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花橋

黎平花橋

地坪花橋位於貴州省黎平城南54公里,始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橋墩以青石砌成,橋為木質結構。橋廊連在梁的上面,橋廊長 56 米,橋面寬4.5米。橋廊上建有橋樓3座。中樓高 5米,5層重檐,4角攢尖頂,頂部置葫蘆寶頂,寶頂下飾以如意頭裝飾,形似鼓樓;兩頭小樓高3米,3層重檐,懸山頂屋面。全橋結構不用一釘一鉚,全系穿榫銜接。橋拱脊上,泥塑雙龍搶寶,鴛鴦鸞凰。橋樓翼角,分別泥塑各種珍禽異獸。橋廊兩側,有一米高的梳齒欄桿。欄桿外面又有一層外挑 1.4 米的挑檐。橋廊內兩側設定連通板凳供人歇憩。上部的花板繪有各種侗族風情人物故事及山水、花木、動物等彩畫。此外,“橋中樓”四柱,繪有4條青龍抱柱,頂層花板又繪龍鳳鶴中齊歡。橋之兩頭柱壁有三幅楹聯。全橋的構造和裝飾有著濃厚的民族色彩。地坪花橋還是當地侗族人民歡歌娛樂之場所。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黎平花橋

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城南110公里南江河上。未通公路前,它是貴州黎平溝通廣西三江的必經之路。是貴州侗族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之一,現已列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1959年毀於火災,1964年冬重修,1981年7月黎平縣民族事務委員會撥款7500元維修一新。該橋長50.6米,寬4.5米,高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撐石墩,橋上為木質結構,由每排四根柱子穿枋成排,再用穿枋將各排串聯成一體,形成長廊式。橋上三座橋樓突出。橋廊兩側設有通橋長凳,供過往行人小憩。凳外還有梳齒欄桿,欄桿外有一層外挑橋檐,既保護橋樑木件免於遭受日曬雨淋,又增添了橋身的美感。橋上的三座橋樓,一大兩小。大者居中,為宮殿式五重檐四角尖頂,高約5米,尖端配置葫蘆寶頂,遠遠望去,形如鼓樓。兩邊的橋樓皆為三層重檐雙斜面屋頂,高約3米。橋樓翼角,樓與樓間和橋亭屋脊上塑有倒立鰲魚、三龍搶寶、雙鳳朝陽的泥塑。中樓的四根木柱上,繪有四條青龍。樓壁繪有侗族婦女紡紗、織布、刺繡、踩歌堂以及鬥牛和歷史人物等圖畫。天花板彩繪龍鳳、白鶴、犀牛等,情景逼真,形象生動。整個橋身結構巧妙,運用槓桿力學原理,將大小柱、枋、檁、凳、欄桿等全部用杉木鑿榫穿枋構成,不用一釘一鉚。離橋北端5米的高地上建有一座六角亭,亭高5米,葫蘆寶頂。亭內有5塊坐板,後有靠背欄桿,在此可全覽橋河風光。該橋布局嚴謹,工藝精湛,雄偉壯觀,顯示出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獨特的建築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