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革命
黎仲實(1886—1919),廣東省高要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進入廣州時敏學堂讀書,1902年,黎仲實被學堂選拔,成為該校首批自費留學生留學日本。後黎仲實肄業於日本同文學校。在東京認識了“以日本為主要活動基地”的廣東老鄉、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孫中山不時與黎仲實傾談革命救國思想及道理,悉心指導其從事革命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受其影響,又因當時愛國和革命思潮的推動,黎仲實的思想慢慢地朝著革命的方向發展,不久就踏上了民主革命之路,成為留日學生中的早期革命青年。他毫不猶豫地加入興中會(孫中山於1894年組建),堅決擁護孫中山的“推翻封建帝制”革命主張,隨後又成為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的好幫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5月,黎仲實參加留日學生組成的國軍民教育會,並加入拒俄義勇隊;這個革命小團體由拒俄義勇隊(1903年4月成立)改組而成,以“養成尚武精神,實行民族主義”為宗旨,用“鼓吹、起義和暗殺”等進行革命活動。7月,孫中山自越南河內抵達日本橫濱,在山下町本牧橋附近租一洋房,各省留學志士數十人先後訪謁孫,聆聽孫的教誨,他們促膝談心,暢論國家大事與救國之道,其中就有黎仲實。孫中山在《孫文學說》寫道:“過日本時,有廖仲愷夫婦、馬君武、胡毅生、黎仲實等多人來會,表示贊成革命。予乃托以在東物識有志學生,結為團體,以往國事;後同盟會之成立,多有力焉。”①8月,孫中山在東京秘密建立青山軍事學校,招收中國自費留日學生為學員,聘請好友、日本軍事家日野熊藏為校長,聘退役軍官小室健次郎為助教,向學生傳授軍事知識及製造盒子炮、各種火藥的方法,特別是各種游擊戰術,為日後的武裝起義奠定基礎。孫中山對入學要求非常嚴格,凡成為該校學生者,先必填寫盟書,宣誓忠於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革命思想。②有志於革命的黎仲實第一個報名,與李自重(1882~?,廣東台山人)、胡毅生(1883~1957年,廣東番禺人)等14人成為學校第一期學生,半年後因故而解散。③黎仲實在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召下,決定獻身革命,從事推翻滿清帝制、創建民主共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大業。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黎仲實經孫中山介紹正式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中國同盟會的早期會員之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孫中山“命黎仲實與某武官(法國的,編者按)調查兩廣”革命實力,為發動革命武裝起義作準備。④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廖仲愷(1877~1925年,廣東惠陽人,中國民主革命活動家、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與何香凝(1878~1972年,廣州人,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傑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結為夫妻。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冬,廖仲愷、何香凝二人先後到日本東京留學。廖仲愷在早稻田大學預科政治科學習,何香凝則就讀於東京目白女子大學。黎仲實依照孫中山的指示,在日本留學生中物色有志於革命之士,廣為結交。光緒二十九(1903年)春,黎仲實在某次留日學生聚會上認識同是來自廣東的廖仲愷和何香凝夫婦。經過幾次接觸,得知二人有結識孫中山的願望。於是在初春3月的一天晚上,黎仲實把夫妻倆帶到小石川一間叫“下宿屋”的旅館拜訪孫中山先生,聽孫中山暢談愛國救國形勢和革命道理。從此,何、廖二人走上革命道路,積極參加各類進步活動,在留日同學中展開廣泛接觸,進行聯絡宣傳,為孫中山在東京成立新的進步革命組織進行準備工作。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的一天晚上,由黎仲實為第一介紹人,孫中山為第二介紹人,何香凝正式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中國同盟會最早的女會員;9月1日,在孫中山的見證下,廖仲愷也成為中國同盟會的一名成員,而黎仲實和何香凝則是廖的介紹人。⑤
在東京結識孫中山後,黎仲實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從那時起就一直為中國同盟會的最終組建而奔走。孫中山指示黎仲實,要在東京尋覓一處較隱蔽的場所,作為開展革命活動的秘密聯絡點,為組建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作鋪墊。黎仲實多次找到在東京牛込區租賃房子居住的廖仲愷和何香凝,請二人幫忙解決。為避免因來往陌生人多而引起本地人的懷疑,黎仲實建議讓他們搬遷。廖、何夫妻倆積極協助,在稍為偏僻的神田租了一套房屋住了下來。經過黎仲實的再三努力,他們的租居的寓所就成為孫中山在東京的主要通訊聯絡站和集會場所,孫中山和一些革命者經常在那裡集會,商議和策劃革命活動。⑥黎也不時來處此幫忙挑水,暗地裡擔負防衛任務,順便取走孫中山的信函,傳遞訊息。這座寓所還成為部分早批同盟會會員辦理加盟手續的歷史見證物。在那裡,黎仲實、何香凝、馬君武、胡毅生等莊嚴地舉著右手,在孫中山引領下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有始有終,如或渝此,任眾處罰”。這些人和稍後入盟的胡漢民、廖仲愷、朱執信,後來都成為中國同盟會的骨幹分子。⑦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7月30日,孫中山在東京赤坂區松檜町三番黑龍會會所召開籌備會,與會者有黃興、陳天華、馮自由、宋教仁、黎仲實、馬君武、朱執信、李四光等70多人,分別來自中國的17個省,研究討論新團體的名稱和宗旨。會上,孫中山發表長篇演說,分析革命形勢和實行方法,提議將分散的革命力量組成一個大團體,以便同心協力,從事革命工作。孫中山的建議獲得黎仲實等與會代表的一致贊成。孫中山被推為會議主席。經過討論,新的團體定為中國同盟會,並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同盟會的宗旨。孫中山當即起草盟書,內容有:聯盟人XX省XX府XX縣XXX當天發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愈此,任眾處罰。天運年月日中國同盟會會員XXX主盟人XXX介紹人XXX。與會者紛紛繕寫簽署盟書,再進入另一小房間內,由孫中山領導各人同舉右手宣誓,然後教以各種暗號和秘密口號。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東京赤坂區秘密召開,出席會員有100餘人,大會討論通過黃興等人起草的《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檔案。章程規定以東京為同盟會本部所在地,總理之下分執行、評議、司法三部,國內外分設9個支部(國內有東、西、南、北、中5個支部,國外有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各省、區再成立分會。孫中山被推選為在同盟會總理,黃興為負責執行部的庶務,大會決定《民報》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宣傳革命思想。⑧
籌備起義
光緒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906~1908年),黎仲實來往於日本、中國、香港及南洋之間,為舉行鎮南關、馬篤山、河口起義籌備軍械彈藥、糧餉和軍用券,並參加起義,成為黃興的得力助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黎仲實遵照孫中山的指令在廣東、廣西兩地調查革命實力;黎仲實一行來到廣西桂林,與黃興等人商議武裝起義的相關事宜。由於黎仲實等人的提前準備,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12月1日,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的槍聲順利打響;當天同盟會會員黃明堂率80餘起義軍攻占鎮南關炮台。孫中山、黃興和胡漢民聞訊,即從越南趕赴起義地點指揮戰鬥。但因資金短缺,黎仲實所準備的彈藥非常有限,最終炮台重陷敵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3月27日,黎仲實根據孫中山的指示,隨黃興在廣西欽州馬篤山發動起義,參與者200餘人,號稱中華民國軍南軍,大部分是同盟會成員,後隊伍發展至600餘,轉戰欽廉上思一帶達40多天,多次重創清兵,後因力量不足而退到越南。4月29日,黃明堂、王和順按照孫中山的部署,率鎮南關起義後退到越南的義軍開赴雲南河口,再舉起義大旗,黎仲實隨黃興一道參戰,先後攻克河口、新街、南街,直逼蠻耗、蒙自,孫中山電令黃興任雲南國民軍總司令,黎仲實被人稱作“副元帥”。5月9日,因所收編的降卒不聽調度,起義部隊被迫退回河內;5月26日,清兵攻占河口,起義又遭失敗。⑩。
暗殺載灃
1906至1908年,中國同盟會在國內組織多次武裝起義,但均以失敗而告終,清政府到處捕殺革命黨人。為對抗清政府的鎮壓,革命黨人秘密籌備政治暗殺,想通過這種反清暴力鬥爭的特殊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統治。雖然這是資產階級革命低潮時採取的極端的暴力方式,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曾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時設立了一個專司暗殺的機構稱實行部,準備組織對清朝官員實施暗殺活動,以方君瑛為首,成員有黎仲實、喻培倫、黃復生、汪精衛。光緒三十四年夏(1908年),黎仲實、方君瑛、喻培倫、黃復生、、曾醒、汪精衛、陳璧君7人在日本組成暗殺團,試製炸藥。因擔心在日本試驗會暴露目標,黎、汪、黃、陳、喻於年底轉移到,暗中把機關設在香港黃泥涌道,在那裡秘密進行炸藥(喻培倫親自製作)試爆。宣統元年(1909年)12月,暗殺團成員黎仲實與喻培倫、黃復生、汪精衛、陳璧君先後潛入北京,籌備刺殺行動;方君瑛和曾醒則留在香港作後繼。
宣統二年(1910年)元旦,黎仲實等5人在北京宣武門外琉璃廠附近的馬神廟胡同內,租賃一間臨街的民居,開設一間名叫“守真”的照相館。實際上,守真照相館是中國同盟會部分革命黨人設在北京的一個臨時秘密聯絡機構。黎仲實等革命黨人以開設照相館的名義作掩護,伺機行刺清政府要員。暗殺團開初認為,清王朝慶王奕劻的勢力最為強盛,應該向奕劻下手。但由於慶王府戒備森嚴,加之奕劻出入特別謹慎,很難尋得良機,最後決定謀炸宣統皇帝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幾經醞釀,3月31日,他們選擇載灃每日上朝必經之路的什剎海甘水橋作為刺殺的地點,把炸藥埋於橋下。但因不慎被朝廷密探發覺,炸彈被取走,暗殺行動夭折。4月16日,暗殺團的行蹤被密探發現,守真照相館遭受搜查,黃復生不幸被捕,汪精衛也在東北園住地被清兵帶走。5月初,汪、黃兩人以“未遂罪”,被朝廷判“永久監禁”。幸免於難的黎仲實與陳璧君,受同盟會負責人黃興、胡漢民之命,繼續留在北京,準備營救汪精武和黃復生。
行刺載灃的行動失敗了,但也極大地震懾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雖然暗殺不是革命的主要手段,但在當時的環境中起的積極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正如當時負責暗殺組織工作的吳玉章(1878~1966年,四川榮縣人)後來所說的:“在那‘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鐘鳴’的時代,暗殺就是革命黨人投向清王朝專制統治者的一枚枚爆裂彈,像警鐘,像驚雷,震撼著社會,驚醒了國人”13。謀刺攝政王載灃行動,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置清廷於恐怖境地,使清王朝的大小官吏“談虎色變”,不敢貿然公開與革命黨人為敵;並且激發了一些革命青年殺身成仁的志氣,鼓舞人民進行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鬥爭。
宣統二年(1910年)冬,孫中山在馬來西亞檳城召見黃興、胡漢民等人。孫中山勸說胡漢民說:“我知子等謀營救精衛……子亦嘗料滿洲必覆,則何不勸仲實、璧君諸人集中致力於革命軍事,而聽其入京作無益之舉,忠於感情,而失卻辨理力,我不意子亦如是也。”14很明顯,孫中山不支持暗殺行動,也不主張讓黎仲實與陳璧君在京營救汪、黃二人。他認為,只有發動革命軍起義,取得革命勝利,才是營救汪精衛的最好辦法。胡漢民欣然接受孫中山的建議,立即通知在京的黎仲實、陳璧君返回香港,準備組織和參加廣州起義,通過“迂迴”戰術,“曲線”營救汪精衛。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武昌起義爆發;11月6日,清政府果然釋放汪精衛和黃復生。15
黃花崗起義
宣統三年(1911年),黎仲實直接參與廣州黃花崗起義前的各項籌備工作,具體負責購買軍火及運輸。2月至4月,受廣州起義總指揮黃興的委派,黎與吳玉章、方君瑛、曾醒、陳璧君來往於日本、香港、廣州之間,到日本購運槍枝彈藥,途徑香港運回廣州。當時購運軍火是十分困難和危險的,黎、吳等人想盡各種方法,為廣州起義準備武器,功不可沒。所有軍械均從香港啟運,大部分裝在棺材中,由方君瑛扮作孝婦,披麻帶孝運抵廣州。4月27日下午5時左右廣州黃花崗起義爆發。此時,胡漢民率黎仲實、方君瑛、曾醒、陳璧君等革命黨人自香港乘船全力往廣州方向趕,剛踏上珠江岸,得知起義失敗,又見廣州城門緊閉,無法進城。時官兵正在四處搜捕起義者,處境十分危險,黎等人只得返回香港。16雖則黎仲實沒有直接參加黃花崗起義,但是,我們從後來孫中山的一些文集可知,黎在這次起義中的作用同其他參與者同等重要,得到孫中山的充分肯定。1916年12月孫中山撰寫的《祭黃興文》中就有“昨晨黃花崗同人等,念公一生勛節彪炳,志行艱烈,要以廣州一役為最。爰集當時與其事者,……”之說,把“黎仲實、朱執信、胡漢民”等22人與去世的黃興一併列為“黃花崗同人”和“當時與其事者”。17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激發廣大民眾繼續起來鬥爭,為武昌起義到來和清王朝滅亡準備了條件。辛亥革命後,黎仲實不時奔走於上海、越南、泰國、日本之間,繼續為未竟的民主革命大業而奮鬥,歷經艱辛。
民國8年(1919年)10月1日,積勞成疾的黎仲實在上海病逝,年僅34歲。孫中山聞之特批撫恤金優撫黎仲實遺屬,並於翌年親筆為其題寫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