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絕大部分患者伴有膽石症。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膽道梗阻合併細菌感染是導致該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膽汁與黏液經破裂的羅-阿竇和潰瘍病灶,浸潤至膽囊壁及周圍組織引起炎症反應,巨噬細胞聚集吞噬膽汁中的膽固醇、磷脂及膽色素等形成特有的泡沫細胞,隨著病程進展,纖維組織增生,逐漸形成炎性肉芽腫性結構,進而膽囊壁出現局灶或瀰漫性增厚,形成本病。其發病機制與慢性黃色肉芽腫性腎盂腎炎類似。
臨床表現
男女均可發病,女性多於男性,50~60歲多見。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與一般慢性膽囊炎、膽石症及膽囊癌相類,常表現為反覆發作的慢性右上腹隱痛,急性發作時可有噁心、嘔吐,腰背部放射痛及發熱等。當膽囊壁肉芽腫或合併結石可出現黃疸,包塊巨大時右上腹可觸及。另外,當膽囊與周圍臟器之間形成內瘺時,也常可見到膽囊壁壞疽、穿孔等。
檢查
1.超聲檢查
膽囊壁瀰漫性或局灶性增厚,增厚的膽囊壁內呈結節狀低回聲或不規則低回聲帶;膽囊內可見邊界尚清晰的團塊,形態較規則,呈中等強度回聲;甚至膽囊液性腔消失,代之以實質性團塊狀回聲。
2.CT檢查
(1)局限性增厚型 病變範圍不超過膽囊總體的60%。膽囊壁局限性增厚,其內可見低密度結節,單發或多發,小至數毫米,大至數十毫米。
(2)瀰漫性增厚型 病變範圍超過膽囊總體的60%。膽囊明顯增大,壁呈均勻性瀰漫性增厚或團塊樣增厚,增強動脈期膽囊壁的黏膜層、漿膜層強化明顯,中間肌層強化相對較弱,呈“夾心餅乾”樣改變。門靜脈期肌層逐漸強化。
3.磁共振檢查
膽囊增大,壁不規則增厚,膽囊腔內可見多髮結石影;增厚的膽囊壁內可見單發或多發、大小不一的圓形或類圓形異常信號影,為黃色結節,個別直徑達2cm,部分可融合成團,黃色結節可位於壁間,也可向黏膜下或漿膜下突出。
診斷
根據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和體徵,結合影像學表現為膽囊壁瀰漫性或結節狀增厚;膽囊壁邊界清楚或不清;膽囊周圍積液等,可提示本病的診斷,但最終確診需手術或穿刺活檢行病理檢查。
治療
採用膽囊切除術,若炎症已侵及鄰近肝組織或不能除外膽囊癌時,可切除包括膽囊床的部分肝組織。但應注意避免損傷周圍臟器,止血應徹底並需放置引流管,本病為良性疾病,切除後不復發。