導,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11期 1993,11
家庭年請推動全家歸主運動,教友生活 1993,12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當代青年 1994, 8
以宗教喚起人心改善社會,教友生活 1994, 8, 1
中國文化的反思與展望研討會,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哲學與文化,
第21卷第12期,P.745 1994
中國文化的反思與展望研討會綜合報導,哲學與文化,
第21卷第12期,P.760 1994
北京大學哲學系建系八十周年─展望二十一世紀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發展,
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12期,P.1042 1994
La Sociedad Y El Pernsamiento contemporaneos,
中南美外交人員講習錄 1991, 5,20
Futus Persamiento mundel,中南美外交人員講習錄 1992, 5,20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people,
中南美外交人員講習錄 1993, 5
予豈好辯哉 1995.10
推動心靈改革,堅實國軍戰力,三軍四校畢業 1996.11
"西藏生死書"導讀 1997. 5. 1
如何調整並規劃學生事務之組織架構及內涵,
邁向21世紀學生事務研討會,訓育學會30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