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明代以前的低溫黃秞多數為黃褐色或深黃色,不是真正的黃色。
傳世的黃釉瓷器以宣德製品為最早,傳世器大多為盤,器物內外皆施黃秞,釉色嬌嫩,釉面肥潤,通體無紋。
弘治、正德時期的黃秞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器物色調均勻一致,釉面平整無痕,色澤滋潤嬌嫩,且光澤度較好,恰似雞油,是真正的黃色。因其施釉時是將釉料直接澆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釉層不易剝落,故名“澆黃”。由於其色調較淡,顯得嬌艷,又稱為“嬌黃”。
明晚期時,黃釉瓷曾一度停燒,直到清順治時期才又恢復了燒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黃秞瓷主要是在沿襲明代黃秞的基礎上,以仿宣德和弘治黃釉瓷為主,把暗刻、劃、印、雕等各種裝飾工藝以及釉上彩繪共同運用到黃秞瓷器上,這樣既豐富了黃秞瓷器的品種,又體現了創新的色彩,一改之前單色黃釉瓷“素麵朝天”的面貌,形成黃釉瓷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晚清時期的精品多為慈禧太后御用的以光緒黃釉瓷為代表的官窯瓷器。
瓷器保養
瓷器如果保養不當,會受到嚴重危害,不利於瓷器的長久保存,特別是傳世和出土的精品,更應該精心保養。瓷器的保養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的原則,同時,對瓷器的保養也不能太過以免又造成保護性的損害。在此向諸位藏友介紹一下如何保養瓷器。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鑑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儘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二、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體型較長,還需防風吹 倒。
三、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鬆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四、 出土的低溫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會滲入很多雜物,甚至會出現脫釉脫彩的現象,應先在胎釉之間加入少量的粘合劑,在彩上再塗較軟的粘合劑以防彩釉大面積脫 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較長時間的高溫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還產生很多鈣質、矽質化合物,即土銹。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雙氧水浸泡3小時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時以上,用清潔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銹。如果除不盡,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銹處,5小時後用醫用手術刀斜削除去土銹,刀片只能向一個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銹去除後,再用白潔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銹完全去除,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高溫釉和釉下彩。
五、在洗刷油污等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漬可以用鹼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淨水沖淨。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淨。
4、如果瓷器有開片或衝口裂紋等現象,污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為酸、鹼性物質易損傷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雞毛撣子做清潔,因為雞毛撣子易損傷瓷器上的描金。珍貴瓷器收藏時應配有相應尺寸,帶膽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