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鱖魚

地理標誌湖北省十堰地區張灣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申請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黃龍鱖魚,通過國家農業部評審,並頒布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證書(登記證書編號AG101143)。 1969年黃龍大壩建成以後,堵河鱖魚經過庫區特定水域自然生長,形成了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的黃龍鱖魚。 2011統計調查數據顯示,全鎮養殖黃龍鱖魚的協會1個,養殖大戶43家156人,技術服務人員達18人,養殖水域面積500公頃,養殖規模85萬尾,產量達220噸,實現產值4000萬元。

生長習性

黃龍鱖魚魚生長環境要求苛刻,前幾年,因庫區上游黃姜種植,鱖魚數量明顯減少,這兩年水裡的魚苗才逐漸多起來。村民從市場商機中看到中黃龍鱖魚的潛力,村民開始從河裡捕捉小鱖魚放入網箱,作為魚類“新貴”養殖,因鱖魚靠吃活魚活蝦為生,屬於無餌養殖,無污染,無公害,人工養殖效益好。
黃龍鱖魚的歷史悠久,唐代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中留存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精美詩篇。
據民間傳說,早在清末明初時期,黃龍水域就生長較多的鱖魚。據《鄖縣誌》記載,黃龍鱖魚曾被列為敵害魚。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淡水魚類標本存列室,至今保存著1953—1957年鱖魚5尾,1976—1969年斑鱖6尾,產地均為湖北丹江口漢水水系。

地理標誌

湖北省十堰地區張灣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申請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黃龍鱖魚,通過國家農業部評審,並頒布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證書(登記證書編號AG101143)。
1969年黃龍大壩建成以後,堵河鱖魚經過庫區特定水域自然生長,形成了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的黃龍鱖魚。因其南水北調水源地特定的水資源和地域環境,加之厚重的人文底蘊,為其本為名貴的魚類產品加上了市場發展的皇冠,使得黃龍鱖魚在市場銷售之初就顯得光芒四射、供不應求。
張灣區在“技術單位+專業合作社(公司)+養殖漁戶”模式運作下,開展黃龍鱖魚養殖技術標準的研發與示範工作,堅持“技術支撐+標準帶動+政策扶持+環保養殖+打造品牌”的思路,逐步集群養殖手段,保持地方特色,壯大養殖規模,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2011統計調查數據顯示,全鎮養殖黃龍鱖魚的協會1個,養殖大戶43家156人,技術服務人員達18人,養殖水域面積500公頃,養殖規模85萬尾,產量達220噸,實現產值4000萬元。多年來,黃龍鱖魚養殖業的發展走過了集體網箱轉包給農戶試養→漁戶養殖經營→標準化運營模式(技術單位+專業合作社+養殖漁戶),已壯大完善走向產業化發展格局。
經過多年的細心經營和科學發展,黃龍鱖魚已形成完整的生產、銷售一體化產業鏈條。為將這一優勢品牌挖掘整理,張灣區根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管理辦法》申報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將其打造成全區南水北調水源地首個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

保護範圍

十堰市張灣區所轄的黃龍鎮黃龍水庫,總水域面積4000公頃。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1′00″~110°41′00″,北緯31°21′00″~32°50′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